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精選

每經網首頁 > 商業精選 > 正文

爭議不斷成效未知 武漢158億治湖工程低調啟動

2010-06-23 01:40:01

每經記者  孫嘉夏  發自武漢

        連續數日超過30攝氏度的高溫后,武漢市武昌城區東湖一角的湖面上漂浮著厚厚一層黑色顆粒物,雜草敗葉相間其中。一旁的觀景平臺上,空無一人。

        針對這一景象,武漢市似已下定決心,要改變這處國內最大的城中湖面貌。這項正在進行的龐大工程被冠之以  “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的名義,希望以東湖為中心,將位于武昌地區的東湖、沙湖、楊春湖、嚴西湖、嚴東湖、北湖共6個湖泊打通,最后與長江相連,為此將總計投入158億元的巨資,構建起江湖連通的生態水網濕地群。

        重建自然生態天堂的畫卷雖然美好,但在拿出真金白銀之前,這一切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可以看到的計劃是利用泵站抽走污水,隨后通過湖水流通,置換入干凈水源。但這樣做有沒有可能反而污染原本純凈的水源?會不會造成生態災難?我們至今沒能看到相關的公開數據或是充分的科學論證。”長期關注此事的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前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他的憂慮。

        而在武漢市水務局副總工程師項久華看來,治湖目標并不能簡單地以成敗定論,“現在有了基本方案,很多問題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工程投資額5年增4倍

        “在控污這個事情上,武漢一刻都沒有停止過。”項久華說。

        但在一車又一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傾瀉中,武漢湖泊面積減少、水質下降已成不爭的事實,以往清澈的湖面、珍稀的鳥類早已不復可見。

        對此,武漢拿出了建設兩型社會的項目之一: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工程計劃以國內最大的城中湖東湖為中心,構建以東沙湖水系、北湖水系為主要組成部分的江、湖、港、渠所組成的龐大水網,實現“江湖相濟,構建生態水網濕地群”。

        這項計劃總投資超158億元的工程希望通過輔以水體生態保護與修復,使整個“大東湖”水系的水生態質量得到改善,“重建動植物生長、棲息、繁殖場所,再現自然生態天堂。”

        武昌六湖連通工程最初較為完整的設想來自湖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于2005年10月公布的《關于武昌“大東湖”水網生態構建工程的設想》,其中提及將東湖、沙湖等湖泊連通,同時計劃引入長江水,整個工程預計耗資29.77億元。

        此后,工程投資額一路攀升。2007年上半年,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牽頭,制定了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環境影響報告書。2008年3月,大東湖地區生態水網控制規劃獲批。到2008年9月,武漢市水務局的材料中,工程投資總額已提升至87.69億元,其中污染控制工程投資30.07億元、生態修復工程投資20.51億元、水網連通工程投資35.76億元。2009年5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了《武漢市大東湖生態水網總體方案》,估算工程總投資158.72億元,實施期為12年。當地媒體的報道稱,項目建成后,“架一葉輕舟游遍六湖將不再是奢望”。

工程第一步已啟動

        在武漢市興國南路,大大的“東沙湖連通渠(楚河)工程施工進度計劃橫道圖”矗立在路邊,工地邊重型卡車駛過,揚起一片塵土。

        “這是武昌六湖連通工程的一部分。”現場施工單位一名工作人員指引記者看豎立在一邊的  “楚河漢街”效果圖。“楚河漢街”正是這項正在施工的“東湖、沙湖連通工程”的核心內容,楚河指沙湖至東湖的連通渠、漢街是沿楚河布局的親水步行街。

        “我們的設想是充分利用武漢市現有的水資源優勢,現在整個工程已經啟動,東沙湖連通工程就是其中的第一步。”項久華告訴記者。“目前整個工程主要分3個部分,包括污染控制工程、生態修復工程,最后是水網連通工程。”項久華介紹說,“這項工程包括清淤、植被重建等,通過一定的人工干預,使湖泊呈現新的生態平衡面貌。”項久華說,水網連通工程則計劃新、改、擴建18條港渠,新建引水閘2座,改、擴建泵站2座,新建船閘、控制閘18座等。

        在總體超158億元的投資中,近期(2008~2012年)投資匡算89.03億元,近期中一期擬投資44.87億元,其中污染控制工程17.43億元、生態修復工程13.04億元,水網連通工程13.73億元,監測與評估研究平臺0.67億元;近期中二期則擬投資44.16億元,其中污染控制工程投資13.55億元、生態修復工程7.47億元、水網連通工程22.46億元,監測與評估研究平臺0.68億元;遠期(2012~2020年)投資匡算則為69.75億元。

項目被指以鄰為壑

        在污染控制工程等3項具體工程之外,監測與評估研究報告則是指開展一系列多模式下的生態、環境、水文等基礎數據的監測,同時探索和整合一批適宜城中水體的水環境治理技術,實時修正和動態監控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的實施。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實施的基礎,有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案。當然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比如具體采用哪項技術才是更優的方案,這些都需要慢慢調整。”項久華說。

        這一工程的巨大不確定性也成為各方爭議的焦點。秦前紅就向記者表達了一定的疑慮,“這項工程通俗的解釋就是引‘活水’入湖泊,以江水補充湖水,讓湖水‘活’起來,也就是流水不腐的意思。”秦前紅認為,“這相當于拿一小杯渾濁的污水,放到一大盆清水中,搞容量稀釋,道理上是講得通的,但我們沒有看到相關科學數據的公開,這不能不引起公眾的憂慮。事先有沒有充分的科學論證?是哪些專家在進行論證?這些專家是否受命于政府部門?會不會反而污染原本清澈的湖水?會不會有生態災難?在涉及公眾利益的事件中,公眾需要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鄭燕萍曾在論及漢陽地區的六湖連通時認為,“引江灌湖”的想法本質上是污染的轉嫁而不是治理。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一退休高級工程師也表示,在六湖連通工程中,除嚴東湖、東湖水質相對稍佳外,其余均屬于重度污染的湖水,而在工程實施后,開閘引入長江水以稀釋污染物,最后排入長江,實際上是將污染轉嫁給長江。“這就是以鄰為壑。”秦前紅向記者直言。

        但項久華否認了這種可能性,“控污這件事情我們一直在做,現在湖水的污染情況已經逐漸有所好轉。以前沒有治污的時候,污水確實排入了長江。但在工程前期,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非常充分,肯定不會讓下游城市擔心。”

        而武昌六湖連通在技術上有無可行性也引起了質疑。武漢市水務局資料顯示,長江水位長期低于湖泊水位,這對引水灌湖不利。武漢大學另一教授告訴記者,受制于三峽工程蓄水水位的需要,全年大多數時候長江水位均將低于湖泊水位,因此武漢方面最終決定采用閘引泵排的方式,從鄰近楊春湖的青山港引水。而“泵排”的方式需要耗費大量能源,最終能否起到預期的作用目前也仍無定論。

        但一切已在進行中,“技術上沒有難度。”項久華很肯定地告訴記者,“觀點各有不同這很正常,特別是對于這樣一件事,不是說一定不會成功。我們如果現在不去做,將來水質可能也會慢慢改善,但我們希望利用外力縮短水質變好的時間,重新見到上世紀50、60年代的東湖。”

        而有關巨額工程投資款的籌措以及后續建設的規劃,一切也許都將摸著石頭過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午夜丰满少妇性开放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婷婷99 | 亚洲综合日韩一区 | 亚洲一级在线免费看 | 日韩中文字母AV | 色色色色五月天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