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4 01:34:24
從2000年至2009年,這家企業年年通過工商部門年檢,而且獲得了衛生部門頒發的衛生許可證。
每經記者 朱瓊華 發自上海
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昨 (4月13日)晚通報稱,當日該市質量技監局吊銷了生產“問題饅頭”的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食品生產許可證,市公安機關對葉維祿等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予以刑事拘留。據嫌犯交代,自2011年l月以來,其違法生產、銷售摻有違禁添加劑檸檬黃的“問題饅頭”83716袋(每袋4個),價值達人民幣20余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查閱該公司歷年的工商檔案資料發現,該公司年銷售收入起伏不定,而凈利潤也只有幾萬乃至幾千元。上海市政府部門調查通報的數據顯示,該公司建筑面積650平方米,年產值180萬元,其中饅頭年產值120萬元。可是,按照2010年工商年檢披露,該公司2009年的銷售額為47萬元,而凈利潤只有9266元。
同時,讓人疑惑的是,多個部門為何監管不住“一個饅頭”?
記者調查了解到,饅頭從生產到流入市場,必須經過多個政府部門監管。然而,記者通過查閱工商檔案發現,從2000年至2009年,這家企業年年通過工商部門年檢,而且獲得了衛生部門頒發的衛生許可證。
業績起伏不定
昨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松江分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一份盛祿食品《2009年度企業法人年檢報告》顯示,該公司全年銷售額約為47萬元,全年凈利潤為9266元。
更讓人覺得詫異的是,該公司業績起伏不定。據2006年審計報告顯示,該公司的銷售額約為270萬,凈利潤為6222元。
可是,由上海興中會計師事務所做的該公司審計報告卻讓人覺得有些奇怪,審計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9年,該公司的年銷售收入分別為49萬元、123萬元、47萬元;而其這3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5萬元、0.52萬元、0.92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采訪發現,負責盛祿食品2007年至2009年年檢報告的上海興中會計師事務所已經找不到了。一位會計事務所負責人透露,上海興中會計師事務所因為此前涉嫌虛假驗資報告,負責人當年被判刑,隨后該所解散了。
多部門管不了“一個饅頭”?
相關制度規定,生產過程由質監部門管理,流通領域由工商部門來監管。據央視報道,盛祿食品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坦承,“饅頭一個月抽查一次,他們(盛祿)拿到辦公室給監管部門,而監管部門來的時候,企業就把車間門關起來,不讓監管者進去。
與此同時,記者查閱該公司工商檔案資料發現,從2000年至2009年,這家企業年年通過工商部門年檢,而且獲得了衛生部門頒發的衛生許可證。
對此,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松江分局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已經著手調查,若查到最新情況將會及時通報。而上海市質監局、工商局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的回答與工商局幾乎一致。
天馬經濟開發區一位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盛祿食品在該區注冊,該區肯定有一定的如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該公司。他們只是每年告知該公司工商年檢等事項,對于其具體經營情況并不清楚,對這樣的公司也無法從事生產經營上進行管理。
相關新聞
供貨商:欲起訴盛祿拖欠貨款
每經記者張娟娟曹晟源發自上海
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的命運或許遠非被查封那么簡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4月13日)從盛祿食品的紅豆沙供應商——上海詠琪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詠琪公司)獲悉,目前盛祿尚有至少12.8萬元的貨款未付清,公司正考慮對盛祿食品提起上訴。
供貨商:盛祿十余萬欠款未付
“兩張15.8萬元的期票,其中一張3萬元的已經到賬,另外還有12.8萬元本來說這個月底到期,可是現在他們(指盛祿)被查封了,老板也被抓了,這些錢能不能要回來都不知道。”詠琪公司銷售經理陳學紅頗感焦急。
據介紹,詠琪公司與盛祿合作不到一年,今年清明節前,盛祿向詠琪采購了10余噸紅豆沙。“以前合作都是先打款后發貨,但這次對方可能有點周轉不靈,提出開支票,”陳學紅說,“雖然盛祿的采購量占公司的總銷量比重不大,但十幾萬的欠款對公司來說也是一筆巨大損失。”
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企業法人年鑒報告顯示,該公司注冊資本金50萬元,凈資產總額51萬元,全年銷售收入約47萬元,凈利潤9266元。
“據了解,盛祿還有一兩百萬的超市應收款。”陳學紅將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超市。
然而,超市已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聯華超市甚至以盛祿商業欺詐為由,表示對此保留法律訴訟權利。“我們感到束手無策,正在考慮起訴盛祿。”陳學紅說。
聯華、物美未發公告遭質疑
據了解,盛祿食品由銷售經理徐劍明負責聯絡,將“問題饅頭”銷往本市華聯、聯華、迪業天天、樂天瑪特、惠儂、樂家購物中心松江店、雨潤發購物中心、吉買盛、物美、如海等10家超市。其中,聯華、物美均為上市公司,但截至昨日已事發3天,兩家公司都沒有就此事發布任何公告。“染色饅頭”事件會不會對公司的業績造成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試圖聯系相關上市公司詢問此事,但截至本報發稿,并未能得到回應。
有行業內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受到‘染色饅頭’事件的影響,將在短期內給上市公司的商譽或在品牌上帶來影響。”
不過,上述分析師指出,該消費的,消費者還是會去超市購買的,就長期看來,“染色饅頭”事件可能不會給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