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2 00:49:5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6月份以來的“錢荒”警報,一度使銀行流動資金出現嚴重短缺,也讓一直被認為資金緊張的房地產企業感到心驚。6月的最后一周,地產圈內人見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流動性收緊,有沒有影響到公司的資金鏈”,而答案幾乎無一例外是否定的。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說,房企目前的資金充裕程度雖然還比不上2010年,但比2011年和2012年要好很多。只是相對的資金寬裕能維持多久,目前是一個未知數。
雖然上半年地產商從海外融資超過700億元,多數房企也已經逐步擺脫了銀行借款的單一融資渠道,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那些過度依賴信托、私募等表外資產融資的企業,將會面臨財務壓力。
前5月資金很寬裕/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前5月也許是房企資金最為充裕的時期。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45115億元。這個數字不僅比去年同期多出1.1萬億元,也比2010年同期要高出很多。
今年房企資金如此充裕的原因,主要在于企業的銷售情況較2011年和2012年前5月大幅好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房企到位資金中,定金及預收款12514億元,增長57.9%;個人按揭貸款5404億元,增長61.7%。
克爾瑞公布的 《2013年度上半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50》排行顯示,萬科和綠地的銷售額增長幅度甚至達到了三到四成。
除了銷售額的大幅增長外,房企通過境外市場融資金額也創了新高。中國指數研究院5月8日發布的《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融資狀況分析》顯示,2013年上半年,共有27家上市房企發債融資759億元,已超2012年全年25%。
另一方面,開發貸的發放也在增長。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房企國內貸款8051億元,增長27.9%。這使得地產商的資金較去年大為充裕。中國上市房企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化東博士通過對A股上市房地產公司的凈負債率跟蹤分析,稱目前是這些上市房企兩年來資金情況最好的時期。房企的融資渠道拓展較好,對于流動性收縮應對能力更強。
張化東甚至預測,即使出現連續性的流動性收緊,以房企目前的資金充裕度,至少能維持兩個季度才會有所反映。
顯然,短期的流動性收緊,對多數地產公司來說影響并不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采訪了碧桂園、綠城、萬科、龍湖等多家企業,這些企業都表示,目前的流動性收緊對公司短期并沒有影響。
事實上,很多公司近期仍在追加資金投入。此前綠地及福建泰坤貿易有限公司以47.21億元競得徐涇鎮會展中心3號地塊,刷新了上海的總價“地王”。
單一信托房企受沖擊/
不過,流動性的收緊對部分中小企業來說影響巨大,尤其是那些資金大量來自于“影子銀行”的房地產企業,甚至會有致命影響。
張化東認為,治理“影子銀行”的影響更多的作用于增量資金,對存量資金的影響有限,關鍵看開發商如何應對未來的投資安排,如果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增加前端投資,風險就會被放大。
中國指數研究院上海研究總監陳延彬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央行出重拳治理“影子銀行”,受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信托和私募資金。尤其是信托領域的單一信托。大規模使用單一信托募資的房企將會受到很大的沖擊,接下來,這些企業的募資可能會發生困難。
克爾瑞研究分析師朱一鳴說,今年三季度有大量的信托面臨兌付。國家對“影子銀行”的治理,有可能影響到這些到期信托的再融資,對企業資金鏈產生較大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在行業內大量通過信托融資的企業,主要是中華企業、泰禾、陽光城、綠城等房地產企業。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這些企業使用信托融資的情況發生了分化。以中華企業為代表的部分房企,目前為止仍然在大量使用信托融資。就在今年的6月26日,中華企業剛剛公布,擬向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借款6億元,期限兩年,綜合年利率10%。
而同樣在2011年大量使用信托融資的綠城中國,從去年開始,就逐漸減少了信托融資的利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于6月29日短信采訪綠城中國董事長宋衛平,詢問“影子銀行”的治理,是否會對綠城的資金鏈產生影響。后者回應:去年之后,持穩健姿態,運營平安。
熱錢流出影響或更大/
相比“影子銀行”,對房企未來資金鏈產生更大影響的,也許是海外熱錢的大量流出。
6月20日,伯南克表示,在去年實施的第三次量化寬松政策將有可能于2013年年末縮減,并有可能在2014年某個時候最終停止該政策。在這一風向下,海外的熱錢開始出現大規模流出新興市場。
而此前,海外資本市場恰恰是內地房企融資的重要渠道。根據中指院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房企僅通過海外資本市場發債融資金額就超過700億元。今年上半年,綠地、萬達、朗詩、均收購了在香港股市上市的企業,并被認為可能會通過這些被收購的香港上市公司融資。五洲國際、當代置業也在近期赴港上市。此外,多家A股地產公司的高管也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近期有計劃購買香港殼,并在港股市場上市。
但在QE3即將退出,海外熱錢紛紛撤離的背景下,海外市場還能否充當房產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將是一個疑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