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業績預期的子彈應該再飛一會
2011-01-06 02:29:45
黃湘源
對于中國股市來說,新年“開門紅”雖然讓人高興,但如果它并不能像姜文的那部賀歲大片說的那樣“讓子彈飛一會”,那么,能給力多久就是個疑問。
其實,無論是海外漲價消息帶來的“煤”飛“色”舞,還是因所謂“房產稅可能暫時推不出”而導致的“地”頭蛇強龍,似乎都與加息釋放的貨幣政策回歸穩健信號有點格格不入,而且跟房地產調控形勢也不那么搭調。不過,中國股市只有政策市,沒有晴雨表,被加息周期擾得心神不定的股市,為什么沒心思關心即將到來的年報行情,顯然是有原因的。
眼下,新一輪年報披露的時間表剛剛排定,但是,“晴雨表”情結濃烈到了極致的中國股市卻顧不到觀察“業績浪”的浪花,反而“每天都有這個名人、那個官員對行業或者宏觀經濟發表意見”,每天都會有某些股價會在短期內莫名其妙地漲10%或者跌20%。曾經被《亞洲貨幣》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師”的瑞銀中國區副總經理張化橋形象地給這種現象貼上了“噪音”的標簽。而張化橋說的,不正是政策市噪音之下的中國投資者們如何 “被復雜”、“被保護”、“被盜夢”的真情和實景嗎?
如果說2010年的中國經濟面對的是“最復雜”的一年,那么,2011年面對的仍將是 “最測不準”的一年。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是這樣。在融資擴張欲望強烈、“三高”發行體制未見改革、內幕交易氣焰囂張的情況下,廣大投資者要想改變虧多贏少的局面,不能光靠對“政策出利好”或“利空變利好”的愿望和猜測,說到底還是要靠上市公司的業績回報。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沒有“業績浪”,哪有“晴雨表”?
“業績浪”之所以在目前的中國股市還沒有市場,除了過于強勢的政策市思維定勢之外,最根本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立在市場定位錯誤基礎上的重融資輕回報。在“三高”發行持續不斷地對市場流動性竭澤而漁、對業績成長性瘋狂透支的背景下,再好的年報也掀不起“業績浪”,這是不難想象的。
事實上,沒有幾個業績利好的預期,不是在年報披露或預披露之前就被提前炒作透支了的,這也是每年的年報披露周期非但沒有年報行情業績浪,反而還常常出現“利好出盡變利空”的怪現象原因所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對稱跡象顯然清晰可見,按理說,我們的監管機制不僅應當關注和改善這里面所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信息披露機制問題,而且,更有必要引入舉證倒置的機制讓信息披露者自證清白,否則,何以讓處在敏感環節的內幕信息知情人增強責任心和自覺性?然而,監管機構放著現成的法律武器和市場機制不用,反而想限制送轉股比例,人們不禁要問:如果連業績較好的上市公司多送點股票、多分點紅都不可以,那么,投資者所翹首以待的投資回報又何從談起?
市場監管最重要的原則是在公平前提下的投資者利益保護。離開了這個原則的刻意求穩,有時其實并不是對弱勢投資者群體的保護,反而常常變成了對權貴團體的利益輸送。
管理層如果吃不準自己到底應該管什么,還不如少管一點為好。在某種意義上,政策“靜如處子”,市場才能“動如脫兔”,這沒有什么不好。在筆者看來,市場只有不再需要經常看著政策的臉色,而是可以讓市場機制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市場的注意力才有可能真正回到對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只有“業績浪”能夠回得到我們的股市,“晴雨表”的回歸也才不會再那么遙遠。
如果我們能夠看得到“業績浪”的浪花,那么,“讓子彈多飛一會”就是市場的心愿所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