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7 01:33:4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冬晴
每經記者 張冬晴
一年一度的ST“保殼”大戰已然落幕。與往年數十家公司總計數十億元的財政補貼相比,去年的“保殼”大戰顯得尤為冷清——2011年僅有6家ST公司獲得財政補貼,總金額也不過3億元。
與此同時,在退市制度將現重大進展等各類傳聞影響下,2011年整個ST板塊遭遇了史無前例的負面沖擊,迭創歷史新高的ST板塊指數從2011年4月中旬見頂以后一路回落,并在11月16日以來出現了加速殺跌的態勢。截至1月5日收盤,滬、深兩市多達109家ST股短期跌幅已經超過20%,還有83家ST股跌幅已經超過30%的“紅線”,有將近10家ST股短期股價甚至遭遇“腰斬”!
股價大跌使得大量殼資源價格越來越便宜,借殼上市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不少已經高價接盤的潛在重組方已經深度被套,政策預期勢必會倒逼重組事項的加速推進。
/現狀/
2011年“保殼”大戰冷清收場
由于連續三年虧損將被暫停上市的硬性規定,游離在退市邊緣的ST公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避免這一狀況的出現。為了保住珍貴的殼資源,上市公司每年都要上演扭虧的大戲,尤其到年終,隨著業績的逐漸明朗和年報披露截止日的臨近,ST公司往往會掀起一場扭虧的高潮。
去年僅6家ST公司獲3億元政補貼
年復一年的ST股保殼大戰,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黯然落幕。截至2011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僅有*ST朝華、*ST丹化、ST天宏、*ST松遼和*ST建通以及*ST昌九6家ST股獲得了或多或少的財政補貼,而*ST華控等寥寥數家ST股也陸續進行了資產處置、債務清理等“修復性手術”。
其中,2011年12月份的最后一周,暫無退市風險的ST天宏相繼發布三份公告稱,公司陸續收到石河子市財政局2011年度科技三項費105萬元、新疆兵團農八師財務局社會保障補貼資金720萬元、2011年度生產環節電汽補貼資金180萬元,合計補貼資金900萬元,以及石河子市財政局2011年度污水處理補貼資金250萬元。
作為2011年最后一家獲得財政補貼的ST類上市公司,上述總計1255萬元的補貼資金對ST天宏無疑是雪中送炭。根據2011年三季報,ST天宏在2011年前三季度營業利潤為-1273.57萬元,凈利潤為-380.74萬元。三季報還披露,由于原材料價格上升,生產成本等費用增加,公司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期末的累計凈利潤可能為虧損。但上述三筆財政補貼可能幫助公司輕松實現扭虧。
早在2011年3月份,ST天宏就獲得石河子市財政局2010年減排專項資金政府補貼192萬元,成為當年第一家獲得財政補貼的ST類上市公司。
實際上,2011年僅有6家ST類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財政補貼,補貼資金總額也僅有30217萬元。
其中,獲得財政補貼金額最多的當屬瀕臨暫停上市的*ST昌九,該公司2011年11月4日公告稱,江西省國資委、江西省財政廳2011年11月3日接獲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給予公司化肥生產補貼、特別困難補貼等經營性財政補貼16000萬元。
其次,另一家在暫停上市邊緣掙扎、廊坊市國開公司入主的*ST建通也獲得了來自當地政府高達8000萬元的財政補貼。*ST建通2011年10月22日公告稱,為了解決公司面臨的暫時性經營困難,維護公司穩定,經廊坊市政府研究同意,公司獲得廊坊市財政局8000萬元財政補貼。
除此之外,同樣面臨暫停上市風險的*ST松遼、*ST朝華和*ST丹化也相繼分別獲得了當地財政局3500萬元、1000萬元和270萬元的財政補貼,與之對應的補貼原因則是企業經營困難,用于企業生產經營、資產重組工作等。
四季度僅9家ST公司處置資產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ST類上市公司都能夠在經營困境中獲得當地財政資金的扶持,還有一大批公司在主營業務持續不振的情況下,不得不通過資產處置、債務清理等途徑改善利潤表。
