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邁士通“猝死”真相:透支實力 10億巨債壓垮明星企業家

2012-06-26 01:31:09

仍有不少當事人沉浸在邁士通描繪的“高科技項目-土地-銀行貸款-擴張上市”美麗神話中。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洪波 發自廈門、成都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黃洪波 發自廈門、成都

進入臺風季,酷熱與陣雨交替控制著海島。6月15日午后,一陣豪雨突至,連日來累積的酷暑稍歇。

廈門,喜來登酒店。十多位民間債權人抑制不住內心的焦躁與怒火,陸續在各自的控告書上簽字,這些文件指向廈門邁士通集團總裁趙劍青涉嫌“抽逃出資”和“集資詐騙”兩宗罪。之后,他們一同前往廈門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報案。

如果不是在四川樂山被抓,趙劍青,這位閩川兩地明星企業家一手締造的 “中國民企自發研制首架無人機”神話或將繼續被傳頌。

橫跨兩地,四大高科技產業集群、六大產業基地的愿景覆滅,包括近6億元民間借貸在內的累計超過10億的巨額債務驚天浮現。

至今,仍有不少當事人沉浸在邁士通描繪的“高科技項目-土地-銀行貸款-擴張上市”美麗神話中,不愿意正視趙劍青淪陷的根本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赴四川和福建進行調查,試圖還原這家被捧上天、又被狠狠地摔到地下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盛衰真相。

淪陷樂山:超10億元巨債曝光

一疊邁士通的借款協議足有10厘米厚,上面記載著累計數億的負債。據不完全統計,邁士通各項負債超過10億元,僅民間借貸就近6億,最瘋狂的時候,其私貸的年息高達54%。

廈門火炬東路,中典宏基工業園2號樓,工人們陸續走下生產線,一切看似什么也沒有發生過。

這里曾是廈門邁士通集團總部所在地。大樓保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房東”盤下了邁士通的設備和業務,并注冊了一家新的公司——德普康(廈門)科技有限公司。

這位保安稱,邁士通以前租用了1號樓和2號樓,曾是工業園里最有名氣的企業,常有大領導來考察。

至今仍保留著的邁士通官網,這樣描繪曾經的盛景:公司已形成電氣技術產業(電連接器)、航空技術產業(陀螺儀、無人機)、能源技術產業(太陽能面板)、材料技術產業 (單晶銅絲)四個集群;廈門火炬園、廈門集美(灌口)、廈門同安、福建漳州,四川內江及四川樂山六個基地;是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國家級創新試點企業,僅廈門基地員工2000余人。

誰也沒有想到,曾經風光無限的邁士通王國會一夜崩塌。知情人士透露,趙劍青為了拿下樂山項目,從一位民間借貸人手中籌來近1億元資金用于注冊公司,代價是100萬元的利息,爾后,再抽離資金歸還借款。

當所有債權人驚夢之時,卻發現邁士通幾乎只剩一個“空殼”,它在四川與福建多個基地的廠房與機器是租賃的,土地抵押給了銀行,在建廠房的工程款幾乎都拖欠著,更不用說員工的工資。

記者輾轉找到這位不太愿露面的 “房東”——廈門中典宏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樹濤。

孫樹濤稱,去年8月開始,邁士通已發不出工資,唯獨2號樓生產線都是由中典宏基墊付水電、材料款和工人工資。今年初,地方政府出面協調,他代付了160萬元工人工資。

去年11月,因邁士通無法還債,雙方簽了一份轉讓合同,邁士通將所有機器設備,以抵水電費及房租的方法轉給中典宏基。后者又以租賃方式轉租給前者,邁士通也同意以其應收貨款對抵中典宏基代墊的工人工資。

與此同時,孫樹濤和其他債權人以“法院查封過戶”的方式,接盤了趙劍青在四川內江的生產基地。“內江基地號稱擁有650畝用地,實際所得只有139畝。8幢廠房是半拉子工程。從開業儀式的服裝到辦公用品都沒付款,就連小賣部的一些零星商品也賒欠。”孫樹濤稱,他又掏了9000萬元,還了工資、工程款等,維持了內江生產基地的正常運作。

至今,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顯示邁士通究竟欠了多少錢。但在孫樹濤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趙劍青離開廈門時留下來的一個文件夾。打開文件夾,上百份借款協議躺在里面,足有10厘米厚,累計起來是一個近6億元的天文數字。

