每日經濟新聞 2014-03-06 01:11:59
改革沒有一定之規,法無禁止即為可行,這是經濟組織方式的顛覆性變革,允許試錯,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排除不合適的路,找到正確的道路。
每經編輯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新任總理的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工作報告的改革誠意體現在語言上。
使用公眾樂見的白話語言,不再讓大眾對著長文猜謎。如在今年的重點工作中,“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提及食品安全時,用到如下詞句,“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政府的自我革命,與舌尖上的安全,網絡上比比皆是,但用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卻是首次。這樣的用語,比某些官方僵化的社論尺度更大。
能夠用數據的就用數據,這不僅是中國日益推進的數字化管理時代的需要,更是政府的承諾,年底是需要核對交賬的。如“很大程度上推進改革”與“取消審批事項200項”,兩種表述截然不同。政府工作報告承諾,“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減少三分之一,今后還要進一步減少”。
這樣的數據背后是改革與承諾,經濟不會輕松轉型,壓產能、減審批、減轉移支付的項目,無法輕易完成。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三分之一,意味著某些地方、某些項目資金來源將枯竭,意味著以往三分之一的項目將被大刀砍削,未來這些項目到底做不做,地方政府來做,還是民企來做,資金從何而出,都是一個個未解難題。
財稅改革的方向是公開透明便于各方監管,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預算,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要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打造陽光財政,讓群眾看明白、能監督”,如此一來,雙方的財稅分割也就攤到了臺面上。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理順利益格局成為當務之急,營改增過程中雙方的博弈不可避免,一旦占地方收入大頭的土地出讓金下降,地方政府的收入將比各省公布的GDP的增速減緩的速度更快。
高效與民生來自于改革,本屆政府再度吹響改革號角。
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出口高速增長,加上加入WTO,中國成功嵌入全球產業鏈中。國內除了基建投資外,房地產與汽車成為拉動制造業與投資的兩大主力引擎。而現在的改革紅利并不那么顯而易見,房地產與汽車產業發展到一個階段,需要標準制訂與產業升級,后WTO時代需要的是融入全球主要自貿區,而現在突破艱難。
改革已成為系統工程。以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跨境電子商務為例,目前突破不大,因為海關通關、關稅設置、跨境支付,均為傳統的貿易模式服務,趕不上跨境電商的發展步伐,稅收、郵政與海關管理改革、跨境金融的滯后,使電商成為龐大的灰色地帶。各保稅區各自為政,郵政等行業蠢蠢欲動,財政部、海關列出電商關稅項目,稅收優惠對象,總體而言,改革緩慢。不僅跨境商務,包括金融、國企等方面的改革,都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千頭萬緒,包羅萬象。
真正的改革在于政府部門的“自我革命”,減少審批事項,審批事項的公開,在這些國務院能力所及范圍內的改革,絕不含糊一竿子改到底,顯示了中央政府部門自我改革的決心,以期推動各級政府的改革。
改革沒有一定之規,法無禁止即為可行,這是經濟組織方式的顛覆性變革,允許試錯,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排除不合適的路,找到正確的道路。如風投項目,五家失敗有一家大成功,就能扭轉乾坤。政府行政改革、經濟改革也罷,全都如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