與上述6家公司獲得3億元財政補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1年四季度有9家ST類上市公司各顯神通,或處置盈利能力羸弱的資產回籠資金,或尋求債務轉讓改良財務狀況,從另一條捷徑上輕松實現突擊扭虧。
其中,2011年三季度已經實現扭虧為盈的*ST華控2011年10月22日公告稱,公司子公司華立儀表以3825萬元的價格將其所持有的華越南方公司45%的股權轉讓給四川嘉宏公司。這是去年四季度以來滬、深兩市首家啟動資產處置的ST類上市公司,這也正式拉開了A股ST公司資產處置的序幕。
實際上,2011年四季度以來,扭虧需求相對較為迫切的多家ST類上市公司紛紛加速進行資產處置。在*ST華控率先進行資產處置以后,ST廈華、*ST思達又相繼在11月初陸續披露了各自的資產處置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瀕臨暫停上市邊緣的*ST思達特別指出,伊達科技已連續三年虧損,至今仍未有扭虧為盈的趨勢,影響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發展。上述轉讓完成后,公司能收回3200萬元現金,可以為公司的經營活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有利于公司的經營發展。
與此同時,ST天目、ST國創、ST太化和ST中源等4家ST類上市公司在去年四季度也陸續進行了資產處置,實現了520萬元至3.4億元不等的年度凈利潤。而ST當代則通過債權轉讓甩掉了歷史包袱,為有效調整公司資產債務結構,改善財務狀況,減輕短期償債壓力,推動公司資產注入及新業務盡快開展掃清了障礙。
除此之外,去年年初以來,ST中華A、*ST博通等多家ST類上市公司也陸續進行了一系列的資產處置工作,為公司“止血”、“造血”打下了基礎。
1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ST華控、*ST松遼等多家ST類上市公司試圖就相關情況進行溝通,大多數公司均表示在財政補貼、資產處置等推動下,2011年度實現扭虧的壓力相對較小,目前暫停上市的風險也有望消除,但年報還在制訂中,具體業績情況必須等到正式披露后才能知道。
/機會/
ST股市值大縮水借殼最低價不足億元
ST股市場表現低迷,一方面深受整體市場疲若的影響,弱市中資金炒作的熱情降低同時難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ST公司往年的財主——地方政府,也可能因為財務狀況不如往年而減少了相關補貼;同時,證監會加大內幕交易處罰力度的新舉措,更是讓投機色彩濃厚的ST股的炒作空間大為縮減。
不管成因如何,ST股大幅下挫的情況也并非全然是壞事,對于那些想借殼上市的企業而言,ST股市值越低,意味著更低的上市成本。
34家ST股總市值不足10億元
據巨靈資訊統計,截至2012年1月5日收盤,滬、深兩市一共有34家ST類個股總市值不足10億元,剔除暫停上市狀態和停牌狀態等因素,目前仍然處于正常交易狀態的ST寶利來、ST太光總市值分別只有4.68億元、4.92億元。繼2008年底以后,A股市場“殼資源”價格(即控股權)再次跌穿1億元整數大關。
其中,截至2011年1月5日收盤,滬、深兩市總市值低于10億元的ST類個股中,ST寶利來、ST太光、ST金泰、*ST寶誠、ST國通等一大批公司控股股東所持股權的市值已經低于1億元。換句話說,這些“殼資源”的價格已經回落至1億元以下,拿下控股權需要的資金門檻大為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次通過少量資金控股上市公司的現象發生在2008年大熊市中,最為經典的案例當屬廈門大洲集團控股ST興業。2008年底至2009年4月期間,廈門大洲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獲得ST興業10%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當時累計動用資金8000多萬元。
事實上,2009年以來,由于ST板塊反復遭遇爆炒,相應的“殼資源”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2010年6、7月份,*ST松遼、ST傳媒的控股權轉讓價格分別高達4.87億元和6.38億元。而2011年底剛剛披露的上海華信石油擬以5.341元/股受讓福建南紙大股東所持有的2.15億股,這筆發生于非ST類上市公司的“殼資源”交易價格更是高達11.48億元!
