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2-05-11 14:19:46
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布魯塞爾表示,“十二五 ”期間,中國環保累計投入要超過5萬億人民幣,節能環保領域的潛力巨大。
市場對節能環保板塊的熱情再度被點燃。而在涉及廢水、廢氣、廢物的各種節能減排新政中,市場一致看好產業鏈中游,即環保設備制造環節。
“在節能環保的整個產業鏈上,上游排污廠的投資商多為政府背景,年利潤率最多8%,且十年難以收回成本。下游咨詢服務業也賺不到錢。最賺錢的就是中游的設備提供商,尤其是有專利技術的設備制造企業。”某國際大型固廢處理企業中國區代表如是表示。
多項政策利好節能環保設備產業
節能環保無外乎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再利用,以及對高耗能產業的節能減排控制。而今年一季度,種種利好政策同時指向了環保產業的中游——設備供應商。
3月2日,工信部公布《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宣布支持7大類96項產品和技術,以鼓勵研發大氣污染治理裝備、水污染治理裝備、固體廢物處理裝備、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環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藥劑以及環境應急裝備等。這些技術和設備的主要使用領域是燃煤電廠、冶金企業除塵、轉爐煙氣凈化及煤氣回收、電力行業脫硫脫硝、重型柴油機尾氣凈化、海上溢油應急處理等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
市場普遍預測,新規將進一步推動環保裝備產業快速發展,尤其是污水、固廢處理設備和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的發展。
數日后,工信息部再次發布《2011年環保裝備產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及2012年展望》,指出2012年環保裝備產業產值有望增長20%以上,相比2011年1304.59億元,今年總產值有望達到1565.51億元。
該文件預計,今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污泥處置和脫硝四大設備領域將有較大增長空間,PM2.5檢測儀器市場將加速釋放。特別是去年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環境保護部與各省及部分央企簽署減排目標責任書所涉及的總計5561個工程減排項目,所帶來的投資機會有望在今后兩年集中釋放,參與其中的各個項目設備提供、工程建設及運營的公司將率先受益。
近日又有媒體報道稱,國家發改委高層透露,經過多次修改,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有望近期出臺,可能成為首批國務院批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其中提到的四項核心戰略包括:實施重點工程帶動戰略;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等政策體系;鼓勵技術進步,建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同時通過下游的環境服務業帶動上游的環境裝備制造以及工程設計等行業。
接近發改委的知情人士證實,包括節能環保在內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確實將于二季度陸續發布。環保業人士預測,新規劃的發布將極大帶動環保設備制造企業的訂單需求。“對于節能環保產業來說,這個產業鏈條確實還有待市場化的推動。政府要做的事是把蛋糕做大,讓節能企業有需求,拉動設備采購量,降低設備成本。把動輒上百萬的設備價格降下來,節能企業也將獲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核算中心顧慶平主任介紹。
污水處理設備商一季度業績增勢明顯
從已披露的2011年業績情況來看,環保類上市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較好,多數公司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實現了同比增長。比如業務橫跨污水處理、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處理的桑德環境,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6億元,同比增長65.48%,實現凈利潤超過3億元,同比增長42.39%。
另外,從事污水處理設備制造和技術研發的碧水源在2011年也創下佳績: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26億元,同比增長105.01%;實現凈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88.71%;均創歷史新高。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顯示,4月第一周,典型工程設備類環保公司2012年平均P/E水平回升至28倍,部分公司股價處于中長期的配置區間。考慮到飲用水強制提標日期的不斷臨近,以及未來可能的水價上調趨勢,從事污水處理的環保設備商市場空間可能進一步打開。
資料顯示,到2010年底,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再生水平均利用率為8.5%,在即將出臺的“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大框架下,到2015年全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達到20%以上,較2010年底提高了10余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再生水利用比例高達70%以上,和它們相比,中國的再生水投資市場只是剛剛起步,未來前景可期。
根據華泰證券近期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十二五”期間投資規模高達3800億元,投資將主要集中在管網、城鎮污水處理廠改造和新增、污泥處理、再生利用等方面。這意味著,順應“十二五”污水處理產業發展的需求,擁有污水處理專利技術的公司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碳排放交易即將啟動 減排設備商受關注
除了水處理行業,碳排放也是節能環保產業中頗具看點的一個領域。上證報記者從國內多位環境能源交易界人士處獲悉,2013年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碳排放權試點交易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在全國范圍內推開的時間點預計將是2015年。至于全國性的自愿減排管理辦法已幾易其稿,距離出爐的時間為時不遠。總之,“碳金融”、“碳產業”正在從概念漸漸走向操作層面。
受此影響,更多高耗能企業將加大減排設備投入,高效電機、節能鍋爐、余熱發電、高壓變頻等節能環保設備的需求將繼續穩定增長;此外,智能計量表行業也將迎來爆發性增長。
事實上,國內尚屬新鮮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早在今年1月發布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已被明確提出,并表示到2015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10年下降17%。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等市場化節能減排手段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的組成部分。
4月初有媒體報道稱,發改委正在制定中的“中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活動管理辦法”有望于上半年公布實施,該辦法將對碳交易參與各方進行規范,甚至建立碳交易所的“備案制”,隨后還要實行碳交易所的“總量控制”。
記者從上海、北京環境交易界人士處獲悉,京滬兩地開展碳排放交易的具體方案草案均基本完成,其中上海版的操作方案草案已經進入廣泛征求意見的階段。記者獲悉,上海試點從石油、化工、電力、鋼鐵等高耗能行業入手摸索碳排放交易的流程和可行性較大,交易范圍暫時限定為地區性市場,即買家賣家均屬本地企業,因而央企碳排放權是否進行屬地化交易也在操作方案的討論范圍之中。相關規模以上企業已參與過原始排放配額分配的征求意見。無論北京還是上海,“十二五”期間都將繼續進行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轉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持續下降,建筑減排被列入碳排放交易范圍的可能性較大。
相關人士坦言,雖然近年來國內碳排放交易仍將強調“自愿減排”,但從節能環保的迫切性來說強制的性質將逐漸加強,而上海版方案初期仍將以激勵為主,讓企業可以“有控制地發展”。這種市場化的操作機制為企業提供了選擇權。既可以采取節能環保技術改造降低碳排放量,也可以通過購買其他企業減排指標。碳排放交易屬于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中的一部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錢鋒認為,碳排放交易機制對于國家現行的鼓勵節能減排技術等政策是一種補充而非沖突,未來積極采取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的企業有可能既獲得補貼獎勵,又能通過減排指標交易獲得回報,這樣將加強企業在節能環保方面投入的動力。
申銀萬國研究報告認為,國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必將利好大量減排設備商,其中余熱利用和電機變頻調速節能是工業節能的兩大重要途徑,未來節能設備供應商將加速發展,比如包括海陸重工 、榮信股份 、川潤股份 、華光股份等在內的余熱鍋爐領域的上市公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