與孫樹濤不同,債權人郭先生代表著另一部分民間借貸人的利益訴求。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位債權人面容憔悴。以他為代表的3位債權人被欠4600萬元。郭先生坦言,現在要通過破產清算追回利益,幾乎沒有可能。

6月15日,郭先生召集了20多位債權人,擬以“抽逃出資”和“集資詐騙”兩項罪名,要求警方立案偵查。

記者獲得的一份控告書上稱:自2010年5月份起,趙劍青就以邁士通集團有限公司、廈門邁士通電器有限公司及其控股的內江德菲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關聯企業的名義,不斷以虛構的購買土地為由,向控告人等集資,但在大量集資后并未將所集款項用于約定的集資用途,也未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累計不能返還的集資款已達5.99億元。控告人認為,趙劍青的行為已經構成集資詐騙罪。另外,趙劍青在所申請注冊的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資,致使公司資不抵債,也無法正常經營,其行為構成抽逃出資罪。

邁士通的負債遠不止近6億元的民間借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個渠道進行粗略統計,邁士通至少還欠著2億元銀行貸款、2億元工程款,負債總額超過10億元。

“上帝要讓他死亡,必先讓其瘋狂”。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這樣形容邁士通毀滅的最后時刻。他稱,公司高管至少有一半人都參與民間借貸。到了最后,他們借貸的月息最高達4.5%,按年息算高達54%。

廈門往事:無人機怎樣“造出”的

迄今為止,沒有人親眼目睹過邁士通的無人機上過天。耐人尋味的是,其公開展示的3架樣機,被曝不過只是個“機殼”,而且還是從其他地方借來的。

2011年12月,廈門特區成立三十周年的慶典大會上,邁士通總裁趙劍青作為青年企業家代表,被特邀出席。其“無人機”項目同時作為特區三十周年成就圖片展的項目之一,被展覽于廈門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

盡管坐在角落里,但他獨特的“鍋蓋頭”形象,仍很容易被一眼認出。此時,距他來廈門創業剛好12年。

公開資料顯示,趙劍青是四川人,原是四川一家軍工企業駐廈辦的管理人員。有報道稱,1999年辭職下海經商來廈門時,趙劍青的家當只有一個破包,用60元在一間臥室開始了邁士通的創業。

其公開履歷顯示,1991年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他身兼北大、廈大等多個高校的客座教授,還掛了一串行業協會副會長的頭銜。

“他懂電子技術、口才好。”一位原邁士通高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憑借這一本事,趙劍青一開始可以賒到材料,找加工企業進行組裝成電子元器件,然后賣給大廠,等拿到貨款后再把材料款還給供應商。”

2008年,邁士通總部從廈門湖里華聯大廈搬出,在離廈門創業園僅隔一條馬路的中典宏基工業園租下兩幢廠房(含辦公樓)。

此后,靠“電連接器”起家的趙劍青似乎一騎絕塵,一個個“高科技”項目——單晶銅絲、陀螺儀、光伏逆電器等,魔幻般在邁士通輪番上演。

真正令趙劍青聲名鵲起的,是邁士通對外宣稱成功研制試飛無人機。去年1月份,3架樣機在廈門會展酒店展出;不到兩個月,廈門同安航空基地奠基,并宣稱接到5架無人機訂單;1500人規模的“邁士通中央技術研究院”正式掛牌,號稱收攬了百名碩博。

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人親眼目睹過邁士通的無人機上過天。在趙劍青被抓之后,關于其無人機“拿來”的傳聞卻漸漸多了起來。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邁士通的3架無人機,其實只有機殼。其中一架是從他那里借來的,另兩架則來自北京的一個企業。

上述知情人士曾介紹他的一位同學給趙劍青當助手。他在深圳從事無人機研究已有十多年,趙劍青曾提出要與他合作,但是,該人士提出“500萬研究經費”作為入門條件后,雙方合作無果。

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蔡建明稱,民用無人機的行業門檻并不高,制造無人機只需要購買合適的配件,再進行組裝即可。但投入無人機市場,成本相對較高,如今無人機的價格已達百萬甚至千萬元之巨。

在國內,北航、南航、西工大是國內無人機研制的主要基地,重點研制軍用無人機。而民用無人機的構建成本比較高,民營企業進入此領域進行大規模生產,除了技術要求上,必須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