實際上,在此輪下跌過程中,ST興業、ST昌魚和ST寶龍等公司相繼宣布停牌籌劃重大事項。
深圳某私募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二級市場的持續下跌,確實為借殼方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殼資源”價格越來越低以后,更為低廉的重組成本將驅使籌劃借殼上市企業加速推進相關事項。
內幕交易“零容忍”掀起監管風暴
盡管二級市場股價的持續大幅下跌為重組創造了更低的借殼成本,但是重拳打擊內幕交易、并購重組新規抬高借殼門檻、處于傳聞狀態的主板退市制度改革等因素都是擋在“殼資源”面前的攔路虎。
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臺以后,于2011年12月1日在第九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上明確提出,當前市場監管工作的一項重點仍然是防控和打擊內幕交易,并鄭重聲明“中國證監會對內幕交易和證券期貨犯罪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甚至還呼吁社會提供案件線索,協助調查取證。
與此同時,證監會2011年12月上旬通報了6起包括機構和個人的證券市場違法違規案件。其中廣東中恒信公司及相關涉案人員以“搶帽子”交易方式操縱股票價格,交易股票552只,累計交易金額約571.76億元。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這是至今證監會查實涉及股票規模最大、涉案金額最大、涉案人員數量最多的案件。
繼中信證券謝風華案之后,2011年12月,又一起典型的證券公司保薦代表人內幕交易案被曝光:東北證券保代秦宣涉嫌在去年西南合成重組過程中向他人泄露內幕信息和進行內幕交易。
據了解,當時西南合成的重組項目由東北證券擔任獨立財務顧問,東北證券指派北京分公司深圳市場部副總經理、保薦代表人秦宣擔任該項目的主辦人和現場工作負責人。
除此之外,在2011年底陸續披露一系列重大內幕交易案件以后,內幕交易監管的打擊力度持續升級,甚至連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任職的建行高管也未能漏網。
今年1月5日又曝出原建行投行部處長、建銀國際高管張傳斌等因在幫助廈門翔鷺石化借殼ST黑化完成上市的過程中,建老鼠倉非法獲利2000萬元而被公安機關帶走調查。據傳,張傳斌曾是行內有關高層頗為賞識的“干將”,直接參與推進了諸多建行投資銀行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剛剛曝出重組過程中存在內幕交易行為之前,廈門翔鷺石化借殼ST黑化的重組事項已經于2011年12月31日宣告終止。
郭樹清主席曾在12月1日以小偷偷白菜來形象地比喻內幕交易,“小偷從菜市場偷一棵白菜,人們都會義憤填膺,但是若有人把手伸進成千上萬股民的錢包,卻常常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就是內幕交易的實質,也是防范和打擊這種犯罪活動的困難之所在。在這里,我們要鄭重聲明,中國證監會對內幕交易和證券期貨犯罪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
市場人士指出,隨著監管層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不斷升級,資產重組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勢必也將得到徹底凈化。但是,根據目前的審批流程來看,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停牌以后,首先將啟動對是否存在內幕交易、老鼠倉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一旦偵查發現問題則無法進入后續的重組事項審批環節。對于整個重組事項來說,更為嚴厲的監管環境是一把“雙刃劍”。
當然,在監管持續升級以后,市場環境得以逐步凈化,各類違法違規的風險也相應大幅提升。
/未來/
不利因素集結ST股或加快重組
大量ST股的暴跌,表明市場對于ST股前景的極度擔憂。不過,讓持有者稍可寬心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采訪發現,在29家瀕臨暫停上市公司中,目前真正存在暫停上市風險的公司僅有*ST中達、*ST偏轉、*ST鈦白等3家公司。
成功熬過2011年的ST公司將直面2012年的考驗,在借殼新規、退市制度不斷完善的新背景下,未來ST公司的命運仍顯得撲朔迷離。
3家公司風險較大
根據安排,上交所和深交所元旦節前雙雙披露了上市公司2011年年報預約披露時間表。其中,滬市公司年報的披露工作將于2012年1月18日拉開序幕,至4月28日結束;深市公司年報的披露工作將于2012年1月10日拉開序幕,至4月27日結束。
