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19:10:25
國慶長假前,大量“超低價代訂”涌現在社交等平臺,有人順利入住,有人卻遭遇臨時取消等糟心事。記者調查發現,國內酒店代訂已形成灰色產業鏈,涉及多重角色。目前市場上代訂大致分為三類,但風險顯著。代訂來源主要是“包房”甩賣,多方聯合監測代訂仍存挑戰。專家建議消費者優先選主流或官方渠道,平臺也增設了風險提示。
每經記者|舒冬妮 每經編輯|魏文藝
原價1999元的酒店代訂只要450元;2999元的酒店899元就能拿下;五折起訂,全國七折??
隨著國慶長假臨近,酒店預訂進入高峰,一些社交平臺、二手交易平臺和電商平臺上涌現的大量“超低價代訂”服務再次吸引了大批游客。這些訂單背后,既有人順利入住、實現“省錢自由”,也有人遭遇訂單臨時取消、到店無房、退款無門,假期和心情一同“泡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常見的信用卡盜刷、會員積分轉讓等個人行為外,國內酒店代訂已悄然形成一條隱蔽且成熟的灰色產業鏈。該產業鏈從上游的房源獲取,到中游的多級分銷,再到下游的社交平臺、二手交易平臺及電商平臺的銷售,背后涉及酒店集團、協議公司、中間商、個人代理等多重角色,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利益關系錯綜復雜。
林偉在酒店行業積累了超過20年的豐富經驗。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他詳細講述了市面上低價代訂酒店的來源,以及從酒店端到消費端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模式。也有酒店集團回應每經記者稱,酒店代訂客單價低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公司利益,但“馬甲”太多,實在難以根除。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這里房間很難訂,又是臨時的,要么滿房,要么價格特別高。我就坐在酒店大堂,一邊跟商家溝通,一邊找酒店。商家還把我拉黑了,又找平臺,平臺也不解決問題。”從2020年開始,在二手交易平臺用過多次酒店代訂的周香,今年暑假第一次栽了跟頭。
盡管從代訂那里拿回了酒店房費,周香仍怒氣難消。香港的夏天時有陣雨,幾個小時后,周香花高價重新訂到新酒店,除了經濟損失外,她也沒了游玩興致。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酒店代訂。
田海原以為電商平臺會更可靠一些。7月初,他花了近2000元通過代訂服務預訂酒店。下單后,因擔心遭遇詐騙,他申請退款,但遭到商家拒絕。隨后,他請求平臺介入,卻被告知虛擬商品無法退貨,退款申請再次被拒。一個月過去了,退款仍無音訊。若非他自己主動聯系酒店并撥打投訴電話,這2000元可能難以追回。
二手平臺上的“低價代訂”,瀏覽量過萬,超千人咨詢過相關業務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代訂”服務的投訴超過1700條,其中超半數為“酒店代訂”類問題,涉及平臺包括閑魚、淘寶、小紅書等。投訴內容多集中在虛假預訂、到店無房、拒絕退款、拉黑用戶等方面。
每經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出現的酒店代訂大致分為三類:盜刷信用卡的違法手段、高級會員的個人行為以及與酒店簽訂合作的協議公司渠道。
第一類,是用非法獲取的信用卡信息支付房費,以極低價格吸引消費者,用戶預訂后可能短期內看似成功入住,但一旦信用卡持卡人發起拒付或銀行核查,消費者不僅面臨無房可住、錢財兩空的風險,還可能被卷入法律糾紛,今年暑期不少出境游客就深受其害。
第二類,源于高級會員利用積分、免房券、會員折扣等方式代為預訂,賺取差價。這類訂單價格通常未低到“離譜”,但違反會員協議,酒店查實有權作廢訂單。
第三類,則來自協議公司。它們以批量采購價從酒店獲取房源,因各種原因低價甩賣,是代訂市場上最常見且價格較低的代表。
盡管風險顯著,低價誘惑依然讓不少人趨之若鶩。“原價2000元的酒店,代訂只要1000元;1000元的酒店,甚至500元就能拿下。”周香坦言,未來可能仍會選擇代訂,“畢竟太便宜了”。根據周香多次找代訂的經驗,她應該是找到了酒店協議公司。
然而,像協議公司這類代訂渠道,為何其售價往往以七折、五折等形式出現,并且能夠顯著低于酒店集團官網或OTA(在線旅行社)平臺的價格?
