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眉山:這座百年公園,何以成為當地居民交口稱贊的“民心工程”?

眉山市融媒體中心 2025-07-24 20:44:48

在眉山市彭山區有這樣一座百年老公園,成為當地居民交口稱贊的“民心工程”。盛夏的清晨,蟲鳴鳥叫間,在彭山區城中社區的鳳鳴公園一幕幕溫暖的幸福畫面隨即映入眼簾。

航拍鳳鳴公園。

在黨群服務中心,69歲的鄭阿姨正熟練地用手機APP繳納2025年居民醫保;

長者食堂內,80歲的劉銘老人細細品味著可口的飯菜;

暑期托管課堂上,十幾個孩子在大學生志愿者的帶領下,正專注地學習安全知識……

這座承載著百年記憶的老公園里,悄然孕育著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正煥發出嶄新的時代光彩。

作為彭山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精心打造的“民心工程”標桿項目,這里生動詮釋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如今,鳳鳴公園已成功構建起獨具特色的“1+3+N”全齡服務新體系:以1個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樞紐,3大主題服務綜合體(銀齡頤養、中青年發展、兒童成長)為支撐,N個特色場景為延伸,形成了涵蓋黨群服務、政務服務、便民服務、生活服務等12大類47項服務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在這里,歷史文脈與現代服務完美融合,繪就了一幅“老公園·新生活”的動人畫卷。

煥新 閑置樓蝶變“幸福會客廳”

7月21日,走進改造一新的城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干凈明亮,內部空間布局合理,硬軟件設施完善,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公園里無人問津的一處閑置建筑。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回憶道:“過去,這棟樓堆滿了雜物,墻面斑駁,窗戶破損,現在,每天從早到晚都人來人往,完全變了模樣。”

這個華麗轉身始于2022年的社區改造計劃,城中社區黨委對公園內4棟閑置建筑進行系統改造。第一步就是深入調研,工作人員走訪了周邊2000多戶居民,收集到300多條改造建議。“有居民建議保留建筑的歷史風貌,有老人希望有看書的地方,還有年輕人提議增加創業空間。”城中社區黨委書記謝惠介紹,“我們把這些建議都融入了改造方案。”

2024年3月,這座嶄新的黨群服務中心正式向群眾開放,成為真正建在群眾“家門口”的便民服務陣地。中心一樓設有3個親民化服務窗口,可為居民辦理社保、醫保、生活繳費等數十項便民業務。大廳右側是溫馨的紅色書櫥區域,500余冊藏書吸引了不少閱讀愛好者每天“打卡”。二樓的調解室更是社區和諧的“潤滑劑”,去年至今已成功調解鄰里糾紛20余起。緊鄰調解室的創業孵化室則為社區創業者提供了優質的發展平臺。

“以前辦事要走兩條街,位置還不好找,現在到公園里就能一站式解決,早晨來鍛煉順便就能把費繳了,真是方便了不少!”正在辦理醫保業務的居民張蘭滿意地說。

居民在開水供應點打水。

頤樂 銀齡青苗一站“全齡樂”

每天上午9時,悠揚的歌聲總會準時從老年大學的聲樂教室傳出。65歲的王阿姨是這里的學員,她高興地說:“老年大學辦在公園里,環境好又方便!”

在城中社區,老年群體占比高達36%,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突出。為全方位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城中社區特別打造了老年綜合體,內設老年大學、義診小屋、法治驛站、銀齡共享趣緣空間和慈善小屋等5個特色服務站點,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貼心服務。

居民在黨群服務中心看書。

轉過回廊,青少年宮里的歡笑聲此起彼伏。暑假期間的“蘇娃快樂成長營”總是座無虛席。家長張婷婷說:“我和愛人是雙職工,以前暑假最發愁孩子沒人帶。現在社區辦了托管班,有老師輔導作業,還有各種興趣課,孩子特別喜歡來。”

在中青年綜合體,同樣不乏人氣。作為省級“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社區,城中社區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引入專業社工機構駐點,組建“公園管家”志愿服務品牌,從黨員、居民骨干中吸納注冊志愿者300余人,孵化志愿服務隊10支,常態開展“暖新”“暖陽”“暖幼”“暖青”系列志愿活動。城中社區還創新推出“志愿積分兌換”機制,鏈接6家愛心商家,建立14000積分資源庫,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通過“公園微創投”項目,引導居民完成活動全流程,同時整合紅十字會資源,開展常態應急培訓,筑牢社區安全網。

社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暖心 居民群眾共建“共享家”

城中社區的服務觸角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家門口的幸福”看得見、摸得著。針對群眾反映的“飲水難”問題,社區引進智能冷熱飲水設備,安置在鳳鳴公園主要活動區域。“以前鍛煉完要回家喝水,現在隨時都能喝上溫水,太方便了。”晨練的居民劉鳳贊嘆道。鳳鳴公園里新安裝的特制保溫木凳,采用環保材質,冬暖夏涼,巧妙解決了座椅“冬天冰屁股、夏天燙大腿”的困擾。

志愿者陪孩子們畫畫。

每月的“愛心義剪”活動已成為城中社區的品牌服務。理發師志愿者王師傅說:“我們不僅理發,還陪老人聊天,很多獨居老人把這一天當成了‘節日’。”這項服務開展以來,已累計服務老人100余人次。更貼心的是,城中社區創新推出“公益+商業”服務模式,組織轄區內的10位能工巧匠和商鋪師傅輪值坐班,為居民提供平價優質的縫補、維修服務,讓“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最讓人感動的是“共享工具墻”的故事——起初城中社區只是準備了一些常用工具,沒想到居民們自發捐贈,現在墻上掛滿了各種工具,甚至還有居民捐贈了自己珍藏的專業維修設備。“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社區氛圍,大家互幫互助,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城中社區工作人員感慨道。

在服務居民的同時,城中社區也沒有忘記新就業群體。鳳鳴公園南門的暖“新”驛站24小時亮著溫暖的燈光,配備空調、微波爐、按摩椅等設施,日均服務外賣騎手80余人次。騎手們通過“順手公益”計劃參與社區治理,在走街串巷時隨手拍、隨時報,讓安全隱患早發現、矛盾糾紛早化解,實現了“治理在街頭、服務到門口”的創新模式。

新就業群體在暖“新”驛站休息。

記者手記

真正的民心工程,不在于投入多少資金、改造多大面積,而在于是否真正讀懂群眾需求,是否讓每個群體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從閑置老樓變身便民服務中心,我們看到的是“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治理智慧。300多條居民建議融入改造方案,讓每處空間都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老年人在聲樂教室找到精神寄托,雙職工家庭在托管班解除后顧之憂,外賣騎手能在驛站喝上一口熱水——這些細致入微的服務場景,正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最佳注腳。

更可貴的是,這里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環。居民自發充實“共享工具墻”,志愿者通過“積分兌換”持續接力,新就業群體參與“順手公益”——這種互動讓社區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成為眾人的“交響樂”。

城市更新的真諦,不僅在于硬件升級,更在于讓每個市民都能在城市發展中找到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當一座公園能同時安放老人的夕陽、青年的奮斗和孩子的歡笑時,這就是最好的城市風景。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久久久国产不卡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AV网站永久免费观看 | 日本熟女A∨乱伦中出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 日韩新片免费专区在线观看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