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7:03:50
2025年上半年,深圳信貸結構優化,重點投向科技創新、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領域。科技貸款余額2.1萬億元,普惠小微貸款近2萬億元,綠色和數字經濟貸款各1.3萬億元,增速均高于各項貸款。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2.85%。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實施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回升,超1850家科技企業獲貸超410億元。
每經記者|潘婷 每經編輯|張益銘
2025年7月22日,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舉行2025年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圳金融運行有關情況。
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上半年,深圳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全市信貸投放主要投向科技創新、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
其中,科技貸款余額2.1萬億元,普惠小微貸款余額近2萬億元,綠色貸款余額1.3萬億元,數字經濟產業貸款余額1.3萬億元,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潘婷 攝
記者獲悉,2025年上半年,深圳信貸總量平穩增長。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4.1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近6000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8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超3500億元。
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低位下行,為促消費、擴投資創造有利的利率環境。2025年6月,深圳金融機構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2.85%,同比下降0.52個百分點,處于歷史低位。
運用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有效支持深圳經濟回升向好。5月份,人民銀行出臺并實施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深圳市分行迅速推動多項舉措在深圳全部落地。數量上,認真落實降準政策,向轄內釋放資金614億元,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價格上,引導金融機構將政策利率下調成效傳導至存貸款兩端,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和銀行凈息差穩定。結構上,用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其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方面,清單內已有超1850家科技企業、89個項目獲貸超41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方面,轄內25家銀行已實現政策支持行業領域的貸款全覆蓋。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創新模式、用好政策工具,突出科技創新、提振消費、民營小微等重點,形成科技、普惠貸款余額2個“2萬億元”,綠色、數字經濟貸款余額2個“1萬億元”的信貸格局,規模居全國各城市前列。
一是聚焦重點做優科技金融。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健全科技型企業信貸等實踐場景和規則體系,推動“騰飛貸”“科技初創通”等科技信貸創新模式增量擴面,102家企業簽約“騰飛貸”36億元,“科技初創通”助力3761家企業獲得貸款48.4億元。優化科技型企業債權和股權融資協同銜接機制,多舉措推動深圳企業“全國首批”亮相債券市場“科技板”,9家科技型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科技創新債券,規模合計207.5億元。聯合市財政局探索“種子基金+種子貸”支持體系,已助力153家早期科技企業獲貸1.3億元。
二是開拓“藍海”推進綠色金融。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圍繞氣候投融資和近零碳排放試點開展融資對接,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一批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能源項目建設,累計發放碳減排貸款187.5億元,帶動碳減排395萬噸。推出“藍海惠貸”“養殖貸”等海洋金融產品,支持深圳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6月末,綠色港口和航道、綠色船舶制造、綠色漁業等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25.4%。
三是完善生態做實普惠金融。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機制,提升融資可得性和可持續性。依托“信貸+征信”,發揮政務數據賦能作用,“個體通”“小微通”“深質貸”累計服務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超11萬戶,發放貸款超33億元。政銀擔協同推進“跨越貸”試點,篩選首批1000家“無貸戶”名單,已有25家企業獲批貸款超7000萬元。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民營經濟貸款余額4.26萬億元,較年初新增849.75億元。
四是抓住供需做好提振和擴大消費的金融服務。指導金融機構用好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精準支持住宿餐飲、文旅體娛、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新發放貸款金額103.78億元。聯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打好“創業擔保貸+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政策組合拳,支持居民就業增收,增強消費能力,為近8000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發放貸款余額超290億元。
五是豐富場景推進數字金融。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累計開立數幣錢包近3000萬個,累計簽約預付式經營機構3800家、管理預付資金近31億元。推動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在跨境領域的應用,在前海落地首筆“大宗商品交易+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業務。指導地方征信平臺推出50余款征信產品,數據賦能促成企業獲得融資5744億元。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潘婷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