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19 00:10:56
6月18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自2019年科創板開板以來,共有20家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采用第五套上市標準先后上市,另有百濟神州、百利天恒、諾誠健華等3家上市時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采用紅籌企業標準等登陸科創板。據統計,上述23家上市時未盈利的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合計首發募資近700億元,成為這些企業藥物研發投入的“活水”。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陳俊杰
6月1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以下簡稱《科創板意見》),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就同步制訂的2項配套業務規則公開征求意見。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回答記者問時表示,“更加注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是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標志性改革之一。
另一方面,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具有研發周期長、持續投入大、不確定性強等特點,科技型企業、尤其是未盈利科技型企業股票的投資風險高于一般企業。為了進一步推進投融資平衡發展,上交所落實《科創板意見》要求,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并建立配套持續監管機制,在滿足科創企業發行上市合理需求的同時,加強針對性的風險提示和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6年來,54家未盈利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在科創板助力下,這批企業正在快速步入研發成果兌現周期,邁向商業化發展新階段。其中,20家按照第五套上市標準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中,有19家實現核心產品上市。業內人士表示,未來“H+A”雙平臺運作成創新藥企首選。
自2019年科創板開板以來,共有20家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采用第五套上市標準先后上市,另有百濟神州、百利天恒、諾誠健華等3家上市時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采用紅籌企業標準等登陸科創板。
據統計,上述23家上市時未盈利的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合計首發募資近700億元,成為這些企業藥物研發投入的“活水”。一家頭部創新藥公司董事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沒有產品獲批或者產品收入無法覆蓋研發成本的時候,資本市場的融資是創新生物醫藥企業研發資金的主要來源,融資環境好的話可以加速融資效率,進而推動藥品研發進度。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就業務規則制訂情況答記者問時也表示,6年來,54家未盈利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并乘著改革的東風不斷突破技術研發瓶頸、擴大生產規模、厚積發展動能。在這54家企業中,累計有22家企業上市后實現盈利,成功摘掉了“未盈利”的帽子。
在持續高研發的投入下,采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生物醫藥公司不斷有創新成果落地,20家公司中有19家實現核心產品上市。僅2024年,上述公司共有澤普凝、邁衛健、高瑞哲、貝塔寧、金立希、君適達、安方寧、海克威等9款新藥產品獲批,其中5款為1類新藥。
另有數據顯示,科創板創新藥企業已推出33款具備“全球新”屬性的國家1類新藥,約占同期國產1類新藥獲批總數的14%,其中多個產品獲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
君實生物董秘王征宇此前表示,得益于科創板這一平臺和制度的創新性,君實生物前后共獲得80多億元的融資,快速推進現有臨床項目的開展和儲備研發項目的開發,并加速推進多個具有差異化開發價值的產品管線。
有了產品獲批,就意味著創新藥企有了自主造血能力,逐步從“研發投入期”邁入“商業化兌現期”。2024年,百濟神州就實現營業收入272.14億元,同比增長56.19%。
6月18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表示,證監會將推出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1+6”政策措施,設置科創板科創成長層,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同時,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7年前,港交所明確“18A規則”,為國內一批新興生物藥企上市融資開了先河。在此規則下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中,康方生物此前已申報科創板,信達生物、復宏漢霖等未有進一步動作。
近兩年A股IPO節奏放緩。此后科創板暫無生物醫藥企業通過第五套標準上市。
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港股生物醫藥市場回暖,越來越多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將目光轉向港股市場。僅在今年6月,就有翰思艾泰、維立志博、銀諾醫藥、東陽光藥、長風藥業、和美藥業、軒竹生物向港交所發起沖刺。
此外,今年5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聯合推出“科企專線”,以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并允許這些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隨著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有望重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從資本市場“輸血”對于創新藥企非常重要,未來“H+A”雙平臺運作成創新藥企首選。
值得一提的是,國產創新藥在全球價值鏈上游的話語權正越來越重。截至2025年5月,我國在研創新藥管線達3258項,全球占比達39.1%,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創新藥研發國。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