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0 02:00:31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朱蔚淇
4月即將來臨,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將進入最后的高潮,一季報即將登臺亮相。雖然目前僅有1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0年一季度業績預告,但是從前期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經濟形勢轉暖是不爭的事實,多數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預喜可以期待。
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公布一季報預告的10家公司中,預喜的有8家,其中7家預增、1家扭虧。值得一提的是,在預增的7家中,有3家屬于汽車零部件行業,它們分別是巨輪股份(002031,收盤價12.15元)、寧波華翔(002048,收盤價13.70元)和銀輪股份(002126,收盤價22.28元)。受益于汽車市場銷售火爆和去年一季度業績基數較低,這3家企業一季度業績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寧波華翔甚至宣稱一季度凈利潤增長將達到1200%~1300%;而增幅最少的巨輪股份也預增了70%~100%。
從A股市場歷史經驗來看,在4月,一季度業績預喜個股將是最熱門的炒作題材之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經過研究以后,發現消費、航運和機械行業復蘇跡象明顯,相關上市公司中很有可能出現“黑馬”,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
行業景氣度提升航運股季報有驚喜
2008年的經濟危機,令航運成為受害最深的行業之一。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航運業龍頭中國遠洋(601919,收盤價13.03元)就陷入了巨虧的噩夢之中;2008年四季度,中國遠洋單季度虧損近90億元;而由于出口復蘇緩慢,2009年中國遠洋虧損額雖然逐季收窄,但是公司仍然預計全年無法扭虧為盈。
不過,2010年以來,隨著歐美經濟逐漸復蘇,航運市場運價出現較大漲幅,反應行業景氣度的BDI指數自去年四季度開始也出現了大幅上漲。業內人士認為,以中海集運(601866,收盤價4.89元)、中國遠洋為代表的航運股今年一季度表現有望超出市場預期。
3月2日,中金公司發布了一則研究報告,對航運業重點公司一季度業績進行了測算,指出中海集運和中國遠洋的一季度業績可以超出市場預期,而其他航運公司雖然一季度業績環比有不同幅度的增長,但均符合市場預期,其中中遠航運(600428,收盤價10.84元)可能還會低于市場預期,因此投資者應該重點關注中海集運與中國遠洋的一季報表現。
中金公司指出,集裝箱運價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淡季逆勢上漲,將支撐中海集運業績出現改善。2009年四季度,中國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均值為979.84,環比增長14%;而今年以來運價繼續提升,目前運價指數已達到1168.31點的水平。分航線來看,目前歐線市場運價達到2150美元/TEU,美西航線運價從年底的1358美元/FEU上升至2月底的2139美元/FEU,超過了1700美元/TEU和2000美元/FEU的盈虧平衡點。不過,合同運價仍有虧損。整體看來,中海集運一季度每股收益預計為-0.03元,虧損環比減少67%;二季度隨著集運傳統旺季的到來,公司有望在二季度實現盈利。
對于主營干散貨的中國遠洋,中金公司指出,雖然一季度BDI指數從去年四季度平均的3371點回落至今年一季度的2700~3300點,但是由于去年底高運價時定載的航次將貢獻今年一季度的業績,因此一季度公司干散貨業務仍將有望實現12億元的稅前利潤;另外中金公司預測,中國遠洋一季度集裝箱運輸業務虧損也將縮減至3億元。綜合來看,中國遠洋今年一季度有望實現10億元的凈利潤,每股收益達到0.10元,成為業績增長最顯著的航運股。
家電淡季不淡白電龍頭有望跑贏大市
2009年在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等多項政策刺激下,幾乎所有的家電企業都享受了一次行業盛宴。而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家電行業快速增長勢頭仍然不減,相關上市公司有望在交出一份亮麗年報后,再向投資者交出一份漂亮的一季報。
根據中信證券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和2月,我國家電業累計實現銷售額638億元,同比增長28%,明顯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且空調、冰箱兩個重要子行業明顯呈現淡季不淡的特征。
1月,空調行業單月銷量613萬臺,絕對數量環比上月增長110萬臺,幾乎達到銷售旺季的出貨水平;同比增長率更是達到65%,連續4個月維持在55%以上。而冰箱行業1月銷量達到550萬臺,環比上月增加近100萬臺,接近2009年銷售最旺季6月和7月的水平;同比增長率為92.2%,增速創下2009年以來的新高。
中信證券認為,春節和以舊換新政策是導致家電行業銷售數據良好的一個原因,但消費需求本身旺盛是最重要的推動因素。對于2009年家電行業良好的年報數據,市場已經有了充分預期,但是年報結果仍有可能超出預期,并且各家電企業一季報也將非常亮麗。