盡管截至12月22日滬深兩市已有82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全年業績預告,其中預增公司達489家、預盈28家,合計517家,占63%,但是目前滬、深兩市還有29家*ST類上市公司的2011年年報顯得尤為重要——這29家公司一旦繼續虧損,則意味著年報出爐之日就是暫停上市行將到來之時,加之撲朔迷離的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借殼重組新規等不確定性因素,暫別二級市場的一年時間里還將會發生什么重大變化,都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變量。
浙江某私募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考慮到創業板退市制度正式推出尚待時日,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不會很快出臺,但創業板退市制度定稿則勢必會導致主板退市制度改革預期升溫,相信留給相關準退市公司的時間不會太久。
據巨靈資訊統計,目前滬、深兩市處于正常交易狀態的*ST類個股多達29家,其中*ST昌九、*ST盛潤A、*ST松遼、*ST博信和*ST太化等多家上市公司借助財政補貼、債務清理和資產處置等途徑有望實現扭虧;還有*ST福日、*ST寶誠等多家上市公司在2011年三季報就提前實現了扭虧為盈;目前僅有*ST中達、*ST偏轉、*ST鈦白等3家公司2011年三季報預測當年可能出現凈利潤虧損,暫停上市的風險相對較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ST華控、*ST松遼等多家瀕臨暫停上市的公司溝通也得知,目前這幾家公司已經通過財政補貼、債務豁免、債務轉讓和資產處置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扭虧。
熟悉ST類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的某資深投資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要有“殼資源”價值存在,就必然會有突擊“創造”利潤進行“保殼”的行為。去年年底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ST松遼,2011年9月份剛剛宣布申請注冊設立的子公司北京松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僅為100萬元,上市公司隨后便迅速通過該公司陸續獲得了1222萬元、1023.38萬元的工程項目,并在12月份獲得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局撥付該公司的3500萬元財政補貼。這對*ST松遼來說,無疑就是一個運作利潤、突擊“保殼”的絕佳平臺。
ST股新的“變身”路徑
但是,即便暫時躲過了一劫,主業持續不振的大量ST類上市公司依然必須面對2012年度能否繼續盈利的嚴峻考驗,甚至還有非經常性損益實現盈利不被認可的傳聞兌現的風險。因此,一旦轉型無望,大多數ST類上市公司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速推進重組。
不過,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問及如何實現徹底扭虧和持續性經營時,多家ST上市公司均表示,目前基本上不存在暫停上市的風險,至于退市政策的變化、會計處理的變化等方面的情況,都還沒有接到有關文件通知,只能說具體情況再具體分析。對于重組轉型方面的打算,其都認為是大股東層面的事情,上市公司并不知情,相關情況將及時通過公告進行披露。
渤海證券認為,退市方案目前僅在創業板進行試點,短期內不會在主板推行,但市場對于主板退市制度逐漸完善、趨同創業板的預期將會對上市公司和投資者行為造成影響,既促使投資者更加理性對待ST板塊的投資機會,又促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公司業績增長。
同時,渤海證券還指出,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風險提高的預期使其不再單純投機ST板塊資產重組的爆發式增長,同時更加看重上市公司的業績和經營情況,對ST股的投資將逐漸回歸理性。
此外,渤海證券還認為,對于ST板塊的上市公司來說,預期更高的退市風險將會促使其更加積極推進盈利改善以期“摘星脫帽”;另外退市制度只是不支持已經暫停上市的公司通過重組借殼來實現恢復上市,但暫停上市前仍然可以通過資產重組來達到保殼的目的,因此正在進行資產重組的ST股公司將會更加積極推動重組進行,一旦重組成功將會實現“烏雞變鳳凰”式的華麗轉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