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20:31:10
8月15日,人民銀行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總結上半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并闡述下階段思路。上半年貨幣政策力度加大,并與其他宏觀政策配合,推動經濟回升。報告指出,下一階段要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充裕。貨幣政策注重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支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領域。同時,整治“內卷式”競爭,促進物價回升。隨著政策效果累積,我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陳旭
8月15日,人民銀行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總結上半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并對下階段貨幣政策思路進行了闡述。
人民銀行在去年實施了四次比較重大的貨幣政策調整之后,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包括降準降息,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和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等三大類十項舉措,并在1個月內全部落地實施。
專家表示,貨幣政策力度在進一步加大。面對上半年復雜嚴峻國際環境以及諸多不確定性,貨幣政策組合拳與其他宏觀政策相互配合,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持續營造適宜的環境。
貨幣政策報告指出,下一階段,要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力度和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
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總結了上半年貨幣政策實施效果。市場人士表示,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降準12次,累計下調政策利率9次,帶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115個、130個基點。這些政策舉措,既有總量保障也有結構優化、價格引導,既有傳統工具的拓展優化,也有新工具的探索創新,在注重部門協調的同時,也強調與外界溝通。
上半年央行在官方網站增設“中央銀行各項工具操作情況”信息欄目,工具不斷豐富,操作更加透明,傳導更加順暢,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
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人民幣貸款等金融總量指標增長平穩,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等利率處于低位,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貸款保持較快增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近日央行公布的7月最新金融數據顯示,貨幣信貸和融資增長依然延續較好走勢。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生產、消費、投資、進出口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業內專家指出,政策舉措從中央銀行到金融體系再到實體經濟,其傳導效果會持續下去,已實施政策的成效會進一步顯現,不斷累積。下一步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關鍵還是抓好落實,對前期政策的傳導情況和實際效果要密切跟蹤,保持連續性,增強靈活性,充分釋放政策效應。也要看到,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需要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進一步發揮政策合力。今年以來,財政、貨幣、產業等宏觀政策加強協同配合,效果也在持續顯現。
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展示了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人民銀行逐步轉變宏觀調控思路,支持推進結構優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目前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和廣義貨幣M2余額已分別突破430萬億元和330萬億元,金融總量已經很大。
202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
圖表來源: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
報告指出,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在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的同時,需要不斷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
專家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每期貨幣政策報告都會安排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主題專欄,體現了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導向。在宏觀調控思路上也注重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于“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要求。
2025年6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同比增速
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四篇專欄聚焦信貸結構優化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業內專家表示,從微觀視角看,人民銀行從多個維度著手優化信貸結構。大部分新增貸款投向新動能和擴內需相關領域,新增貸款結構已由2016年的房地產、基建貸款占比六七成,轉變為目前的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領域貸款占比六七成。
當前貸款期限提升有助于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短期貸款主要用于企業日常運行和資金周轉,中長期貸款更多用于投資和擴大再生產。近年來,人民銀行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期限結構,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顯示,近十年來我國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占比上升了近11個百分點,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持續快于全部貸款增速,對于進一步挖掘內部需求,穩住投資消費意愿提供了有效保障。
貸款主體中企業貸款占比也穩步上升。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顯示,在每年新增貸款中,企(事)業單位貸款占比持續上升。居民貸款以房貸為主,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居民貸款購房需求減弱,但各類新的增長動能不斷涌現,相應的企業貸款需求穩步增加。這種結構轉變也是我國經濟增長動能和經濟增長模式轉換的體現。
從宏觀視角看,人民銀行持續支持優化融資結構,有效促進提高直接融資占比。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顯示,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等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占比相較2018年末提升了4.4個百分點。
發展普惠金融是人民銀行長期堅持的主線。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梳理了普惠小微金融服務十年成就,并表示人民銀行將不斷提升普惠小微金融可獲得性、可持續性,實現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支持科技創新也是未來改善金融服務的重點方向。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顯示,近年來,大量信貸資源投向科技領域,而且還有更多工具提供政策支持,有力推動科技貸款服務量增、價降、面擴。今年,人民銀行又聯合證監會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進一步豐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渠道和機制,有助于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生態,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撐。
金融支持促消費要更加關注改善高品質服務供給。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將逐漸從商品消費主導向服務消費主導轉變。
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結構中的服務消費占比低于50%,還有較大增長空間。從宏觀視角看,需求較強領域的服務消費供給不足是當前我國促消費面臨的突出矛盾,這也為未來金融支持促消費指明了方向。金融部門要支持推動改善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助力釋放消費增長潛能。
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展現了宏觀調控思路轉變效果逐步顯現。業內專家表示,5月人民銀行推出服務消費和養老再貸款工具,近期國家又宣布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范圍、普惠式、直接性向群眾發放育兒補貼,并將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貼息,這些都表明我國宏觀政策思路在加快轉變,更加關注惠民生、促消費。我國已逐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居民消費尤其是高質量的服務消費空間巨大,有助于實體經濟供求動態平衡。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將逐漸從商品消費主導向服務消費主導轉變,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均表現出這一趨勢,未來服務消費有望保持蓬勃發展勢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專家表示,從GDP核算角度看,我國服務業估值有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空間,比如自有住房、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提到,有效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有助于經濟供需平衡,對物價回升也會產生積極影響。專家表示,近年來貨幣政策持續多次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社會融資條件比較寬松,在提升物價方面,貨幣政策做了很多努力,并已將其作為政策的重要考量。弗里德曼貨幣主義“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的觀點曾廣為流傳,但這種觀點是有上世紀60~70年代全球能源緊張、供給不足的時代背景和前提條件的。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也發文提出,金融危機后發達經濟體貨幣供應量急劇上升,通脹卻急劇下降,近些年我國信貸和廣義貨幣增速明顯高于GDP增速,但通脹持續走低,這些現實情況說明,物價根本上還是由供需決定,提振物價需要各項宏觀政策發揮合力。中央提出整治“內卷”、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后,近期焦煤焦炭、熱軋卷板、玻璃等大宗商品價格都出現了明顯上漲。隨著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供需良性循環有望加快,對于促進物價回升也有積極作用。
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關于供應鏈和行業等方面的表述,體現了對整治“內卷式”競爭的關注。專家表示,一些支柱產業的供應鏈產業鏈長,涉及面廣,穩定發展對經濟金融具有重要影響。以汽車行業為例,我國在業、存續的汽車產銷相關企業超150萬家,汽車消費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15%。
貨幣政策報告提到,近年來人民銀行積極推動供應鏈票據平臺、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建設,充分滿足企業供應鏈融資需求,在盤活應收賬款、緩解現金流壓力方面效果很明顯。一些實體行業和銀行業也出現了過度競爭。近期《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修訂后出臺,已明確大型企業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要求應收賬款電子憑證付款期限原則上應在6個月以內,最長不超過1年,多家主流車企也集體承諾“供應商賬期統一為60天內”,這些政策受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普遍關注和歡迎。未來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將對我國促進產業鏈提質增效、企業經營和競爭行為更趨理性有序產生積極影響。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