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深圳特區45年:天際線拔節、產業躍升,不變的是改革初心與領跑底氣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5 18:43:30

2025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迎來成立45周年。從“三天一層樓”到“一城百業興”,深圳城市面貌與產業結構發生巨變。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這么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崛起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創客之城”等稱號。前海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港資、外資金融機構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正以更澎湃的浪潮,叩響更高水平開放的大門。

每經記者|黃婉銀    每經編輯|張海妮    

深圳證券交易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資料圖)

2025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迎來成立45周年的重要時刻,這不僅是一次歷史回望,更是面向未來的全新啟程。45年風雨兼程,這座曾經的邊陲小鎮以其“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基因,用無數創新實踐書寫了“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從1980年《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獲批,到喊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時代強音,再到“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被載入史冊,深圳以先行者的姿態,為中國改革開放開辟了嶄新的道路。

站在這一關鍵節點,我們看到,深圳從昔日以國貿大廈為代表的“深圳速度”地標,到如今以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為代表的城市天際線,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到今天的“創新之都”,產業結構實現了質的飛躍。

然而,無論地標如何變遷、產業如何升級,特區人銳意改革、勇往直前的初心始終未變,這種“探路者”的基因,深深刻在這座城市的脈絡之中,成為其持續領跑的“隱形引擎”,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深圳開啟了向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邁進的新征程。

從“三天一層樓”到“一城百業興”:產業升級的“深圳密碼”

在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的廠房里,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正忙著檢修磁共振線圈——這些從全球運回的核心部件,經拆解、調試后將重返國際市場。

“過去受舊零部件進口政策限制,出口設備只能‘帶病工作’或換新件,現在政策打通了,我們已維修超2000個線圈,貨值超6000萬元。”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付光明說。這一突破,源于深圳海關推動將磁共振零件納入“綜合保稅區維修產品目錄”,這也是深圳45年創新驅動的一個縮影。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45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崛起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創客之城”等稱號。

改革開放40多年間,眾多有著鮮明時代印記的“地標”在深圳不同時期鮮亮登場,把這些地標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深圳特區發展史。

從最初以“三天一層樓”速度建成的國貿大廈,到號稱“亞洲第一高樓”的地王大廈,再到京基100,以及樓高660米、深圳最高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深圳的天際線幾經變換,從原來的“關內”逐漸轉向“關外”,延伸至深圳灣和前海。

平安國際金融中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資料圖)

這些地標性建筑不僅僅是深圳特區的一張張亮麗名片,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這片熱土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

隨著城市地標的變遷,深圳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從最初以電子元器件集散地華強北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到今天以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深圳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變。

1987年,深圳出臺了全國第一個《關于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由此催生了一批高科技民營企業,華為、中興等知名企業均創立于這一產業背景。

2019年,深圳高新區規劃總面積擴大至159.48平方公里,將打造成為深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引擎。深圳的創新活力,正由那些深耕于細分領域、敢于技術“破冰”的“小巨人”企業生動詮釋。這些企業是深圳創新活力的微觀投射,更是這座城市持續領跑的“隱形引擎”。

從電子大廈到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從華強北的電子商城到粵海街道的科技公司,深圳的地標變遷,本質上是產業升級的縮影。45年間,深圳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向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現代物流、金融業協同發展的模式,再到如今聚焦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平臺加速布局,這座城市正以“深圳智造”續寫特區本色。

深圳灣城市風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從國貿大廈到前海媽灣港:效率為王的“深圳速度”新內涵

清晨六點,深圳灣的薄霧還未散盡,前海媽灣港的集裝箱碼頭已響起龍門吊的轟鳴聲,無人橋吊正精準裝載印有“中國制造”的集裝箱——這里每分鐘都在誕生新的跨境貿易數據。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口號,是深圳特區45年發展歷程中不變的精神內核。

這一精神體現在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設上,2萬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深圳,創造了三天建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在交通建設上,歷時僅2年4個月建成通航的深圳機場,實現了全國機場建設中自籌資金建設的創新;在口岸通關上,羅湖海關大膽提出“紅綠通道”設想,開啟了現代化旅檢的第一步,技術革命讓通關效率實現飛躍。進入新千年,羅湖口岸更是成為科技賦能的試驗場。

在物流運輸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空港智慧物流改革”重構了空港物流流程。AGV(自動導向車)物流機器人晝夜不停搬運,閘口暢通無感識別、一體化調撥平臺快速響應,進口貨物24小時“即放即提”,出口貨物當天起飛。據深圳海關統計,前海合作區2025年1—7月進出口總值4100億元,同比增長5.53%,這正是深圳“效率為王”精神在新時代的最好體現。

“我們深入推進‘智關強國’賦能行動,以海關之智助推空港物流暢通,在機場深暢貨站創新推出了‘空港智慧物流改革’,重構了空港物流流程,貨物在進閘卡口就實現了無感識別、智能分流,放行貨物快速收貨、抵港直裝,通關非常‘絲滑’,我們還搭建了海關平臺,融合關企全流程物流數據,貨物周轉效率大幅提升,助力貨站年設計保障能力提升63%。”深圳海關口岸監管處運輸工具及物流監控科科長鄧小鵬介紹。

同時,深圳海關聚焦航空口岸貨物轉運業務發展,實施“空側直通”創新監管模式,省去了貨物反復運輸、多次安檢的環節,允許貨物運抵后直接從機坪進入國際貨站,實現貨物“一次裝卸、一次入庫、一次交接”,轉運效率提升約70%,讓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通關提速增效的紅利。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也是前海合作區成立15周年。作為“特區中的特區”,2024年,前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8.8億元,同比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1691億元,同比增長10.1%;進出口7066.5億元,同比增長42.4%;實際使用外資266.5億元,同比增長7.4%。

前海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港資、外資金融機構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并將把不少深圳綜合改革試點任務率先在前海落地,正以更澎湃的浪潮,叩響更高水平開放的大門。從新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的定位不斷更新迭代,但其銳意改革、勇往直前的初心始終未變。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深圳市 深圳 改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 亚洲伦乱子亲农村在线视频 | 亚洲女人天堂免费视频 | 午夜福利国产片3 |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