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15 23:23:30
每經記者|吳澤鵬 王晶 每經編輯|張海妮
4月中旬,卓翼科技(SZ002369,股價9.29元,市值52.67億元)發布的一則公告引發市場關注。該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夏傳武因犯操縱證券市場罪、內幕交易罪,被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7年,并處罰金4500萬元。
每經記者吳澤鵬攝
上述案件為“華為概念股”“小米供應鏈”公司卓翼科技蒙上了一層陰影。
雖然夏傳武早已不在公司任職,但夏傳武將被變價、拍賣、變賣的公司股份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數量的比例為97.84%(占公司股份總數的12.48%),且本次變價、拍賣、變賣公司股份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
事實上,2020~2024年,卓翼科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5年合計虧損超過15億元,員工規模由2020年底的超1.5萬人銳減至2024年底的不足3600人。
為進一步了解卓翼科技的生產經營情況,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走訪了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創新大廈的注冊地址以及公司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的核心生產基地卓翼科技(河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源卓翼),試圖了解這家代工廠的盈利難題。
2022年以前毛利率不算低
作為國內大型3C(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產品和智能硬件產品的方案提供商,卓翼科技主業為網絡通信、消費電子以及智能硬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研發能力主要聚焦于5G/ WIFI7/全屋智能等網通產品及智能藍牙耳機、智能手表、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開發應用。
卓翼科技的生產模式包括:ODM(自主設計制造)、JDM(聯合設計制造)、EMS(電子制造服務)等。公司在2022年6月的投資者交流中曾介紹:ODM和JDM主要對應的客戶是H客戶、奇虎360、歐普照明等,產品包括部分網通類產品、智能家居產品及智能硬件產品;EMS對應的客戶主要是小米及其供應鏈公司等,產品主要包括手機、移動電源、部分網通類產品。
雖然服務華為、小米等知名終端客戶,但卓翼科技已連續5年虧損。2020~2024年,卓翼科技營業收入從30.41億元降至17.07億元;對應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6.03億元、-1.65億元、-1.31億元、-4.11億元和-2.18億元,累計虧損逾15億元。
2024年,通信及設備制造行業對卓翼科技的營收、歸母凈利潤貢獻度均為100%。近年,卓翼科技的毛利率幾乎一路走低,甚至一度為負數。不過,2024年公司情況有所好轉,毛利率為2.27%,同比增長4.77個百分點。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卓翼科技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創新大廈的注冊地址。
公司證券部一位工作人員回應了2023年毛利率為負的原因:“2023年公司營收有所下降,制造型企業是按規模經濟來的,我們有那么多工廠,就存在固定的一些開支,比如廠房、設備之類的(固定成本攤銷增加)。另外,(受H客戶影響,河源卓翼)工廠稼動率(衡量設備或生產線在可用時間內實際用于生產的時間或產量占比的關鍵效率指標)也沒這么高,所以毛利往下走。2024年,我們跟H客戶的合作(規模)越來越大,H客戶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大,有一些高毛利的產品公司做得多一點。此外,公司也策略性地布局了一些新客戶和新產品,比如醫美等,毛利比較高,現在河源卓翼的稼動率還可以。”
需要說明的是,對比同行企業,2022年以前,卓翼科技的毛利率其實不算低。例如,工業富聯(SH601138,股價19.10元,市值3793億元)2020~2022年的毛利率分別是 8.07%、8.31%和7.26%,比卓翼科技還低幾個百分點。當然,也有部分同行企業因產品原因,毛利率可以保持在15%以上。
河源基地投產成為轉折點
2021年公司毛利率仍有11.95%,2022年陡降至2.06%。轉變發生在2022年,這一年,卓翼科技發生了什么?
