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5 01:10:0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鐘舒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鐘舒
在過去的1年零2個月當中,全球最富魅力的股市是哪一個?恐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美股。一方面,道瓊斯工業指數自去年以來累計上漲了12%,秒殺A股;另一方面,道指本周重返13000點,這不僅是上輪危機前水平,更將其與歷史高點14198點的差距縮小至僅9%。
不過,更令投資者為之一振的是,當下美國經濟正經歷著真實的復蘇。
投資者為何貪戀債券?
熟悉市場的人都知道,一般情況下,當股票牛市到來之時,人們會拋售部分國債以追求風險。這樣做的結果之一是:股票上漲,國債收益率也上漲(國債價格下跌)。但在目前的美股市場上,這一準則卻被打破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如果以標普500指數和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做比較,從2011年4季度以來,兩者開始了難得的反向運動并且這種勢頭還在加劇。這意味著,資金在同時買入象征著風險資產的股票和避險資產的國債。而回顧從2007年以來的歷史,這種現象幾乎沒有出現過,無論是QE1還是QE2期間。
對于這種極為矛盾的現象,高盛還專門寫了一篇報告。其中指出,利用Sudoku模型測算,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其經濟增長預期相比,顯得太低了。如果將希臘債務私人談判(去年7月)與美聯儲政策兩大因素結合分析,其共同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向下拖動了45個基點。
這一現象的確有些費解。今年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累計上漲6.3%,本周曾最高觸及13005點,創自2008年5月以來新高。其中,很多藍籌股股價都回到了危機前水平甚至逼近歷史新高。比如 “藍色巨人”IBM現報197美元,較1999年創下的歷史高價246美元只有25%空間;又如汽車巨頭雪佛龍已于今年1月升至創紀錄的110.99美元。反觀美國國債市場,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卻從2010年初時的3.7%附近一路跌至現在的2.01%。
昨日,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為何美國債市和股市會同時上漲,那就是有外部資本不斷流入美元資產。首先,隨著美國實體經濟強勢復蘇,加上歐債仍不確定,全球資本都開始涌入美國,特別是進入美國國債市場。這時,美債買盤增多就會不斷壓低收益率。隨后,當資金不斷買入美元資產后,以美元計價的股票也就會上漲。不過,支撐這種行為的因素包括歐債風險和美國經濟復蘇程度,一旦歐債惡化,美元回流將是一個短期趨勢。
據悉,資金跟蹤商EPFR創始人達拉姆表示,因美國經濟強勁,今年以來機構投資者已積極布局美國。截至2月15日當周,美國機構投資者凈申購115億美元的美國股基,同期個人投資者已凈贖回67億美元,為連續11個月凈贖回。個人投資者資金流向往往是反向指標,即暗示美股或進一步上漲。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美國股基的凈流入在過去1年來首次超過債基凈流入。
“現在這種形勢下,買美國國債相當于對沖風險,類似于黃金上漲時的思維,即一方面避險,另一方面對沖數年后全球通脹”,南華期貨宏觀總監張一偉告訴記者,“部分持有國債的投資者,在看到美國經濟復蘇比較穩健后,將追求更高收益率,于是買入美股成為不二選擇。不過對美股來說,短期上漲趨勢可能會繼續,但要創歷史新高仍有壓力。這主要因為美國經濟現狀還沒達到繁榮期時的水平。股、債同漲現象背后說明了美國經濟確實在經歷非常強勁的復蘇,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整體上升,特別是部分制造業企業在全球扮演著龍頭地位。”
就業市場發動機:制造業
事實上,自從上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們不止一次地談到了美國經濟復蘇,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仍然無法擺脫量化寬松魔咒的原因。
但似乎這一次,美國經濟的復蘇是真真切切的。
首先是周四(2月23日),美國勞工部宣布,在截至2月18日的一周中,初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為35.1萬,創自2008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一般來說,如果首次申請失業金人數能持續低于37.5萬,就表明就業市場呈真實復蘇趨勢。
事實上,從去年10月以來,一周初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已經穩步下降。自今年1月27日以來,該數據已連續四周處于37.3萬之下。另外,更能代表趨勢的四周移動平均值也創自2008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
據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1月非農就業人數較上月增長24.3萬人,單月漲幅為9個月以來最高,失業率則進一步降低,跌至8.3%,為三年來最低水平。除了遠超預期之外,這些強勁的數據更顯示出,始自去年第四季度的成長勢頭順利保持到了今年年初。
那么,強勁的就業數據是否就是美國經濟正在實質性復蘇的有力證據呢?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孫穩存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就業市場數據的各種良好表現是由服務業、制造業、商品生產部門的增長支撐的。其中,制造業的復蘇尤其值得關注。另外,除了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會刺激經濟,還要注意到,由于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奧巴馬無論是在國情咨文、財政預算、還是國會演講等各個場合都傳達一個重要信息,要讓制造業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重要支點。據悉,美國已經提出通過三種路徑來支持制造業,包括在2013財年預算方案中加大對制造業研發和貿易促進機構的撥款力度;呼吁國會推出立法給予在本土投資和增加就業崗位的企業以稅收優惠;為規模較小的出口企業提供信貸。
據BLOOMBERG顯示,今年1月,美國ISM制造業指數為54.1,為2011年6月以來新高。其中價格、新訂單和出口指數均高于去年12月時水平。另外,1月份美國制造業產出大幅增長0.7%,制造業活動已連續第30個月擴張,且擴張速度正逐步加快。其中又以汽車業表現最為搶眼。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冬天,就業市場上提供了更多建筑行業工作崗位。數據顯示,今年1月建筑業增加就業2.1萬人,為連續第2個月增加,但往年的這個時節一般是該行業的裁員期。對此,孫穩存提醒道,需要考慮到美國今年經歷了一個異常溫和的暖冬,天氣對建筑行業活動有很大影響。
“美國此次復蘇是實質性的,而且未來沒有太大風險”,曹遠征認為,“最主要原因是制造業和服務業都有了真實恢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