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新聞傳媒中心 2025-10-13 20:23:00
走進綿竹市廣濟鎮三江村,晨霧輕籠山巒,層林疊翠間透著清爽。粉墻黑瓦的民居與特色民宿相映成趣,青山如黛,綠水環繞。
誰能想到,這片詩意山水曾是機器轟鳴的礦區。如今的生態美景,來自于當地攥緊“生態”這把鑰匙,依托山間林木、天然水系等資源,因地制宜拓展漂流、民宿、親子體驗等旅游新業態,既讓游客玩得盡興,更讓村集體經濟的荷包鼓了起來,走出一條從“礦坑”到“金碗”的鄉村振興路。

游客體驗漂流。
破解發展難題
喚醒沉睡山水
“過去采礦,山體被挖得坑坑洼洼。”三江村黨支部書記肖永春回憶,采礦曾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但無序開采破壞生態,還讓村集體經濟陷入“資源依賴”。
轉機始于村黨支部的“破局行動”。2017年,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村兩委清退所有采礦企業,徹底告別“礦業經濟”。“停了采礦,得讓村民有錢賺。”肖永春坦言,轉型初期,村里雖有山水資源,卻因缺規劃、缺運營,資源“沉睡”,不少村民只能外出務工。
村黨支部成員分片走訪農戶,傾聽村民訴求,最終確定“生態修復+文旅發展”的轉型方向。為打破資金與資源壁壘,他們創新推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聯營機制。在叢林漂流項目推進中,村黨支部牽頭整合500萬元投資,其中近半數來自村民自愿出資,280余戶村民變身“股東”,實現“既當家、又監管、還分紅”的轉變。黨員們更是帶頭示范,不僅主動入股,還參與項目選址、建設監督全過程。
產業振興離不開幫扶助力。自2024年8月以來,市司法局駐村幫扶、包村指導,將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嵌入產業發展全流程。“我們組織法律宣傳隊深入田間地頭普及法律知識,建設鄉村普法陣地、培訓鄉村‘法律明白人’等,助力村民增強法治意識、依法維權。現在項目運營更規范,矛盾糾紛少了,法治成了鄉村振興‘助推器’。”三江村駐村第一書記孫立雷說道。

三江村環境優美。
礦坑變景觀 產業煥新生
生態修復打底,文旅項目落地,三江村的“沉睡資源”成了“發展資本”。山間1.2公里長的叢林漂流玻璃滑道依山而建,抬頭是參天古樹,俯瞰是翠綠山谷,遠看如“巨龍”盤踞。肖永春介紹,游客乘氣墊船穿越鮮花拱廊、密林彎道,既能賞景又能體驗刺激。自運營以來,村里旅游從“走馬觀花”變“深度體驗”,今年夏天,單日接待游客峰值超1000人次。
趁熱打鐵,村里又打造“三江源溪流穿越水世界”,針對親子家庭設計溯溪探險、山地滑水、水槍大戰等項目。為保障安全,運營方配備實時監控系統、專業救生團隊,建立定期巡查機制,構建三重防護網絡。今年營業以來,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單日最高峰超400人。如今的三江村,春賞山花、夏可親水、秋能采摘、冬宜康養,全季旅游體系逐步成型。
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0萬元,村集體經濟分紅40萬,村民入股分紅36萬,青山綠水真正變成了“致富源泉”。
村民轉型創業 日子越來越紅火
“以前養豬怕污染,現在開民宿守著青山賺錢。”“三江云庭”民宿老板甘梯香笑著說。2020年,見村里文旅勢頭好,她和丈夫拆了經營多年的豬場,投入300余萬元改造成田園風民宿。“一磚一瓦都精心設計,家電家具反復挑,就怕游客住得不舒服。”如今,民宿周末、節假日必滿房,客人常提前半個月預訂。
目前,全村已發展民宿20余家,形成“一戶一品”的特色格局,帶動村民人均增收超萬元。
產業轉型的同時,村民生活環境也迎來巨變。在三江村唐家坪地質災害搬遷安置點,一棟棟二層小洋樓依山而建,白墻黛瓦映著青山,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種著花草。村民徐紹會正忙著擦拭門窗,準備迎接周末來住民宿的客人,“以前住的老房子挨著地質災害點,下雨天總擔心滑坡,現在新房又安全又亮堂,心里踏實!”
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有人在叢林漂流景區當安全員,有人在景區售賣本地土特產……從“打工者”到“創業者”“股東”,村民身份的轉變,正是鄉村振興“以人為本”的體現。79歲的村民蔡玉生說:“現在環境好了,我兒媳婦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再外出奔波了。”
隨著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和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的召開,三江村的發展目標也更加清晰:依托“龍門之巔·國際旅游度假區”建設,推動文旅“多維融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接下來,我們還要把康養民宿、漂流親水項目做得更完善,豐富游客的體驗內容,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讓更多村民能在家門口賺錢。”肖永春望著遠處的青山,眼里滿是期待。
三江村的蛻變,不僅是一個村莊的振興故事,更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守好生態底色,才能捧起發展“金碗”,讓鄉村有“顏值”更有“價值”。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