記者發現,生產上,卓翼科技增加了河源基地。河源基地的運營公司是河源卓翼。
5月8日,記者前往河源卓翼公司。正值午間,員工們三三兩兩走出大門,或在路邊攤就餐,或進入便利店消費,以20來歲的年輕人為主。遇到陳年(化名)時,他剛辦完離職手續,將單子遞給門衛后,他背上背包,提起行李走出來,“我是想多賺點錢,但最近沒什么工時,我不像年齡小的(工友)沒壓力,每天上班就想著下班”。他說工資還沒結算完。他不愿多說,只說自己是臨時工,來河源卓翼打工兩個多月,“環境的話,去哪里都差不多的。”
河源卓翼成立于2021年4月,主要用于組裝生產和銷售網通、移動終端產品。廠區及宿舍樓等非卓翼科技自主建設,而是從當地國資承租而來,因此項目推進速度較快,2021年11月河源卓翼便已投產,當時宣傳稱是河源近年來單體投資金額最大的電子信息項目,總投資50億元。
不過,這個被寄予厚望的“明星項目”自建成投產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21~2024年,河源卓翼的收入分別是1.02億元、9.4億元、10.41億元和11.76億元,凈虧損分別為3753.93萬元、3794.73萬元、1569.11萬元及923.37萬元。
2022年,河源卓翼迎來投產后的首個完整年度。自2022年起,卓翼科技的毛利率出現大幅下滑,甚至一度出現毛利率為負數的情況。隨著河源卓翼投產,卓翼科技廠房租賃和設備租賃(即租賃資產)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侵蝕了毛利空間。
這從租賃負債及使用權資產可窺一二。卓翼科技2021年年報顯示,期末租賃負債由1.88億元增加至5.18億元。公司稱是本期租入河源廠區辦公樓與廠方確認的租賃負債所致。同時,使用權資產由3.47億元增加至6.6億元,增加對應廠房確認使用權資產。
增加如此大規模的租賃資產,卓翼科技生產經營新增多少成本?2022年年報顯示,因河源卓翼租賃資產涉及金額4.31億元,帶來租賃收益-4263.95萬元。該租賃收益為確認的租入使用權資產折舊及租賃負債產生的利息費用。很明顯,租賃收益對公司帶來的影響是增加費用。
毛利率與營業成本有關。在財務處理上,與生產有關的租賃資產所產生的折舊,計入營業成本,而利息費用雖然也與租賃相關,但一般放入財務費用,不在營業成本范疇。卓翼科技對上述租賃收益(-4263.95萬元)未具體細分使用權折舊及利息費用,因此無法直接計算河源生產基地的租賃事項對公司毛利率的影響。
一個簡單的估算是:卓翼科技2020年及2021年的毛利率均為11.95%。以12%計算,僅新增上述近4300萬元的費用,就需要新增3.6億元的收入才能覆蓋。換句話說,2022年,河源卓翼的租賃吞噬掉上市公司3.6億元營收的毛利空間。
這也意味著,以2021年卓翼科技收入近25億元為基數,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卓翼科技2022年營收需要達到28.6億元才能維持凈利潤不下滑。而實際情況是,2022年卓翼科技營收不升反降,下滑至19.25億元,與理想數據出現了不小的缺口。
如今,河源卓翼也是卓翼科技最重要的生產基地。2025年5月9日,記者在未透露身份的情況下,從卓翼科技河源公司招聘人員處了解到,該公司目前有2000多名員工。卓翼科技2024年年報披露,公司員工總數近3600人,河源卓翼員工占比過半。此外,河源卓翼2024年營收接近12億元,卓翼科技層面的營收只有17億元,甚至不及河源卓翼投產首個完整年度時的水平。
負責河源卓翼招聘的人士介紹,當前,普通工人在河源卓翼每天上班時間約為10小時,其中2小時為加班時間,上6天休息一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先后嘗試聯系卓翼科技、河源卓翼以及當地主管部門,無果。記者嘗試就河源卓翼內部生產經營情況進行進一步采訪、調研,但相關訴求未獲上市公司同意。
租賃費帶來沉重財務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僅河源卓翼,卓翼科技也存在大量租賃資產,由此帶來了沉重的財務壓力。
根據卓翼科技年報,其在租賃期開始日,把公司除短期租賃和低價值資產租賃以外的租賃確認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并在各租賃期內分別確認折舊費用和利息費用。租賃負債是簽訂租約后,預計未來要付的租金,卓翼科技按照固定的周期性利率計算租賃負債在租賃期內各期間的利息費用,并計入財務費用。使用權資產即承租人在租賃期內可使用租賃資產的權利,卓翼科技的使用權資產折舊采用年限平均法分類計提。
以2024年年報為例,卓翼科技財務費用發生額為4045.5萬元,詳細項目中,未確認融資費用約有3723萬余元;使用權資產折舊方面,卓翼科技2024年使用權資產期初6.45億元,期末5.32億元,減少了1.13億元,具體到累計折舊的本期增加額為5500余萬元。
