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6:05:05
每經記者|趙云 每經編輯|葉峰
7月29日,市場全天震蕩走高,創業板指領漲。截至收盤,滬指漲0.33%,深成指漲0.64%,創業板指漲1.86%。
板塊方面,CRO、鋼鐵、CPO、先進封裝等板塊漲幅居前,保險、豬肉、銀行、農業等板塊跌幅居前。
個股跌多漲少,全市場超3000只個股下跌。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8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609億。
“重趨勢而(相對)輕連板”,這或許是近期A股一個比較難得的“共識”。
比如下面幾張圖,從上到下分別是滬指日K、創業板指日K。
以及近期市場上比較熱門的兩只個股——勝宏科技與新易盛的周K。
回過頭看,4月以來,它們并不是沒有回調,但總在“合適”的點位止跌回升;并且越靠近當下,上行趨勢就越流暢和明顯。
基于此,有觀點認為,盡管受“月底效應”等因素影響,今天滬指一度在3600點下方震蕩,但市場仍在持續走牛:
一是,滬指收盤點位再創年內新高(3609.71點)。其他股指中,創業板指甚至全A平均股價,也漸漸跟上“補漲”節奏,連續創出階段新高;
二是,各板塊龍頭股在新高之后,往往還有新高。
688585,再度突破
盡管人形機器人概念早盤微跌,但板塊內,昨日達成“今年首只10倍股”成就的上緯新材(688585),早盤快速結束分歧,再度大幅拉升,無懸念續創新高。
走勢上看,7月9日以來,該股在10連板后轉“強趨勢”,繼續沿著5日線攀升,近15個交易日累計漲超982%。
這一強勢表現,也帶起海昌新材、國投智能、中化裝備、南方路機等多股走強。
中信建投研報指出,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AI、機器人應用將進一步加快。上海市發放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發布《上海高級別自動駕駛引領區“模速智行”行動計劃》,將有序擴大自動駕駛的開放區域,實現浦東新區全域開放,同步推動奉賢區、閔行區等區域開放,推動無人駕駛裝備的有序落地,相關車路云建設企業將受益。
科技股,連續走強
由上緯新材這一個強勢的“點”,我們還能看到,整個科技線的“面”,本周已連續兩天走強。
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天全市場成交額前10的個股中,科技龍頭股占比最多——既有新易盛、中際旭創包攬前二,也有勝宏科技、寒武紀維持不錯漲幅。
消息面上,7月28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印發 《上海市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干措施》提到,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發放6億元算力券,加強算力調度平臺建設,體系化支持企業研發和應用大模型,加快大模型生態空間集聚。對租用智能算力的主體,市級給予最高30%租金補貼,并推薦申報國家智能券補貼,按照“補早補小”原則,市區協同給予最多1年、最高100%的租金補貼。對自主智能算力設施部署項目,給予最高10%建設支持,加速培育人工智能自主生態。
中國銀河證券研報表示,算力國產化以及全球AI基建加碼本質上都體現出對高性能數據中心的持續依賴,而數據中心內部通信帶寬需求的迅猛增長,將持續拉動光模塊等高速光互連器件的需求放量,有望持續成為光模塊行業中長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整體來看,AI數據中心架構演進將持續拉動高端光模塊需求,為行業帶來長期成長動能。建議關注具備較強產品研發迭代能力的頭部光通信廠商。
創新藥,也在新高
不過今天的盤面,并非科技股一家獨大。
Wind數據顯示,場內ETF產品中,創新藥主題的產品成為最大贏家,實際漲幅高于代表AI算力產業鏈的通信ETF。多只產品年內漲幅已經超過100%。
板塊來看,CRO和創新藥成為兩大領漲方向。
分析認為,昨晚藥明康德發布的2025年中報業績亮眼,成為醫藥股上午走強的主要催化因素。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創下歷史新高。公司還上調2025年全年收入目標為425億元至435億元,其中持續經營業務預計將實現13%至17%的增長,同時提升自由現金流目標為50億元至60億元。
此外,據國家醫保局7月29日消息,為落實《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動創新藥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就醫用藥需求。近日,國家醫保局召開醫保支持創新藥械系列座談會第四場,1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結合自身專業、行業特點,聚焦創新藥研發現狀、難點、發展方向等深入交流,并提出意見建議。
座談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負責同志介紹了醫保支持創新藥研發的政策導向,提出將充分發揮醫保數據資源優勢支持創新藥研發立項,支持臨床真療效、患者真獲益的“真創新”,鼓勵醫藥企業拓展創新寬度和深度,避免行業過度內卷,實現差異化創新,并就如何用好醫保數據支持創新藥立項研發問題與各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進行了探討。
國元證券表示,伴隨著我國創新藥產業整體持續快速發展,相關的上游產業鏈包括科研試劑和CXO等行業也迎來逐步回暖,預計從2025年中報開始,業績有望逐步向好。
大基建,午后回流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后半周連續調整的超級水電概念,午后出現集體反彈。整個大基建方向也受到帶動,出現止跌跡象。
同一時間,前述科技股分時走勢出現小幅回落,但情緒很快得到修復。
有觀點指出,雖然今天個股仍是跌多漲少,但一天之內板塊異動頻發,大盤(尤其滬指)還能震蕩翻紅,這與市場量能繼續放大是分不開的。受益于此,前期熱點在調整過程中,才有低吸修復機會。
對于后市,中泰證券研報認為,資金面有望驅動市場繼續上漲。
其表示,本輪是險資先入市,公募和個人投資者可能是后續的增量。“2021年之后,地產景氣度的下滑導致居民部門存款增速較快,居民部門資金欠配;這部分資金在過去幾年市場賺錢效應較差的時候入市相對較少,隨著指數突破和板塊輪動,市場賺錢效應抬升,后續有望成為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
配置方面,其提出應關注大金融與科技類資產。
(1)看好大金融資產的后續表現。銀行核心受益于經濟尾部風險下降,高股息適配金融機構的“資產荒”邏輯;保險受政策影響,投資端壓力減輕,負債端預定利率的下調將推動新業務負債成本繼續下降,緩解利差壓力,穩定行業盈利;券商是較為典型的β行業,隨著市場成交量的擴張,預計能有較高的彈性。
(2)科技的勝率短期無法證偽,可以基于交易擁擠度等賠率因子做逆向交易。歷史上看,科技類資產的股價走勢與交易擁擠度高度正相關,具備較強的賠率驅動特征。因此,在產業趨勢延續且短期無法證偽的情況下,科技類資產適合做反向交易。目前科技類資產的交易擁擠度仍在低位,可以逢低布局。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