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7 12:36:17
每經編輯|何小桃
特朗普還在向哈佛大學施壓。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平臺“真實社交”上發文表示,他正在考慮從“反猶太主義盛行”的哈佛大學撤出30億美元的撥款,并將其撥給全美各地的職業學校。
特朗普26日還發文表示,政府仍在等待哈佛大學提交國際學生名單,“以便確認有多少極端分子、鬧事者應該被禁止返回美國”。特朗普表示,哈佛大學提交這些文件的速度非常慢。特朗普說,哈佛大學最大的優勢在于他們找到了“對他們來說絕對最佳的法官”,但政府最終會贏。
5月29日聽證會將成關鍵節點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圍繞哈佛大學起訴美國特朗普政府、控告政府禁止其招收國際學生的行為違反憲法一事,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將于當地時間5月29日舉行聽證會,該法院要求相關方在聽證會之前“維持原狀”。有分析指出,法院是否決定延長現行臨時限制令,不僅將影響哈佛大學現有國際學生管理,也可能對全美高校國際招生政策產生影響。
美國《華盛頓郵報》5月26日報道稱,美國每年接收超過100萬名國際學生,他們為美國經濟貢獻數十億美元,支撐美國科研、技術等關鍵領域的發展。然而,許多國際學生如今發現,自己被置于特朗普政府對部分精英高校施壓行動的風暴中心。
哈佛大學方面在訴訟中稱,特朗普政府試圖以一紙命令“抹去”哈佛大學四分之一的學生群體。英國廣播公司(BBC)5月25日援引校方消息報道稱,長期以來,國際學生對大學學術使命的實現作出了重要貢獻。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在公開信中表示:“我們譴責這種非法且毫無根據的行動。這項撤銷措施是政府一連串報復哈佛大學的行動之一,因我們堅持學術自主,拒絕接受聯邦政府對課程設置、教職人員與學生的非法干預。”
對此,美國白宮發言人阿比蓋爾·杰克遜5月24日回應稱,哈佛大學在多次收到警告后仍未解決校園內的嚴重問題,如今他們正在為此承擔后果。
英國路透社報道稱,截至2024-2025學年,哈佛大學共有國際學生6793人,占全校總人數的27.3%,其中約五分之一為中國籍學生,為該校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5月23日應詢表示,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中方一貫反對將教育合作政治化,美方有關做法只會損害美國的形象和國際信譽。中方將堅定維護海外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正當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據瀟湘晨報報道,近日,有網友在機場偶遇姚安娜,提及次事件,姚安娜表示看到了這個新聞,還好自己畢業了。據了解,姚安娜在2016年以ACT滿分的成績提前被哈佛大學本科錄取,學習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2020年6月從哈佛大學畢業。
東京大學將臨時接收哈佛國際學生
據羊城派報道,美國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這一禁令給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帶來沖擊,其中也包括日本學生。
據報道,針對美國政府取消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質,東京大學目前已經敲定了一項最新方針,將臨時接收不能繼續在哈佛大學學習的國際學生,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
據悉,哈佛大學國際學生除了可以修讀東京大學的部分課程之外,今后如果在哈佛大學復學或者轉到其他大學就讀,東京大學將出具證明材料對其所修學分進行認定。
據悉,哈佛大學有約260名日本籍學生或研究人員。
直擊“禁招令”下的哈佛大學校園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在哈佛校園采訪時發現,聯邦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政策引發震驚與憤怒。
24日,哈佛校園細雨飄落。采訪中,很多學生并不愿意談論這個話題,即使愿意開口的人,很多因擔心招致美國政府報復也不愿意留下姓名。
一名來自加拿大的歷史系在讀博士生匿名告訴記者,得知美國政府禁令的第一反應是“憤怒,同時也感到緊張,緊張的是我自己的處境,而憤怒是對美國政府”。
“這簡直荒謬至極。”這名加拿大學生說,當下他不得不考慮多個備選方案。“如果我失去簽證,最好的情形是通過另一所美國大學的擔保獲得新的簽證,這至少能讓我留在美國繼續讀書。如果情況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我會轉去其他國家完成學業。”
來自澳大利亞的統計學博士生詹姆斯拒絕透露全名。他告訴記者,得知消息時,“我甚至不確定我們生活的是真實世界,還是我身處夢境”。這根本不像是一個理性政府會采取的行為,“這太瘋狂了”。
詹姆斯認為,即使最終哈佛招收國際生的資質不被撤銷,但政策對未來造成的不確定性本身就“已經造成了傷害”。
即將從肯尼迪政府學院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王越峰告訴記者,盡管之前有些許征兆,但他得知消息后仍然“有些震驚”。聯邦政府凍結撥款、削減資金都是針對校方,而“這一次它非常精準地打擊到學生身上”。
“本科生目前還可以轉學,他們的專業渠道相對來說比較開放,然而像碩士生、博士生,如果想轉到其他學校,去跟隨另外一個導師,基本上意味著要重新申請,之前的學術研究都要另起爐灶。”王越峰說,“大家目前都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王越峰認為,“禁招令”這種事情的發生“很悲哀”,對美國吸引外來人才的整體環境而言,勢必造成消極影響。
編輯|何小桃 杜恒峰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羊城派、瀟湘晨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