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1 21:24:35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從備受尊敬的大學博導,到執掌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再到如今因涉嫌職務侵占被依法批捕,ST帕瓦原董事長張寶的人生軌跡,發生了令人錯愕的轉折。這一事件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劇,更向資本市場釋放出監管“零容忍”的強烈信號。
近日,ST帕瓦(SH688184,股價10.86元,市值17.27億元)發布公告,正式披露張寶因涉嫌職務侵占,在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已被依法逮捕的關鍵信息。回溯此前公告,ST帕瓦曾指出,張寶通過供應商占用公司資金1.41億元,同時占用銷售貨款4991.88萬元,兩項合計占用公司資金本金1.91億元。目前,張寶此次涉嫌的職務侵占是否與該資金占用事項直接相關,雖尚未有明確結論,但這一系列關聯信息已將事件的嚴重性清晰呈現。
翻閱張寶的履歷,其本應成為“知識與資本良性結合”的典范——擁有中南大學博士、博士后的光鮮學術背景,還長期在該校任職,一度擔任博士生導師。這樣一位學者型企業家,最終卻深陷違法違規的泥潭,不免令人唏噓。而這一事件的背后,更暴露出一個核心問題: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任何個人光環都可能黯然褪色,唯有嚴密、完善的制度體系,才是守護上市公司穩健運營的最可靠防線。
首先,“學者光環”絕非公司治理的“保險箱”,個人聲譽無法替代健全的內部控制。不可否認,張寶顯赫的學術背景與高校任職經歷,為他在市場中贏得了天然的信任優勢。但恰恰是這種可能存在的“過度信任”,逐漸麻痹了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從后續披露信息來看,ST帕瓦經營管理層存在明顯的經營管理不善問題,不僅出現與供應商交易價格不公允的情況,還累計向部分供應商多付工程及設備款1.8億元。這一現象的根源,正是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嚴重缺失——正是因為監督機制形同虛設,身為董事長兼實際控制人之一的張寶,才能輕易通過供應商渠道與銷售貨款環節,占用公司資金。
其次,“因病辭職”不是規避責任的“擋箭牌”,違法行為終將被依法追溯。今年5月,張寶以“個人身體原因”為由,辭去了ST帕瓦董事長、總經理等關鍵職務,試圖以“退居幕后”的方式切割責任。但法律的追責邏輯從未因個人職務變更而中斷,僅僅幾個月后,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的公告便相繼發布,將張寶的違法行徑推向公眾視野。這為所有上市公司高管敲響了警鐘:在其任職期間的每一項決策、每一次操作,都必須承擔相應責任;任何試圖通過“辭職退位”“金盆洗手”來逃避監管與法律追責的想法,本質上都是自欺欺人。
最后,上市公司運作不規范若突破法律底線,便可能升級為刑事案件,切勿心存“罰酒三杯”的僥幸心理。過去一段時期,部分市場違規者存在認知誤區,認為財務造假、資金占用等行為即便被發現,最多也只是面臨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但在當前資本市場“零容忍”的監管環境下,這種“輕罰即可過關”的僥幸心理已完全不適用。ST帕瓦的案例便是最直接的證明:違法者面臨的不僅是一張罰單,更可能是冰冷的鐵窗與失去自由的代價。所有上市公司及其“關鍵少數”必須清醒認識到,資本市場的法律體系是立體且嚴密的,由行政法規與刑法共同構成,形成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雙重震懾”。絕不能將違規操作的后果簡單等同于“交罰款了事”——無論是侵占公司資產、挪用資金,還是實施惡性財務造假,一旦越過法律紅線,必將面臨全面追責,付出沉重代價。
回望張寶的人生軌跡,從學術精英到上市公司掌舵人,再到如今的犯罪嫌疑人,其跌落過程令人扼腕,卻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深刻警示。這一事件清晰提醒所有上市公司的董監高及核心管理人員:僥幸心理只會讓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必將失去財富、聲譽乃至人身自由。在監管“零容忍”的大背景下,唯有堅守合規底線、健全內控機制、敬畏法律權威,才能真正守護企業的穩健發展,也守護自身的職業未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