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0 04:31:51
每經記者 馬駿骎 發自上海
荷蘭銀行在中國2000萬元客戶存款被盜一事仍“余音未了”。《每日經濟新聞》日前從外資行內部人士獲悉,荷蘭銀行此案所反映出的監管漏洞問題已經引起銀監會的密切關注,并要求各家外資行在全國范圍內對其對公業務進行全面再規范和再盤查,相關工作近日正在各家外資行中展開。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其所在的外資行正按照銀監會方面的要求,對三類風險客戶進行信息核查,全面排查企業客戶資金周轉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這三類客戶包括了2009年新開戶的客戶、定期存款沒有到期提前支取的客戶以及大額劃款客戶。
“我們僅在上海地區劃入這批檢查名單的客戶就有好幾百家,任務量很重,我們銀行專門分了十幾個小組,銀監會還要求必須進行雙人確認,所以我們兩人一組,每組都得跑上好幾十家企業,估計整個過程結束起碼要到年底。”上述人士透露。
加強大額資金劃出管理
此前,荷蘭銀行發生客戶存款被盜事件主要是由于荷蘭銀行員工通過私刻印章手段,非法將客戶存款挪用至其他賬戶所致。因此此次風險排查重點是核實企業開戶信息的準確性以及交易流水過程是否有疑點。
一位外資行人士告訴記者,以往客戶進行劃款轉賬時,只需要核對開戶時留下的簽名或印章即可,并不需要當面確認,因此荷蘭銀行此次事件中,其員工就是通過私刻印章的方式很容易地實現了挪用資金的目的。這樣的審批方式的確為那些私挪資金者留下了不少可以鉆的“空子”。
“一般企業客戶都是在月底進行會計結算,而當中資金的來來往往卻未必會很詳細地進行追蹤,這就導致了一部分資金可能短期之內被非法挪用,比如員工在每個月的5號把錢偷偷放出去,趁著月底結算之前再把錢放回來,如此就可以不被企業察覺,這樣的風險同樣存在。”相關人士說。
針對荷蘭銀行事件暴露出簽名或蓋章等單一憑據不足信的問題,外資行已經收到了監管部門的相關文件,其中對大額資金劃出明確規定“本外幣等值人民幣100萬元(及以上),必須與法人代表及財務主管進行聯系核實”。據悉,目前主要是通過電話確認的方式進行核實。
不過相關外資行人士反映,100萬元的底線實在較低,意味著一大批資金劃出業務都必須進行公司主管聯系確認方可執行,對于那些業務往來較多、單筆業務資金較大的大公司而言這項政策有其不便之處。“事實上我們還擔心一些客戶會為此不再將業務放在外資行做了,”上述人士說,“當然,我們也理解監管層對于風險方面的考慮,畢竟荷蘭銀行此事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另一家在滬外資行高層表示,銀監會的確在監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了出臺一系列的法規政策之外,現場監管也在加強。他指出,在監管方面還可以多和海外市場進行交流,汲取海外的經驗,甚至可以考慮建立區域性風險控制的平臺,以防止出現一些涉及跨境交易的漏洞。
企業風險意識也有待提高
記者了解到,此次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外資行需要逐一向上述所提及的三類企業進行走訪確認,分別核對各自企業在銀行開戶時留下的相關證件,比如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或開戶人身份證等全部開戶時留底的信息,請這些企業復查信息的正確性,防止假信息被非法分子利用。
“目前檢查下來的整體感覺是,不僅僅是銀行,企業本身的風險意識同樣有待加強。”一位參與此次檢查的銀行人士說。據她介紹,由于此次對企業信息的核查最后必須由企業敲公章或財務章進行確認,這就意味著必須找到各家企業的財務總監或法定代表人。
“或許是找領導比較麻煩,因此有些企業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做法,還有一些公司都不知道荷蘭銀行這件事情的發生。”她說,“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銀行自己風險控制的事情和企業無關,但事實上最后蒙受損失的還有可能是企業本身,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反復解釋。”
她表示,“針對企業所面臨的這一風險,我們建議企業,尤其是那些資金往來頻繁的企業定期去銀行網點打印交易流水,大部分外資行每個月5號或者10號都會出月結單,一些大公司往往因為賬目繁雜或者因為會計系統有問題只有到月底才會去看一下,這樣做是不夠的,還是需要不定期地進行核查,避免資金在短期內被非法占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