林偉向每經記者介紹,酒店的銷售渠道主要分為直銷和分銷兩大類。除了官網、小程序、App等官方渠道外,其余均屬于分銷渠道。其中,最大的分銷商包括攜程、飛豬、美團等OTA平臺,此外還有訂房公司、旅行社、會務公司等。這些分銷商通常會與酒店簽訂長期協議價,批量采購房間。
“有些公司一次性預付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必須在約定期內完成房間銷售。如果銷售情況不理想,就會大量甩房,用遠低于正常價格通過不同平臺甩賣。他們有可能自己賣,有可能再賣給一些渠道公司或個人,變成下一級經銷商,最終在一些平臺上呈現非常低的價格。”林偉說。
林偉舉例說明,合作公司以100萬元與酒店簽約了一定數量的房間,合同有效期為6個月。到了第四個月,發現仍有60萬元的房間(間夜)未能售出,就必須以低價在各渠道進行銷售。原本售價為1000元的房間,此時可能降至五六七百元,這一價格與合同簽約價存在差距。但最終,所有房間的總收入達到了120萬元,總體來看仍是盈利的。
他還指出,這類房源主要集中在高端全服務型酒店,這些酒店因房間數量眾多、單價較高,空房率也相對較高,因此愿意通過更多渠道來加速銷售。部分大型國際酒店集團的代理經銷商數量甚至高達數百家。然而,每經記者也觀察到,今年以來,代訂業務已大量擴展至亞朵、華住、如家等國內知名酒店品牌。
即使在旅游旺季,中間商的掛牌價格仍有可能低于酒店官方定價。由于定價權由中間商掌控,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消費者在OTA平臺上經常看到同一酒店存在多個不同的報價,其背后往往是多家公司提前買斷房源所致。
據林偉透露,酒店集團在沖業績的關鍵節點,如月末、季末及年底,會推出特價促銷活動。不過,市場上也存在禮品卡和會員積分券被違規轉賣的現象,但這些促銷的折扣幅度通常遠不及協議公司所采用的“包房”模式。
酒店方對代訂行為并非毫無察覺。有酒店集團內部人士告訴每經記者,時常會發現同一高級會員在同一時間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預訂房間,但由于各城市訂房系統未完全打通,很難直接攔截。
此外,不少代訂單來自協議公司渠道。這類訂單在入住時,酒店難以有效識別預訂人是否為協議公司員工。即便發現異常,酒店通常也只是警告合作公司,而對方則通過更換“馬甲”公司或賬號繼續代銷。
一家OTA相關負責人王貢告訴每經記者,“代訂”現象對正常的酒店分銷體系和價格體系的影響日益顯著。首先,它擾亂了酒店的價格體系,大量代訂者利用集團采購價、員工福利價、特殊協議價等客房資源進行代訂,給酒店經營方帶來了實質性的損失。其次,“酒店代訂”的非正常低價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流OTA平臺的用戶,對OTA的價格優勢形成壓力。再者,此類行為難免會侵害消費者權益,尤其是諸如收款后取消預訂等欺詐行為,將消耗公眾對整個在線旅游行業的信任,進而惡化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
林偉也談到,協議公司面向消費者的最終售價低于與酒店的簽約價格其實是不合規行為,酒店也會定期核查和警告違規公司,但不少公司通過“小號”或者“馬甲”來代銷,使得酒店的核查工作陷入無盡的循環。
“這本質上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市場,酒店要提高入住率,協議公司要賺差價,消費者圖便宜。只要其中一方有需求,代訂市場就很難徹底消失。”林偉總結說,對于消費者而言,盡管代訂市場存在即合理,但消費者仍要謹防被騙。
面對即將到來的國慶預訂高峰,消費者如何辨別真偽?王貢建議,優先選擇主流平臺或酒店官方渠道,“出門在外,安全可靠第一”。他指出,目前酒店與平臺正通過聯合監測異常預訂來防范職業代訂行為。但要徹底根除“酒店代訂”亂象,僅憑酒店業自身的努力仍顯不足。還需加強消費者的防詐騙教育,嚴厲打擊信用卡盜刷等黑色產業鏈,并進一步強化平臺監管力度,從根本上鏟除灰色產業的生存土壤。
每經記者通過多個酒店代訂平臺獲悉,部分平臺已增設多項相關風險提示,提前向用戶明確交易規則,要求用戶拒絕站外交易并在離店后確認收貨。一旦發現賣家存在誘導提前收貨等可疑行為,平臺將通過問卷提醒、攔截操作等方式進行風險預警,以保障買家的合法權益。
(林偉、周香、田海、王貢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