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支持重點 財政貨幣政策“微調”
2009-12-10 04:31:45
每經記者 何珺 江旋 郭曉軍
話題緣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落下帷幕,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主旋律依舊,但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一些關鍵的“音符”已被列入調整的計劃中。
在財政政策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突出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同時“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于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這與之前強調的“繼續發揮好投資對拉動經濟和調整結構的重要作用”已有所不同。
在貨幣政策方面,會議要求,在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
今明兩年的“雙寬松”具體有何不同?緣何調整?我們請了4位資深專家來解讀這些變化的“音符”。
財政重心轉向民生
NBD:從此次會議精神分析,與2009年的“雙寬松”比,2010年的“雙寬松”有哪些不同?為什么要做出這些調整?
荊林波:兩者的著力點、政策背景、側重點都有所不同。今年的“雙寬松”是為了應對當時經濟下滑的舉措,而明年的“雙寬松”則是為了保持經濟持續回升與穩定發展。
湯敏: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肯定要跟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相適應。在開展一攬子刺激計劃一周年之后,中國經濟顯然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宏觀政策不可能跟上年一樣。雖然表述仍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實際上,內涵發生了變化。因為,如果我們在明年仍保持巨大的財政支持和天量信貸的刺激,顯然無法解決頭一年政策的后遺癥,并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
我認為,在財政政策方面,明年應該改變將資金大量投向基礎設施和大型國企的現狀,而轉向幫助中小企業,改善民生,平衡發展。在貨幣政策方面,要注意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出現的問題,銀行應該控制風險,對不符合風險控制目標的地方融資進行嚴格限制,對各類貸款的情況區別對待。
王雍君:今年大規模的支出導致地方政府財力緊張,事實上,我們的財政需要更大的政策空間,財政資金需要可持續使用,以防止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另外,一些需要長期投入的領域我們現在關注得還不夠,如生態、環保、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財政政策的定位仍然是“積極”,但這個說法只表明了一個風向標,具體的支出細節需要看明年3月份的中央財政預算數據。因此,明年財政政策的操作空間仍然很大,比較靈活。和200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相比,2010年支出的重心將有所調整,轉向民生支出,比如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支出的力度和增長率將減小,雖然全國財政收入近5個月實現了正增長,但依靠大規模收稅來拉動財政收入的做法,對實體經濟并不是好事。
需要控制貨幣投放
NBD: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為58.62萬億元,同比增長29.42%,增幅比上年末高11.60個百分點。據估算,今年全年的新增貸款將在10萬億左右。我們注意到,在持續“雙寬松”的同時,會議特別還提出 “嚴控新上項目”、“把握好貨幣信貸的增長速度”等要求,這是否因為過去一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過于寬松,才有所調整?
王雍君:首先,經濟已經走出最困難的時候,明年的政策沒有必要再花這么大的力氣。況且,從財政承受能力看,2009年我國財政赤字是9500億元,目前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也非常重。
荊林波:我個人認為,今年全年10萬億元左右的新增貸款規模的確有些過于寬松。但是,如果明年新增貸款規模在7.5萬億左右還算不上偏緊,仍然是相對寬松的。
NBD:倘若貨幣政策過于寬松將會導致什么后果?現在是否已經有一些相關的跡象?
荊林波:貨幣政策過于寬松所導致的后果是信貸支持的項目上馬過多,審批可能有些偏松,這為今后的還貸埋下了隱患。同時,不同地區都會出現重復建設和產能相對過剩的問題,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倪紅日:我覺得不能簡單地把“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原因都歸于“4萬億投資”,最主要的還是一些體制性的問題導致水泥、鋼鐵等行業會出現產能過剩狀況。我想,發改委也不會盲目地把資金投入到產能已經過剩的行業。
NBD: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達73700億元,下半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只增長了15500億元。該如何看待2010年的新增信貸規模?
倪紅日:現在看來,今年的貨幣投放量增長是比較快的。但最近2個月,從央行的操作情況看,已經有所控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醒我們,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不是沒有靈活度的,比如投放量過多的時候,也可以回籠部分貨幣。而且,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受外部影響很大,明年根據國際的經濟形勢進行微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我們知道,我國在資源利用方面依賴國際市場的狀況在短期內是不可改變的。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央多次強調要對國內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行調整。倘若國內資源性產品價格上調,同時國際市場的重要生產資料價格一直上漲,再加上貨幣投放量過大,那么,通貨膨脹就難以避免。因此,在通貨膨脹預期較強的情況下,控制貨幣的投放量是必須要采取的行動。
湯敏:明年的信貸總量肯定不可能超過今年的10萬億,如果保持今年的數量,通脹的風險肯定大大增加。因此,明年的信貸總量將是適度的,信貸總量減少并不會減少對經濟的刺激力度,只要我們的信貸結構更加合理,對增長的支持就不會出問題。
靈活性和針對性
NBD:剛才倪老師提到了政策實施的“靈活性”,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此次會議提出的“針對性”,請問湯老師是怎么看這兩個提法?
湯敏:在解讀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兩大政策時,我覺得更應注重“針對性”、“靈活性”這兩個提法。
一方面,明年的中國經濟已經不需要大規模、疾風暴雨式的刺激計劃,而是要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實施針對性的政策。比如,我們大量的財政和信貸資金投向了基礎設施和大國企,而出現了“國進民退”和對民資的“擠出效應”,要對此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再比如,針對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臺造成的地方債務的風險,我們的貨幣政策也應該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
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清楚,下一步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走向并不確定,美國和歐盟的復蘇情況不確定,包括中國經濟復蘇情況也是如此,都有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此外,對中國而言,通脹問題必須引起關注。我們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很大,目前已經連續幾個月呈上升的態勢,如果我們再遭遇大雪災、大旱災或大水災等大自然災害,那就有可能使中國的通脹問題變得非常嚴重。因此,明年的政策必須加強靈活性。
NBD: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明年對各行業會有哪些影響?政策會加大對哪幾類企業的支持?
王雍君:主要還是對公共工程的影響,明年在這個方面的投入肯定不及今年,對其他產業的影響不會太大。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財政支出的力度,關鍵還是要增加公共領域的支出,特別是在就業領域。財政政策將體現出經濟調整結構的方向。
荊林波:這個問題相對廣泛,但總的來說,應當是積極利好的。畢竟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給大多數行業吃了定心丸,使他們對來年的經濟充滿信心。
結束語:如此看來,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會在對通脹壓力保持足夠警惕的基礎上靈活調整,“靈活性”和“針對性”將隨時體現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但“雙寬松”的大環境不會改變。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到的“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我們要堅持不變的“主旋律”,但更要關注變化的“音符”!謝謝諸位專家的詳解。
對話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何珺 江旋 郭曉軍
對話嘉賓
荊林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
副所長
王雍君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
院院長
倪紅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
究員
湯 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
秘書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