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8-14 09:23:51
8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在日前召開的人社部年中務虛會上透露,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對就業的拉動力減弱。
每經編輯 王雅潔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
8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在日前召開的人社部年中務虛會上透露,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對就業的拉動力減弱。
“我2011年7月本科畢業,當時為了提高競爭力,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我拒絕了一家事業單位的錄用,來到云南繼續深造讀研。但沒想到的是,今年就業壓力這么大,我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現在只能選擇回老家考公務員。”日前,一名應屆女碩士生在一次企業招聘會上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上述應屆碩士生的經歷,正是史上最難就業季折射出的、日漸突出的結構性矛盾表現之一。
形勢的變化推動就業結構亟需作出調整,人社部透露,“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始終是就業工作的重點。”在崗位開發上要長短結合,發展技術和智力密集型產業,穩步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
就業矛盾日漸突出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人社部相關人士就曾指出,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勞動力的技能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二是第三產業就業偏低。三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大,從統計數據看,他們的就業難度是持續上升的。
“技能人才短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反映的是轉型過程中更具復雜性、長期性的一種結構性矛盾。在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結構性失業問題會更加突出。”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認為,產業轉型升級固然會帶來大批新的崗位,但勞動力從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的轉換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其間必然伴隨著結構性失業。
“勞動力無限供給和低成本使用勞動力的時代正逐步結束,加之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凸顯。”有專家直言。
倒逼結構性調整
如何破解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共現導致的就業瓶頸?
人社部透露,“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始終是就業工作的重點。”重點即是從經濟結構方面入手,以期開發新的“人口紅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我國就業結構將從傳統的“金字塔型”向現代的“倒金字塔型”轉變,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未來在崗位開發上要長短結合,即大力發展技術和智力密集型產業,穩步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
人社部門將針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需求,為各類就業群體提供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健全長效幫扶機制,針對重點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完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城鄉就業困難群體就業。以各類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為重點,推動落實就業政策,以求從根本上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有專家指出,就業難現象的出現,“實際上根源還是一個改革不到位的問題”,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民營企業缺乏完善的政策性支持,發展受限,缺乏吸引人才就業的硬性條件。
因此,結構性調整尤其需要在中小微等民營企業上發力,盡快出臺支持性的配套政策,“在金融、稅收等方面提供實質性的支持,才能消納大量的待就業人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