站在邁士通同安航空工業園,一眼望去,這個一期計劃投資2.5億元的基地,有3個足球場那么大。當初奠基儀式鋪排的場面,與如今的荒涼場景形成鮮明反差。

猝死“病灶”:透支實力盲目擴張

自2009開始,趙劍青離實業越來越遠,他的主要精力,已經不放在抓生產上,而是到處考察、簽約、參加開業慶典。他多個場合宣稱,5年產值要達到150億元,至少有4家企業在主板上市。

多個報道都將邁士通崩盤的原因,歸于去年11月一筆6000多萬元的擔保代償。被擔保方叫三德盛實業有限公司。這家當地知名的戶外用品生產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廠房被強制拍賣。

“兩家企業互不相識,也不知道對方的經營情況,銀行就這樣‘拉郎配’了。”原邁士通一位高管憤憤地對記者說。業內人士稱,互保是當地銀行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問題,實行的強制性要求。

代償風波引起了銀行對邁士通系統風險的警惕,一家大銀行承諾的2億多元的貸款在“臨門一腳”時突然變卦,其他之前主動要求放貸的銀行也紛紛變臉。

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筆6000多萬元的代償,并不能成為擊落邁士通的主因。導致其一步步滑入深淵的內在因素,則是其透支實力、盲目擴張。

“項目為王”,這是趙劍青在后期擴張中提出的發展戰略。他的一位好友曾對此提出質疑,可是趙劍青底氣十足地說,資金鏈斷了不用怕,我們有土地。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0年7月份至2011年1月,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邁士通擴張速度驚人,先后在四川內江、樂山,福建廈門、漳州開建4個基地,圈地1000多畝,項目擬投資金額從數億元到數十億元。

一位前邁士通員工稱,從2009年開始,趙劍青就離實業越來越遠,其主要精力,已經不是放在抓生產上,而是到處考察,簽約,參加開業慶典。在多個公開場合,趙劍青號稱5年產值要達到150億元,至少有4家企業要在主板上市。

然則,沉浸于圈地擴張乃至上市夢想的邁士通,家底并不殷實。記者調查發現,在邁士通號稱的四大產業集群、六大基地中,實際運作的項目只有4個,包括生產電連接器的廈門總部與內江兩個基地,生產單晶銅絲(粗銅絲拉細)的集美基地灌口二廠,以及生產太陽能路燈接線盒的廈門紐普斯特公司。

一位曾調研過邁士通的政府官員直言,一直以來,邁士通的主要業績來源是連接器,技術含量不高,稱得上是勞動密集型。孫樹濤也證實,邁士通的連接器純利潤也只有3%。

廈門彩億龍印刷有限公司是邁士通連接器產品唯一 “不干膠標貼”供應商,其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最高時一月只有60萬個左右。一位邁士通內部人稱,其“連接器”產品的銷售價每件只有一兩元。

上述內部人士稱,邁士通整體的年產值不過1億~2億元。而在2009年,這一數據被吹到5億元。去年底,趙劍青甚至對前來開協調會的廈門市領導宣稱自己的年產值可達20億元。

一位到邁士通企業調研過的政府官員告訴記者,趙劍青的銷售額是集團“累積”出來的結果,邁士通的很多產品實際上只是在內部循環,但在趙劍青的統計中,一加一就變成三。

他舉例稱,趙劍青有一次指著“拉銅絲”項目對客戶說,這個銅絲貴過黃金,到2015年銷售額能達到65億元。1噸銅拉成銅絲的產值不過5000萬元,而趙劍青能說成1億。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去年年中,趙劍青在安徽與當地政府洽談一個聲稱要投資50億元的太陽能產業基地。今年1月,趙劍青也還在四川涼山搞投資調研。

夢醒時分:邁士通式悲劇的啟示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類似邁士通 “高科技項目——土地——銀行貸款——擴張上市”的故事屢屢上演,有人成就了神話,有人卻慘敗。

邁士通僅是廈門中小企業倒閉現象中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在銀根緊縮的背景下,此類悲劇不斷上演。其中,既有外資背景的廈門進雄企業有限公司,也有知名民營企業三德盛有限公司等。

廈門定佳拍賣公司總經理廖紅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為經濟不景氣,目前尋求出售的工業廠房數量暴增,不少廠房甚至打出了7折的“底線價”。

邁士通的倒閉引發了廈門當地政府、企業界以及民間的熱議。廈門民營企業家弘信電子董事長李強就在微博中說,民營企業發展不乏機制和動力,有著強烈的創業沖動,若不建立相對制衡的治理結構,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取得一定成功后,膨脹的欲望和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將使企業面臨更大的風險,甚至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除了自身盲目擴張外,外部因素也是加速邁士通覆滅的因素,這其中既有銀行信貸監管環節的缺失,和民間借貸的亂象,亦有政府招商引資的廉價出讓土地的沖動。

