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8 01:07:23
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希臘等“病豬”國家恐將掀翻歐元體系;美聯儲“扭轉操作”甫一祭出,全球股市大幅下挫。
世行行長佐利克和IMF總裁拉加德均強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危險階段,呼吁所有國家都要成為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主要國家要形成合力應對危機,否則世界將“輸掉這場尋找增長的戰役”。歐美國家黔驢技窮,所有目光聚焦于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五國”身上,但事實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新興經濟體脆弱的抗風險能力正遭受挑戰。
新興經濟體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傷幾何?“金磚五國”可能會因為各自出口份額而出現分歧嗎?新興經濟體如何應對經濟衰退?今天,《每日經濟新聞》邀請三位經濟學家,問診歐美經濟危機下的新興經濟體安危。
新興經濟體危機大于前年NBD:歐美經濟每況愈下,亞太股市也隨之暴跌,這是否說明新興經濟體受到的沖擊不亞于歐美?
孫立堅:是這樣。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已經比2008年有很大程度上的加深,絕大多數國家或多或少在依靠外部經濟力量存活,各國已經意識到了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一把雙刃劍,但是一體化的趨勢已經難以避免,比如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它內部的消費力量非常強大,但是日本的很多物資必須依靠進口;中國是一個很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僅僅依靠國內的消費市場是養不活13億人的,中國仍然處于財富原始積累階段,需要儲蓄,需要投資。
這說明歐美國家經濟如果出現問題,一定會傳導至新興經濟體。這里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信心,希臘債務出了問題,這會使外界對于歐元區和歐盟的經濟擔憂,而這種擔憂會造成市場過度反應。如果不救希臘,就會出現一個預期自我實現的過程,也就是本來并沒有那么壞的經濟,由于大家的恐慌而果真變得很壞,從而走向惡性循環,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都將成為受害者。
袁鋼明:不能說新興經濟體受到的創傷會大過歐美國家,事情的根源發生在歐美國家,肯定還是歐美國家受影響比較大,但新興經濟體受到的創傷也絕對不會小,其受創傷程度可能會大于2008年。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很多新興經濟體都采取了刺激政策,這催生出很大的泡沫,包括房地產、金融行業的泡沫等。中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現在中國經濟整體的投機氛圍就比較強烈,經濟存在很大不穩定性。此外,發達國家運用貨幣政策控制通脹的能力比較強,但新興經濟體能力仍顯不足,經常從過度寬松直接跳入過度緊縮。
魯政委:如果從股市上看,全球主要股指肯定是聯動的。如果站在經濟角度上看,歐、美、日三大經濟體占到全球GDP的40%以上,他們經濟出現下滑,新興經濟體是躲不開沖擊的。但從目前來看,新興經濟體還是在逐步擺脫這種影響,這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美國自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下降;二是中國出口對象也在更多地向新興經濟體轉移,比如東盟現在就已經躍升為我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甚至有時候會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伙伴。
過度寬松的貨幣環境下,新興經濟體有利有弊。通常來看,美元處在貶值周期時,恰恰是新興經濟體成長較為迅速的時期,但問題就是,長期低利率環境容易使得很多新興經濟體雄心萬丈,投資熱情不減,結果就是過度負債,產能過剩,資產價格泡沫出現。
貿易競爭壓力越來越大NBD:新興經濟體外貿是否會受到影響?
袁鋼明:貿易風險目前還不明顯,我也覺得很奇怪,前幾個月,貿易數據一度跌破20%,這被視為是對歐債危機的一種反應。最近兩個月,中國的進出口保持著較為強烈的增長,似乎前一段時間的恐慌已經有所緩和,但這卻與愈演愈烈的歐債和美債危機現狀背道而馳。
我認為現在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壓力肯定是越來越大,中國貿易回升不能說是一種上升的信號,國際領域的金融危機不可能讓新興經濟體外貿安然無恙。現在新興經濟體信貸收得比較緊,期貨也已經出現暴跌,兩三個月后貿易環境惡化的可能性非常大。
今年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總體處于上漲態勢,這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房地產泡沫推動有很大關系,這是調控沒有見效的一種反映,隨著中國、印度等國去泡沫化進程的深入,世界貿易會跌入低谷。
魯政委:整個世界對于歐債的反應都有些情緒化,事實上,可能影響不是很大。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都是在向歐盟國家輸入廉價的必需品,無論經濟再不好,他們終究是要穿衣服,穿鞋子的。如果是匯率對出口的影響,確實新興經濟體貨幣都存在升值的壓力,但從中國來看,似乎去年開始的升值并沒有過多影響到中國的出口,今年人民幣對歐元的升值并不高于去年。
孫立堅:貿易風險肯定是有,西方國家“再工業化”,消費緊縮,這肯定會導致對進口來源地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經濟政策增多,新興經濟體出口份額會有縮減。
NBD:西方國家的需求不可能擴張,會不會加劇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尤其是“金磚五國”之間的關系會不會因此惡化?
