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項崢:規范民間融資或可減少貨幣供應

2012-02-25 01:09:32

項崢

通常,M2/GDP這一指標,反映的是一國經濟貨幣化的程度。改革開放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M2/GDP也快速上升,由1985年的0.58上升至2011年的1.81。這一比值不僅遠高于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也高于新興經濟體。如此龐大的貨幣存量,始終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因為通貨膨脹終究是一種貨幣現象。

我們可以將全社會的經濟交易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產生GDP的經濟交易;另一部分是不能產生GDP的經濟交易。不能產生GDP的經濟交易包括兩大塊:一是純粹的貨幣化進程引發的貨幣化交易。比如,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原先計劃分配、無償劃撥的交易向貨幣化交易轉化,這一過程體現出商品交換的貨幣化進程;二是已貨幣化但不產生GDP交易的市場容量顯著增大。比如,土地市場、二手房市場、舊貨市場、金融市場交易的發展壯大等。不能產生GDP的經濟交易規模顯著增長,勢必會擠占產生GDP的經濟交易所支撐的貨幣供應量,從而形成全社會的超量貨幣需求。

在中國,直接融資不發達,微觀經濟主體閑置的資金大多存放在銀行存款賬戶上。由于間接融資占據主導地位,已貨幣化但不產生GDP交易規模擴大引致的超量貨幣需求,不能直接向個人或企業融資,主要還是依靠銀行貸款來解決。于是,一筆貸款的發放,將形成新的存款,增加了全國的貨幣供應量。

由此可見,在中國,貨幣供應存在一定程度的內生性。貨幣供應量被動增長,融資模式是其中的關鍵。在直接融資占據主導地位的融資模式下,融資交易不會增加新的貨幣供應量。這大體上可以解釋發達經濟體的M2/GDP,為什么會顯著低于中國的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在發展資本市場同時規范民間融資,或可減少貨幣供應。這是因為,民間融資不通過金融機構中介,不會派生存款,屬于貨幣存量的再配置,配置過程就可以滿足實體經濟交易的需要,不需要在實體經濟中再注入新的貨幣。特別是民間融資資金多投入到實體經濟的生產中,與產生GDP的經濟交易密切相關。

不僅如此,規范發展民間融資,還可以降低金融風險,合理引導民間資金流向,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據統計,全國民間融資規模在3萬余億元,考慮到民間融資利率與銀行貸款利率之間存在利差,不排除部分民間融資借助銀行融資進行套利,無疑大大增加了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

此外,規范民間融資,也是建立完善債券市場的基礎之一。未來垃圾債、市政債的主要投資者為民間資金,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市場,也是教育和培養民間投資者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 | 在线不卡免费高清播放AV网站 | 自偷自拍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 亚州911精品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