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9 02:05:52
本周強勢股大跌的情況理解為補跌或許更合適。在A股估值中樞不斷下移的背景下,僅靠美好的預期已無法支撐目前股價。如果市場繼續震蕩走低,這種強勢股輪番下跌的情況可能還會延續。
每經記者 李智
在A股經歷“冰川時代”之時,一度活躍的智能電網、醫藥、新能源等板塊曾扮演“弱市英雄股”,有力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不過,這一局面在端午假期過后突現逆轉,輪番大跌,豪氣不再。
業內人士表示,本周強勢股大跌的情況理解為補跌或許更合適。在A股估值中樞不斷下移的背景下,僅靠美好的預期已無法支撐目前股價。如果市場繼續震蕩走低,這種強勢股輪番下跌的情況可能還會延續。
醫藥、智能電網領跌
根據長城證券提供的數據,自2009年7月至本周四,滬深300指數雖下跌25%,但個股行情層出不窮,有600余家個股創出10%以上的漲幅 (剔除新上市個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后發現,在這些強勢股中,具有智能電網、新能源、物聯網概念的中小盤個股是佼佼者,強勢表現令人側目。
以智能電網推廣受益股科陸電子(002121,收盤價20.86元)為例,在上證指數于2009年8月4日達到3478.01點高位之時,股價僅為16.44元,但在2010年4月22日上證指數跌至3000點一線時,卻創出27.30元的歷史新高。
這種強勢在具有物聯網概念的同方股份(600100,收盤價24.09元)、新能源概念股湘電股份(600416,收盤價24.43元),醫藥股海正藥業 (600267,收盤價25.70元)等個股身上紛紛出現。
不過從端午節之后的表現來看,前期強勢股在經歷了5天的“休假”之后,卻意外大跌。周四在藥品價格可能下調的利空沖擊下,前期受捧的醫藥板塊首先成為市場資金的棄兒,板塊整體跌幅達5.08%,居板塊跌幅榜之首,被廣泛看好的海正藥業等醫藥板塊個股更是慘遭跌停。
周五,這種前期強勢股大跌的情況更明顯。大智慧數據顯示,除了醫藥板塊繼續下跌5.07%外,備受看好的智能電網、前期遭遇熱捧的物聯網,以及低碳經濟、節能環保等板塊跌幅都在4.5%以上,如科陸電子一樣的強勢股突然遭遇跌停板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一些市場人士悲觀地預測,強勢股遭遇輪殺的行情即將來到。
弱市難撐高估值
對于近兩日來強勢股的大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部分業內人士,他們的回答都將焦點指向部分強勢股過高的估值之上,認為補跌在所難免。
一位私募經理透露,他此前持有醫藥股,但獲悉國家可能出臺控制藥價的政策之后,毫不猶豫地拋售了大部分。他認為,此前醫藥股雖然強勢,但在弱市中,政策面的利空消息可能對股價造成巨大打擊。
日信證券研究報告也指出,造成周四醫藥股大幅下挫的根本原因,是一年多來高高在上的醫藥行業估值和相對溢價率水平。目前來看,2010年醫藥行業平均動態市盈率約為39倍,相對滬深300指數的溢價率高達112%。醫藥行業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被成倍放大,調整將不可避免。
當然,在醫藥板塊身上發生的“必然”,也撥動了強勢股背后資金那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上述私募經理就表示,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之下,久經磨難的A股市場要想迎來春天并非易事,有著和他同樣想法的人士不在少數。因此,對于受到資金熱捧而逆市逞強的個股來說,任何一個利空,都有可能成為壓垮股價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樣,長江證券宏觀策略首席分析師李冒余對記者表示,在整個市場被悲觀預期籠罩的情況下,僅靠概念或者預期已難支撐部分強勢股的高估值。我國目前大力提倡經濟轉型,但這是一個漫長過程。前段時間不少相關概念股遭遇爆炒,但從目前的經濟形勢分析,大多數上市公司在交出靚麗的半年報后,第三季度業績可能不太樂觀,甚至出現下滑。
小盤強勢股或遇補跌潮
需要注意的是,從端午節過后兩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強勢股遭遇大跌呈現兩個特點。
第一是較強的傳導性。周四醫藥股集體大跌的陰影,幾乎是立刻籠罩住了其他前期強勢品種,智能電網、物聯網、節能環保板塊在當日分別下跌2.19%、1.43%和1.20%。而從周五的市場表現來看,這種擴展跡象更加明顯,板塊跌幅榜前列的幾乎都是前期的強勢品種,跌幅也普遍超過周四。
另一個特點就是輪動性。在周四醫藥股大跌之時,尾隨其后的就是智能電網概念股;周五,智能電網板塊則以6.57%的跌幅躍居板塊跌幅榜首位,成為新一輪的領跌板塊,在周四跌幅靠前的物聯網板塊,跌幅則擴大至5.21%。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僅從兩天的情況來看,這種輪動性并不十分明顯,下一個遭遇暴跌的板塊也難以確定,但是種種跡象至少說明,前期強勢股輪番殺跌的勢頭已經有所顯現。
李冒余對此分析指出,在市場下跌的第一個階段,對流動性變動最為敏感的大盤股成為首先被拋售的對象;而在市場下跌的第二階段,對企業盈利預期變動所帶來的市場相對估值的變動就變得非常重要,基于對三季度業績的擔憂,一些強勢小盤股估值水平可能出現集中的下滑。
他還指出,如果市場繼續保持一個震蕩調整的格局,前期強勢個股陸續出現補跌的可能性比較大。對于投資者來說,在目前諸多隱憂重壓A股指數的狀況下,貿然選擇進入市場并不明智。而對于已經持有這些個股的投資者來說,采取逢高減持的操作策略或許比較穩妥,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必須牢牢地把握住個股的安全邊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