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26 20:02:35
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發布2025年全球制藥企業50強榜單。強生創新制藥蟬聯榜首,諾和諾德憑借GLP-1藥物司美格魯肽首次進入前十,默沙東排名升至第三。中國企業表現搶眼,6家企業上榜,百濟神州、華東醫藥初次入圍。重磅藥物是跨國藥企的制勝法寶,中國創新藥領域全球化征程已起航,未來在全球制藥企業50強榜單上的數量有望增加。
每經記者|金喆 實習生 鄭翰森 每經編輯|魏官紅
近日,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發布2025年全球制藥企業50強榜單。該榜單根據醫藥公司去年處方藥的銷售業績,列出全球前50強生物制藥公司,強生創新制藥以557億美元銷售額蟬聯榜首,艾伯維、默沙東緊隨其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比發現,諾和諾德憑借GLP-1藥物司美格魯肽首次進入前十位,默沙東從第四位升至第三位,主要得益于全球“藥王”帕博利珠單抗(K藥)的穩定增長,諾華則從第三位下滑到第七位。
此外,中國企業從曾經的觀望者開始擠上牌桌,有6家企業上榜,百濟神州、華東醫藥初次入圍。從產品潛力和研發趨勢來看,中國創新藥領域的全球化征程已經起航,成為“Big Pharma”(大型制藥企業)只是時間問題。
上述榜單基于Evaluate Pharma數據,考察過去一年各大藥企在處方藥銷售、核心產品收入與研發投入等硬指標上的全球表現。醫藥產業的波動往往與技術推動高度關聯,每一年全球藥企排名的顯著變化反映了行業格局的深刻調整。
過去10年,免疫療法成為癌癥治療的核心,而默沙東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目前K藥已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40項適應證,2024年以294.82億美元登頂全球藥品銷售榜,占默沙東處方藥銷售額的比例約54.28%。Evaluate預測,K藥在2028年靜脈注射劑型專利到期前峰值銷售額將達330億美元。
另一款PD-1抗體納武利尤單抗,也為百時美施貴寶帶來收入93.04億美元。2024年,百時美施貴寶位列榜單第八位,心臟病藥物艾樂妥(133.33億美元)銷售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
GLP-1靶點在減重領域的成功使代謝和肥胖治療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2024年司美格魯肽(292.96億美元)和替爾泊肽(164億美元)兩款藥物收入突破百億美元,對應的生產廠商諾和諾德、禮來排名分別升至第十位和第十一位。
重磅藥物是這些跨國制藥企業的制勝法寶。排名前五位的公司中,強生創新制藥靶向CD38單抗Darzalex(116.7億美元)、艾伯維利生奇珠單抗Skyrizi(117.2億美元)都為公司至少貢獻了20%的收入。
對比發現,前十位變化最大的是諾華和葛蘭素史克。
作為TOP 10 MNC(跨國藥企)的常客,2023年諾華以處方藥銷售額524.73億美元排第三位,2024年處方藥銷售額為501.91億美元,下滑到第七位。
諾華當下最大的煩惱是藥物的專利懸崖。2024年收入貢獻最大的Entresto(78.22億美元)關鍵專利在2025年7月到期;第二大單品Cosentyx(61.41億美元)專利在2029年到期。諾華的主要增長點,到2030年專利將全部到期,但從目前緩步爬坡的產品來看,諾華得抓緊時間尋找“繼任者”。
Evaluate Pharma近期發布的最新預測報告表示,到2030年,GLP-1激動劑及相關復方制劑將占所有處方藥銷售額的近9%。基于GLP-1的藥物如今已自成類別,預計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銷售峰值。
其還表示,在糖尿病和肥胖癥產品銷售的強勁推動下,禮來的處方藥銷售額將達到1130億美元,預計將躍升為全球處方藥銷量最高的企業,以顯著優勢穩居榜首。其中,Mounjaro將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藥物,創收360億美元,另一款肥胖癥藥物Zepbound將以255億美元的銷售額位列第三。
上述榜單顯示,今年有6家中國企業上榜,數量創近5年新高,但排名均在30名以后。這主要因為中國創新藥體量較小,目前只有百濟神州誕生了一款年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的重磅藥物。
但中國創新藥近年來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在今年4月底舉行的2025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超過200款來自中國的創新藥集中亮相;5月底舉行的2025年美國腫瘤學臨床學會年會(ASCO)上,共有73項中國研究以口頭報告形式亮相。
全球知名臨床研究專家吳一龍教授表示,在ASCO一場晚期肺癌口頭報告專場,8個報告中有4個三期臨床試驗,演講者分別是上海胸科醫院陸舜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莫樹錦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張力教授和上海胸科醫院韓寶慧教授。
未來,中國藥企在全球制藥企業50強榜單上的名次和數量會增加嗎?目前看來,答案是必然的。
Evaluate估測,到2030年,多抗、ADC、RNA療法將成為制藥領域銷量最高的管線類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些療法背后的領跑者,不乏中國企業的身影。
2024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類型持續豐富,抗體類藥物占據主導地位(占比37%),其中抗體偶聯藥物(ADC)達成20筆交易,總金額達102.4億美元,占總交易額的20%。在ASCO上,中國企業展示的眾多優異腫瘤數據,就涵蓋小分子、ADC、多抗和細胞療法等。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2025年ASCO大會上,全球共計184項ADC管線相關研究入選口頭報告和壁報,其中89項來自中國,約占總體的48.4%。
此外,近期百時美施貴寶和輝瑞接連“掃貨”的雙抗藥物,也來自中國廠商。高盛甚至大膽預測,康方生物雙抗藥物依沃西單抗2041年的銷售峰值可達約530億美元。
“雖然行業在過去三年經歷了融資困難的階段,但跑出來的頭部企業正在不斷給行業信心,讓全球看到中國創新藥的價值,這對行業的良性發展是好事。”一位從事醫藥投資的私募經理對記者坦言,今年創新藥板塊回暖有多方面原因,產業趨勢和估值都在向好。“但我們還是要理性判斷創新藥的支付方式預期、研發風險,不要把行業捧得過熱,否則也會摔得很慘。”他表示,好的一點是,大家確實比以前更有信心了。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