也就是說,僅2024年,未確認融資費用的3700余萬元,加上使用權資產折舊的5500余萬元,因租賃資產帶來的這兩項費用支出,就超過9000萬元。
從卓翼科技2024年年報披露的信息來看,該企業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仍需要承擔這些租賃成本壓力。
例如,河源卓翼租賃總面積為10.9萬平方米,租賃期限為2021年9月至2041年8月(前3個月為免租期,租金交付的起算期為2021年12月1日)。其中,2021年9月至2026年8月,每月租金為299.84萬元,而后還將逐步增加至310.51萬元、322.27萬元及335.22萬元。
再比如,卓翼科技全資子公司深圳市卓翼智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翼智造)承租了松崗同富裕工業區的廠房、宿舍,租賃總面積為10.1萬平方米,其中6.5萬平方米租賃期為2022年7月至2032年6月,租金每3年調整一次,自2025年7月起,月租金將上漲至184.25萬元,未來最高將為每月231.16萬元;剩余3.6萬平方米租賃期為2023年3月至2032年6月,租金同樣是3年調整一次,目前月租金為92萬元,2026年3月起將增加至103萬元。
包含以上列示的廠房、宿舍等租賃,卓翼科技每個月支付的費用就超過700萬元,每年支付的費用將超過8500萬元。
研發投入方面呈減少之勢
毛利率逐年走低,公開層面上,卓翼科技多次表示正通過調整經營模式、加大研發力度等,嘗試提升盈利能力,但從結果看,并不如人意。
據了解,OEM(代工)模式下,生產原材料主要是客供料,屬于來料加工,即傳統的“代加工”;ODM模式則要求公司為品牌商提供的服務包括從市場研究、產品設計開發、原材料采購一直到產品制造、交付完成;JDM模式通過與品牌客戶進行共同研發,加強客戶黏性,實現資源共享;EMS模式下,公司為品牌商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購、產品制造和相關物流配送、售后等服務。
早在2018年6月,卓翼科技在2017年年報問詢回復公告中提到,公司營收結構中,OEM和EMS業務合計比例較大,此業務對研發投入的需求較小。2023年5月,卓翼科技在業績交流會上介紹,公司的經營模式以ODM和EMS為主,管理層一直致力于提升公司經營業績,提出由EMS/ OEM向ODM/JDM轉變,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增大利潤貢獻。
常規而言,ODM/JDM模式需要企業更大的研發投入。在前述業績交流會上,卓翼科技提及,研發方面以市場為導向持續強化研發創新,提升前沿領域專利儲備,提高產品力,取得和擴大規模優勢,筑就技術“護城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到,卓翼科技近年來在研發投入方面并未有明顯提升,反而呈減少之勢。
2019年,卓翼科技的研發投入為1.52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4.53%,研發人員為819人。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已降至4846.79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降至2.84%,研發人員數量減少至295人。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卓翼科技的員工規模也在減少。以生產工人為例,在新增生產基地情況下,2021年末員工數量為8571人,2022年末為4217人,分別對應生產人員6975人和3262人;2023年末、2024年末生產人員數量分別為2851人、2765人,也就是說,生產人員數量4年間減少逾六成。
對于研發投入下滑,上述卓翼科技證券部人士稱,公司2023年和2024年的研發投入較之前沒有下降很多,(研發)要和營收規模來匹配,公司現在(的研發投入)應該是更精準一點。另外,客戶對公司的智能化工廠也有一些要求,比如智慧工廠、5G工廠等,自動化程度高,需要的生產人員更少。
公開資料顯示,卓翼科技成立于2004年,由田昱、夏傳武等9名自然人發起成立,2010年上市時,作為公司主要創始人,田昱是實控人,夏傳武是第二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是夏傳武第二次被逮捕。2020年10月,卓翼科技就曾披露,實控人夏傳武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罪,被寧波市公安局逮捕。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吳澤鵬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