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1-01-13 16:29:16
看病貴、看病難,老百姓抱怨,好多人把問題推到了醫院頭上,覺得都是醫院的錯。然而,公立醫院院長們同樣也是滿腹怨言。
大上個月底,1000多名公立醫院院長齊聚一堂,新醫改自然成了關注的焦點。
看病貴、看病難,老百姓抱怨,好多人把問題推到了醫院頭上,覺得都是醫院的錯。然而,公立醫院院長們同樣也是滿腹怨言。
作為新醫改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公立醫院在新醫改中的缺位成了他們抱怨的焦點。“公立醫院改革從來都是那些經濟學家說了算,是那些所謂的醫改專家說了算,誰來聽過我們的意見?”一位公立醫院院長在論壇上如是表述,這立刻引起眾多公立醫院院長們的贊同。
看病貴根結在于國家投入不足,所以公立醫院必須想辦法自己賺錢,沒有辦法,醫院也得養活人也得求發展不是嗎?加成15%算是給公立醫院的牟利之路,因此藥價越貴,醫院收益越高。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那么現在去掉了加成,公立醫院這個惡習能改嗎?
一位公立醫院院長坦言,很難。先不說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是否能夠足夠支持公立醫院,尤其是大型公立醫院的發展。在目前公立醫院已經嘗到盈利甜頭的情況下,即使去掉了加成機制,醫院的盈利沖動還在,明面上沒有,暗地里面還會有。
“最好的改革時機已經過去了。”這第一個惡性循環看來是難改了。
再說說看病難的問題。看病難是在所謂的大醫院才存在,在社區醫院和民營醫院里面,并沒有看病難的問題。因為大家都相信,大醫院有高端設備,有好的技術人才,所以大家都相信大醫院,即使感冒發燒也都擠到大醫院去。
所以,你看看吧,大家所謂的好醫院的標準,其實就是兩點,好設備好人才。但是,這對醫院來說意味著什么?
一家好醫院要吸引來病人,必須要先有好設備,然后才能吸引來好的人才,否則的話,一家破破爛爛的醫院誰來啊?好醫生和好病人都不會來。
所以,醫院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要發展舉債也得買設備、建高樓。改善了外部條件之后,再引進幾個好醫生。但是,債務誰來還呢?還不是靠由此吸引來的病人嗎?要多賺錢還是得賣貴藥。您看看,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去年兩會的時候,有位人大代表或者政協委員有個提案。說是每個藥品國家給限價,讓醫院不得超過這個限價賣。然后呢,讓醫院自己采購,中間的價差都歸醫院所有,這樣醫院就有用便宜藥的動力,醫院的盈利沖動也有發泄的渠道,雙方皆大歡喜。個人以為這個方法行得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