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7 16:24:07
每經記者|曾子建 每經編輯|袁東
今天,A股市場向滬指4000點整數關發起總攻,盡管最終未能實現突破,但盤中達到了最高點3999.07點。氛圍已經烘托到這個地步,也預示著這層“窗戶紙”,或許明天就會被捅破。
滬指即將重見4000點,簡直就是一波回憶殺。
因為上次滬指在4000點之上運行,要追溯到10年前的2015年了。其實,當年滬指真正在4000點之上,也就僅僅是從2015年4月8日,維持到8月18日。這四個多月時間,A股經歷了從杠桿牛市的瘋狂,到最終“泡沫”的破滅。接下來,則是長達10年時間漫長的等待。
經歷太多的波折之后,如今A股終于又站起來了,那么港股呢?這十年來,港股市場又有哪些值得回憶的大事呢?
2015年,受A股熊市沖擊,港股也未能幸免,恒生指數從28000點一路跌到19000點才止住頹勢。緊接著,從2016年到2018年初,港股迎來史上最強牛市,恒指最高漲到33484.08點,這一紀錄至今無法被觸及。然而,又是長達7年時間,幾番牛熊交替,終于到今年,恒生指數才一度重返27000點。而現在的點位,其實在近十年中,曾經反復站上去,又多次跌下來。如果只看指數,港股經歷的驚心動魄,一點也不亞于A股,甚至比A股要復雜得多。
那么,如果拋開指數層面,我們又如何來看港股這十年來的發展?
2015年,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啟動,自此開始,內地基金逐漸獲準“南下”,香港基金也獲準“北上”,這也被看作是跨境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里程碑。到2016年,深港通正式開通,進一步拓寬了南向資金入市渠道,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影響越來越大。而到今年,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港股金額更是突破萬億港元大關,成為港股牛市最大推動力之一。
除此之外,IPO制度近年來的多次重大變革,更將港股市場吸引力大幅提升。首先,2018年,港交所實施25年來最大上市制度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改革后,小米集團、美團等同股不同權公司,以及歌禮制藥等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相繼上市。
此后,港交所持續優化上市規則,例如通過第18A和18C章節,為港交所吸引大量“新鮮血液”。通俗地說,第18A章是港交所為生物科技公司而設的上市章節,而第18C章則是為特專科技公司而設的上市章節。正是因為港股上市規則的不斷優化,這10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優質中概股回歸,大量新興產業龍頭赴港上市,大量的新消費公司成為市場寵兒。而今年,還有大量的A+H公司、新經濟、人工智慧、新能源以及科技獨角獸上市,這中間都充滿機會。
其實,一個市場,不論A股還是港股,并不苛求指數層面的超級牛市。但是,只要這個市場中的老龍頭不倒,同時還能不斷吸引大量的新龍頭來上市,那么這個市場就不會變老,并且永遠充滿希望。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