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1 01:02:39
很明顯,在悲觀情緒的籠罩下,張憶東也不敢對后市過于樂觀,他認為后市大盤確實存在創新低的可能。那么,如果市場創新低后,是否將有真實的機會出現,投資者該如何操作?
張憶東認為,首先,基于博弈性的操作,在存量資金消耗的熊市后期,反彈往往更多是基于股市資金供求關系的短期改善,或者,跌深反彈的脈沖式行情,操作性較差,如果有產業資本增持,特別是央企增持,則可操作性有效提升。因此,可以關注財政部和匯金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如銀行股等。另外,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可關注。
其次,在“十八大”召開之前,立足“穩中求進”的各項政策將加力,有助于形成“通脹在低位、經濟底部企穩”格局。因此,也可進行基于基本面短期改善的操作。由于降息、降準仍有空間,地產、非銀金融等板塊受益;另外,中期業績風險釋放之后,可關注環保板塊、火電板塊以及電子制造類等。
最后,依然是“強中選強的結構性機會”。張憶東指出,從中長期看,多空趨勢的扭轉往往是個較緩慢的過程,是持久戰,應繼續深耕成長性行業,可趁著市場泥沙俱下時,逢低布局環保、醫藥、文化傳媒、互聯網相關、軍工、新材料、現代農業、旅游、裝飾等,耐心淘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