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0 01:37:4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鐘舒
每經記者 鐘舒
兩個月前,碧生源(00926,HK)董事長兼大股東趕在禁售期前的套現,已讓市場對公司業績下滑有了預感,盡管如此,公司在業績公告中所披露的實際虧損,其幅度之大還是令投資者措手不及。
公告當天,碧生源股價跌近7%至0.285港元,創上市兩年半來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業績與股價的“一瀉千里”,市場對碧生源大股東提出私有化可能性的討論也開始升溫。
盡管碧生源公關方面表示,目前并未收到公司任何有關私有化的消息。但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就公司目前的情況看,私有化不失為一個相對好的選擇。
虧損同比擴大7倍至3.4億元/
面對財報中遭腰斬的收入以及年年擴大的虧損數據,投資者對碧生源所“欣然宣布”的年度業績恐怕實在是“欣然”不起來。本周一(3月18日),碧生源公布了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年度業績。數據顯示,集團全年收益為4.7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約43.5%;虧損3.42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的4090萬元虧損進一步擴大,每股基本虧損約為0.22元。
另外,毛利率由2011年的87.8%下降至2012年的82.5%,期內兩大主要產品“常潤茶”及“減肥茶”的收益分別為1.93億元、2.6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3.8%及35.2%,而造成這兩款產品收益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常潤茶”銷量同比減少50.1%至1.35億包,以及“減肥茶”銷量同比減少37.8%至2.53億包。
這份年報也意味著,上市近三年來,作為行業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碧生源已連續兩年虧損:2010年上市當年,碧生源曾實現了營業額、毛利率雙雙增長逾30%的開門紅,凈利潤1億元人民幣;但好景不長,公司2011年盈利即大幅跳水,營業額同比下降3.9%,年度虧損達4087萬元。
公司在業績公告的“業務回顧和展望”中表示,去年中國宏觀經濟表現不佳導致了需求減少。
不過,對于造成碧生源業績下滑的原因,業內人士卻認為,這與企業過度廣告宣傳、產品被消費者質疑等因素有著更直接的聯系。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減肥茶或功能茶這一細分市場的發展機遇是很大的,但另一方面,國內功能茶面臨混亂生產等嚴重問題,并且劣質產品易引致消費者對整個行業的信任危機,于行業發展不利;同時,廣告過度宣傳、產品被消費者質疑是減肥茶企業普遍面臨的發展瓶頸,碧生源也難例外。
周思然認為,在減肥茶領域,消費者對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較高,因此導致品牌意識強,2012年碧生源被曝廣告違規、夸大功效等,這些負面新聞對碧生源的品牌形象和業績均有不小的打擊;此外,碧生源近幾年業績不佳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過度依賴廣告、渠道投入不足是碧生源的主要缺陷。
私有化或為更好的選擇/
自去年8月19日發布半年業績轉虧兼年度盈警以來,碧生源股價累計跌幅已逾52%,而若以發行價3.12港元計算,跌幅則超90%。今年1月公司董事長兼大股東曾連續數日在場內大幅減持,當時即有港媒報道,海通國際證券集團中國業務部主管潘鐵珊認為,公司手上仍有不少現金,若股價繼續下跌,不排除大股東提出私有化的可能。
資料顯示,碧生源2010年上市時所募資金凈額為10.33億元人民幣,截至2012年12月31日,未動用的金額為3.83億元人民幣,另外,公司目前銀行結余及現金約為4.5億元人民幣。若按周二(3月19日)收市價0.31港元提出私有化,則需要動用約1.92億港元(注:彭博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月11日申報日,大股東持股比例為60.52%)。
昨日(3月19日),記者郵件采訪碧生源公關部負責人,就未來大股東私有化可能性一事進行問詢,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收到公司回復。隨后,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碧生源,公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暫時沒有與私有化相關的消息。
輝立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輝立證券持牌分析師陳星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就碧生源目前的業績和股價表現來看,私有化不失為一個相對好的選擇。
陳星宇認為,目前碧生源股票交投低迷,業績上,兩款主營產品銷量大幅下滑,虧損持續擴大,而新產品對收入的貢獻仍未見明顯起色;與此同時,控股股東的持續減持似乎也反映出管理層的信心不足,因此,大股東不如以私有化“變主動為被動”,退市之后更有利于公司盤活資產,以及進行其他大的戰略調整等。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減肥茶等,碧生源目前已進軍茶包飲料市場,于2012年6月推出了兩款全新產品;同時也正在進行產品研發,如有計劃地推進有助于平穩血壓的非處方藥脈舒平降壓茶;益于視力及消化系統的新品也正在開發之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