袁鋼明:如果是從“金磚國家”關系來看,我認為不會由于危機的原因而惡化,大家在某些可能存在分歧的問題上會妥協讓步,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和南非都很珍視“金磚五國”這一個提法。這一提法會讓大家有一個潛在的同盟關系,因為這五個國家對于西方的態度和立場還是基本趨向一致的,而這一提法又提高了他們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比如,在援助歐盟方面,中國態度還比較猶豫的時候,就有“金磚國家”表態要援助歐盟,這說明大家都迫切想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提高自己的地位,而“金磚五國”這個契約關系有利于各自利益的爭取。當然,這里并不是“抱團取暖”的概念,只是說大家在國際上的立場和態度可能不會有太大分歧,但從實體經濟角度,確實這五個國家有很大的雷同性,談不上互相幫助,只能內部消化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孫立堅:新興經濟體處在全球產業鏈差不多的位置,盤子有所縮減,肯定大家會有競爭,G20峰會上,19票對1票支持人民幣升值,這就說明有很多新興經濟體實際上是站在發達國家的隊伍中了。
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是一個垂直關系,新興經濟體處于一個平行關系,大家都在崛起,競爭關系十分激烈。新興經濟體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就是有潛在的市場,人口眾多,中國有強大的制造業體系,印度則有很好的服務業能力,而俄羅斯則有石油資源。
我一直不認可所謂新興經濟體,特別是“金磚五國”是鐵板一塊的觀點,這里面涉及到很大的利益分配問題,而且必然是無法理想地均勻分配,就要以自己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作為后臺,這其中就是一種競爭關系和敵對關系。
新興經濟體如何轉危為機NBD:新興經濟體應對經濟衰退,是不是應該降息呢?
袁鋼明:全球主要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現在的政策目標應該都是防范經濟衰退,而不是防范通脹。因此,個別國家通過降息的辦法為本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每個國家的態度立場肯定是有差別的。
中國現階段就不應該降息,中國長期面臨負利率問題,通脹無形中掠奪老百姓的財富,如果降息可能會是加劇房地產泡沫,更低廉的融資成本可能會導致負債率上升,整個經濟扭曲程度會進一步加劇。因此,中國經濟應定調在既防范中小企業融資難,又防止貨幣政策過于寬松,根本上就是控制貨幣數量和流向,而在利率調整上,還需要加息。
NBD:新興經濟體轉危為機的途徑和著眼點有哪些呢?
袁鋼明:新興經濟體參與國際金融的程度并不是太深,因此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小,而匯率上升,國內融資環境寬松,對新興經濟體來說是去海外布局投資、融資的重要機會。據我了解,中國企業去德國上市非常受歡迎,去別的國家投資也受到認可。歐美發達國家受到生死存亡的沖擊,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只是傷到皮毛,趁歐美國家一地雞毛的時候,我們去低價收購,會培育出經濟新的增長點。
孫立堅: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當前依然要高舉全球化大旗,目前很多人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而炒作去全球化概念,這并不可取。目前新興經濟體不要去想順差和逆差,中國、巴西這些國家依然處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必然是順差國,而以后早晚也會變成逆差國,大家應該攜起手來呼吁對美元加強監管,要讓發達經濟體明白,如果新興經濟體不騰飛起來,美國和歐盟的所謂“再工業化”不可能有任何根基。此外,新興經濟體還需要思考如何做大做強自己的金融體系,加強防范熱錢的能力。
魯政委:新興經濟體正在被倒逼轉型。在外貿方面,中國確實面臨相當程度的競爭,其實企業已經默默認可現狀,并進行轉型。目前很多歐美國家的超市產品,廉價紡織品很多已經不是中國制造,而是來自斯里蘭卡、越南等小國家,中國并沒有和這些小兄弟搶飯碗。但需要看到的是,在歐美一些名牌的專賣店,特別是奢侈品的專賣店中,仍然幾乎是中國制造,這說明這些中國代工企業是扛得住成本壓力的,市場的力量無形中在推動中國出口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有些做衣服的企業已經將目光投向鋰電池、新材料等新興行業,他們也在轉型的過程中前行,但無論是換行業還是創品牌,都需要國家的支持,因為轉型需要時間。
結束語:在資產泡沫未消,投機心理嚴重的環境中,新興經濟體需要對外一致立場,爭取更多話語權,對內則要對癥下藥,自醫自病。轉危為機,雖然路途清晰,但實施起來恐怕必然將又是一番陣痛。謝謝三位專家。
對話記者胡健 對話嘉賓孫立堅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袁鋼明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