中信證券指出,家電板塊整體有望跑贏大盤,但是建議投資者在配置上仍然首選估值水平低、產銷兩旺的白電龍頭格力電器 (00651,收盤價26.91元)、美的電器(000527,收盤價21.00元)和青島海爾(600690,收盤價20.34元),另外有資產重組和再融資預期的合肥三洋 (600983,收盤價26.74元)、小天鵝A(000418,收盤價16.57元)等也可重點關注。
消費形勢喜人 關注區域百貨“領頭羊”
“中國消費”是一個全世界矚目的投資題材,其中包括了零售、旅游、食品飲料、服裝鞋帽、家電、汽車甚至保險等多個子行業。雖然總體說來,宏觀經濟好轉、消費升級等對這些行業景氣度提升均有刺激作用,但是各個子行業之間仍然千差萬別。由于一季度有春節因素,是傳統消費旺季,并且從統計數據來看,今年春節黃金周消費形勢喜人,因此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零售、家電等行業一季報可能超出預期,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
據商務部監測,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2月13日至2月19日),全國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40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7.2%,創出近5年新高。其中金銀珠寶、家用電器、通訊器材銷售額增速較2009年有所加快;而食品、煙酒銷售額增速雖然同比有所回落,但是仍然維持較高水平。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許多行業研究員都發布了研究報告,對零售行業一季度業績表示樂觀態度,并且給出“推薦”的評級。
國信證券認為,春節黃金周消費的良好表現,是宏觀經濟形勢轉好、居民就業收入有所改善、消費者信心恢復等因素的綜合表現。而在經濟復蘇、行業景氣回暖的背景下,自去年國慶黃金周以來零售額較快增長的態勢在今年還將延續。
但是分地區來看,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零售額增速不盡相同。其中云南、重慶、黑龍江重點監測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4.5%、25.1%和23.6%;遼寧、安徽、陜西、四川、河南、江蘇等地均增長20%以上;北京、上海零售額增速則僅為15%~16%。二三線城市零售額增速明顯高于一線城市。這意味著二三線城市的零售行業一季度業績增長有望超過一線城市。
國信證券指出,在連鎖超市和百貨方面,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區域龍頭。而國信證券所推薦的上市公司也多位于相對銷售增長較快的二三線城市,包括位于濟南的銀座股份(600858,收盤價22.79元)、位于武漢的武漢中百 (000759,收盤價10.45元)、位于福建的新華都(002264,收盤價32.80元)、位于銀川的新華百貨 (600785,收盤價30.14元)、位于長沙的家潤多(002277,收盤價34.32元)等。
工程機械動態市盈率偏低
4萬億投資引燃了國內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火熱行情,也令工程機械行業一掃2009年初的陰云而大放異彩。據工程機械行業協會、上海證券研究所數據統計,我國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今年1月份總銷量增速分別達到250%、200%和50%左右。
上海證券分析師平敬偉認為,去年12月國內新開工項目的計劃總投資累計額同比增速保持較高水平,照此預計至少在今年一季度,國內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可能保持在25%以上的水平,去年12月份,國內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額達到19.4萬億元,同比增長30.5%,雖較前幾個月有所回落,但仍位于歷史高位。由于去年同期工程機械銷量基數過低,今年1月份的銷量迅速攀上近年新高,而一季度是工程機械的銷售旺季,銷量增速有望延續。
平敬偉認為,板塊中龍頭企業2010年的合理估值應在20~25倍之間,而中聯重科(000157,收盤價22.55元)與徐工機械(000425,收盤價35.30元)目前動態市盈率偏低,因此維持“超強大市”的評級,建議重點關注。
2009年,徐工機械在汽車起重機市場的份額在55%左右,壓路機市場份額超過28%,居行業榜首。與其他兩只龍頭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相比,公司在研發、零部件配套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公司于去年一季度深陷金融危機之中,為促銷還增加了賒欠,導致每股虧損0.016元,今年同期在銷量猛增的刺激之下,業績提升的可能性極大。在今年1月,公司還向母公司出售了虧損的重卡業務,作價1.22億元,也將為業績作出正面貢獻。
中聯重科具有股權清晰、產品線完整的優勢,其并購能力也被業內稱道,公司于2008年收購了意大利CIFA公司。由于合并了其他企業,中聯重科去年一季度毛利率明顯下降,盡管營業收入增加了38.65%,但凈利潤反而減少了17.72%,凈資產收益率由9.16%下降至5.56%。而隨著國內外經營狀況的改善,以及與CIFA協同效應的進一步顯現,公司業績值得期待。
平敬偉提醒,盡管工程機械行業國內銷售恢復迅猛,但出口復蘇低于預期,而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迅于年內存在前高后低的可能,投資者需注意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