據一位參與邁士通后期項目運作的人士透露,趙劍青在沿海某地拿一塊180畝左右的工業用地的成本大約是4600多萬元,不過,在項目動工的時候,工業區以獎勵的形式返還2000多萬元。“這塊地的市場價,估計達一個多億,銀行沒有理由不借錢。”

孫樹濤對邁士通借民間借貸來維護銀行信用的融資模式感到很不可思議。但恰是這種方式,使邁士通在銀行中保持了很高的信用度。很多銀行爭著貸款,據說某大行承諾給邁士通的授信額度最高達6億多元。

在很多人看來,趙劍青以高科技項目為名搞融資的最終目的,就是做大規模搞上市。這樣的邏輯同樣被很多借貸人、甚至包括政府官員認同。

孫樹濤稱,一家國內知名的基金公司曾入駐多月,就在公司岌岌可危之時,仍在邁士通位于中典宏基工業園的總部上班。

至今,仍有不少采訪對象對于趙劍青的失敗表示可惜。但更多的觀點認為,就像弁其中、馬勝利一樣,趙在獲得一些成績后,自我認識不足,最后走向毀滅。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類似邁士通“高科技項目——土地——銀行貸款——擴張上市”的故事屢屢上演,有人創造了神話,有人卻慘敗。

當民間借貸、銀行、政府等各方利益紛紛卷入,越陷越深之時,人們寧愿做夢,不愿醒來。等到夢醒時分,一切都已幻滅。

·分析

邁士通教訓:“內”“外”須兼修

每經記者 楊芮 發自北京

邁士通創造的 “無人機”神話,反映出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中的“操之過急”。

盡管科技部下發文件提出,要推動民營科技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但企業本身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阻礙了其發展進程。

“融資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靠自己積累的發展非常慢,而好的項目成熟就必須推向市場,這樣才能加快前進步伐。但融資的首要基礎是誠信原則,以及做好基本功,從小融資做起,一點一滴做大,不能一飛沖天,制定與企業發展不相符的戰略。”中國政法大學金融與衍生證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促進中小企業上市辦公室主任張鴻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企業:搞好基本功

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告訴記者,“目前民營科技企業主要是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投入會產生很大的風險;二是投入、做成后,政府或國企采購與否的問題;三是在創業過程中,國家的研發資金它沒有途徑獲取,只好去做高價的融資。”

針對民營科技公司的融資問題,張鴻儒分析,“目前創業板的要求比較高,高新技術企業在成果沒有轉化前,認知度相對比較低,在給投資者及資本運營方建立信心方面很困難。新三板讓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拓寬,但增發股份的過程和周期仍很長。往往真正缺乏資金的企業需求很強,很多科技企業在沒有融資之前處于‘無米下鍋’的狀態。”

當前,類似 “高科技項目——土地——銀行貸款——擴張上市”這樣的完美藍圖,在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戰略里普遍存在。保育鈞指出,“這確實能反映出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是比較急的,但這種急是因為想盡快出成果,因為它們不能像國企一樣在強大的資金后盾下慢慢來,所以這種操之過急必然會帶來一定的風險。”

張鴻儒也指出,“目前越小的企業越急著發展,發展戰略都非常宏大,但不是穩扎穩打的發展,總和主板市場的大企業去比,給企業埋下危險的定時炸彈。”

政府:應有所作為

關于中國為什么出不了“蘋果”的爭議一直沒有停,邁士通也像反面教材一樣不斷詮釋著這個問題。有分析說,中國沒有“蘋果”這樣的企業,但是不能失去創造“蘋果”的“心”。

除了自身盲目擴張外,邁士通神話的覆滅,外部推動因素不容忽視。政府在推動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方面亦應有所作為,不僅要培養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創造“蘋果”的能力,給予寬松的外部環境,更不能讓民營科技企業失去創造“蘋果”的心。

保育鈞也曾指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創造環境、減少稅收、以及做好各種服務工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此外,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問題也需要解決。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曾撰文表示,從目前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來看,當前重視的還是“硬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忽略了“軟投資(技術創新和研發投資)”。這很可能只關照了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導致長期經濟競爭力和增長質量下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永码永久在线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级乱码在线播放 | 亚洲第四色色色色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夜夜久久国產精品亚洲 | 午夜福利免费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