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5 00:47:16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陸慧婧
每經實習記者 陸慧婧
隨著基金半年報的逐步披露,基金隱形重倉股逐步浮出水面,而次新基金的動向則更能看出基金對于后市的判斷。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除了滬深300ETF發行的5月之外,今年股票型基金都以每月平均募資不足10億的發行速度緩慢進行。
雖然6月份以來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已達21只,但在2個月的時間里,股票型基金募資仍不足百億元。
此外,從入市速度來看,多數新基金成立已經2個多月,但凈值仍然“趴”在1元面值附近不動,在市場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基金經理“進場”意愿明顯不強。
此外,基金半年報還顯示,隨著次新基金的建倉大幅減速,使得A股市場幾乎沒有來自基金方面貢獻的“活水”,市場時常表現出欲振乏力的勢頭。
次新基金“蝸速”建倉
隨著股票型基金發行規模逐級下降,新增入市資金也在銳減。統計數據顯示,6月以來,共成立股票型基金21只,募集資金僅89.56億元,而不足百億元的基金規模,對于市值萬億以上的滬深兩市而言,可謂杯水車薪。
除新基金發行規模偏小之外,基金經理入市意愿也明顯不強,增量資金進場極其緩慢。
據招商中證大宗商品上市公告書顯示,7月18日,基金上市前夕,權益類投資倉位僅為25.18%。上市之后的最近一個月,基金凈值最低0.965,最高1.024,最近一個交易日凈值1元,與上市之初的凈值相比,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而同期中證大宗商品指數已經下跌5%,基金建倉速度可以用“觀望”形容。
8月23日,中證大宗商品指數漲幅1.52%,招商中證大宗商品凈值上漲1.31%,倉位增至8成,由此看來,招商中證大宗商品是在近期才提高倉位。
與招商中證大宗商品同期成立的另一只指數型基金華安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上市之初,股票倉位只有15%。不過,從其凈值變化看,華安滬深300在上市之后很快加大了倉位。
與指數基金需要跟蹤標的指數不同,主動型基金更能顯現基金經理對后市的態度。
據近期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上證指數6月以來下跌12.21%,而6月成立的6只主動型股票基金,凈值波動幅度大多在1%以內,偏離初始凈值幅度最大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股票,凈值維持1.018元左右,逆勢上漲1.8%。《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7月滬指繼續跌幅超過5%,而同月成立的金元惠理新經濟主題、融通醫療保健,中銀主題策略等基金凈值至今依然“紋絲不動”。
“我們判斷今后兩三個月內市場并不會有大的系統性向上的行情,而作為一只新基金也理應以穩健起步為原則,謹慎地逐步建倉。我們還希望建倉期內能夠先盡可能控制凈值的向下波動的幅度,尤其是在兩個月的封閉期內。”興全輕資產基金經理陳揚帆在最新披露的中報中也傳遞了他對于后市較為謹慎的看法。
半年報披露 地產機械受青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半年報數據顯示,從次新基金建倉路徑來看,受益于估值修復的地產板塊,成為基金經理一致看多的對象;其它如信息服務、食品飲料等業績增長確定或受益于經濟轉型的個股,次新基金也進行了分散布局。
盡管對于二季度大熱的地產股,興業輕資產基金在其十大重倉股中沒有“涉獵”,但從其最新公布的中報來看,興業輕資產還是未能逃脫“抱團取暖”的思路,在其18只隱形重倉股中,6只全為地產股,其中,蘇寧環球、濱江集團、首開股份等“榜上有名”。
而另一只也披露了半年報的中歐盛世成長,隱形重倉股中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行業偏好,其對房地產、公用事業、機械設備、建筑建材、食品飲料等行業都進行了分散布局,每個行業的個股均不超過2只。其中,食品飲料行業配置了老白干酒、張裕A;機械設備則主要配置了中聯重科和張化機。
低迷行情尋求“亮點”成共識
當前,隨著歐債危機不確定性增加,加上出口形勢很不樂觀,我國宏觀經濟轉型仍在艱難進行之中,而今年的A股市場也是極度疲軟,近日深市大盤更是再創新低。無奈之中,基金經理們也只能在弱周期行情中盡量去尋求亮點,這一看法已成為業界的普遍共識。
興全輕資產基金經理陳揚帆表示,經濟增速放緩已成定局,何時見底尚難定論,與此同時,CPI逐漸回落,市場流動性漸轉寬松,經濟困難和流動性放松相互交織。在證券市場上,滬深大盤逐波下行尋求支撐和結構性行情此起彼伏,正是上述狀況在市場中映射。
此外,陳揚帆還表示,中國走向富裕社會至少是未來5年~10年的投資主線,基金將重點配置安防、園林裝飾、消費電子和食品飲料等行業。
“目前,在國家主導經濟和政府支配大部分資源的背景下,市場還沒有看到能促使經濟大概率轉型成功的信號與機制,因此股票市場難以出現估值提升的大機會。”中歐盛世成長周蔚文稱,未來將從大的經濟總量中尋找相對的亮點領域,并從中篩選優質公司進行投資,周期性股票只會有階段性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