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06 17:04:32
今年一季度,神農集團業績同比大增,部分原因是生豬價格同比增長和成本控制。神農集團3月養豬成本已降至12元/公斤,處于行業第一梯隊。執行副總裁何昕陽表示,公司降成本關鍵在基因改良,對養豬“出海”保持謹慎,需評估供應鏈和海外團隊建設。長期來看,神農集團思考全產業鏈發展,從飼料到終端食品,以品質和高質量為先,持續聚焦云南市場深耕,探索終端價值最大化。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張益銘
要論今年的行業逆勢增長韌性,養豬行業不得不提。在養豬行業中,一家來自云南的企業,養豬規模排名并不高,但成本卻做到行業第一梯隊,個別月份甚至做到行業第一。
這家企業就是神農集團,它為什么能做到?
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神農集團生產基地以及采訪了公司高管。受訪人提到,在養豬成本越來越“卷”的情況下,公司仍然要考慮去做難的事情。除開飼料做出的貢獻之外,神農集團降成本的關鍵是基因改良。不過,從企業大的戰略來講,養豬目前“卷”成本已經進入末端,增量要考慮“出海”和全產業鏈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神農集團對養豬“出海”保持謹慎,公司高管表示要考慮供應鏈、海外團隊建設等問題。
4月28日晚間,神農集團發布2024年年報及2025年一季報。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55.84億元,同比增長43.51%;歸母凈利潤為6.87億元,同比增長271.16%。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4.72億元,同比增長35.97%;歸母凈利潤2.29億元,同比增長6510.85%。
神農集團今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大增,一部分原因是生豬價格的同比增長。公司去年3月的商品豬售價是14.01元/公斤,今年3月售價則為14.83元/公斤。價漲量也在增:神農集團今年3月的生豬出欄數達35.14萬頭,去年同期則為17.08萬頭。
另一個重要原因仍然是成本控制,神農集團的3月養豬成本已降至12元/公斤(完全成本)。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約16.2元/公斤,而2024年則控制在了14元/公斤以內。
兩年前,神農集團正和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等龍頭企業一同經歷“豬周期劫”。自2022年12月以來,生豬價格就進入下跌通道,2023年全年生豬價格整體維持低位運行,僅在第三季度呈現階段性反彈。2023年,A股養豬企業正經歷一次全行業的深度虧損。行業危機也令整個行業積極自救,關鍵性轉變是從過往追求極致的出欄量,變為對成本的極致控制。當年,龍頭企業牧原股份喊出每頭豬深挖600元降成本的潛能。
兩年過去了,各個豬企的成本控制都出現極大改善。神農集團2025年3月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2元/公斤,成為行業的第一梯隊。然而,經過兩年,成本挖潛的戰斗也已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特征,各個企業的養豬成本已經很難拉開差距。即便如牧原股份,每頭豬深挖600元降成本的潛能也已走完一半——已挖掘了400元潛能。
隨著環保法規的日趨完善和嚴格、環保投入增加、養殖用地稀缺、非洲豬瘟等疫病頻發和食品安全要求加速推進等因素的影響,養殖水平低下、成本管控能力弱、環保設施欠缺的養殖企業或養殖戶將逐步被市場淘汰,這將進一步加快我國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的進程。
農業農村部預計,2024年全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率(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占比)超過70%,同比提高約2個百分點。據目前已公開數據,2024年我國生豬出欄量居前十的上市公司合計出欄約1.56億頭,占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比例約為22%,較2023年有所提升。4月29日,記者也采訪到了云南的一個飼料銷售商。根據這名飼料銷售商的說法,他之前是大型豬飼料企業的經銷商,主要將飼料賣給云南地區的養豬散養戶。但是過去這四年,他發現散養戶飼料需求在萎縮,飼料銷售情況也不好,也需要考慮接下來的轉型問題。
規模化企業的成本競爭不相上下,神農集團怎么辦?
采訪神農集團高管何昕陽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我們內部目標是定在12元/公斤以內。如果原料成本、飼料成本沒有太大波動,就要結合現在高效的運營模式,做好計劃、提升產能、減少浪費、提升內部運營效率。”4月28日,神農集團執行副總裁何昕陽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時如是說。采訪中,他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要躺在舒適區”:“養豬行業的成本下降存在邊際效應,但對神農集團來講還有很大空間;從行業來看,可能可以做到10元/公斤。”
“但從全球來講,這一成本也不是最低。對行業來講,“卷”成本可能會犧牲質量或效率,當豬價足夠低時,要綜合考慮運營成本是否還適合養豬。”何昕陽補充道。
“要做就做難的事,基因成本提升還有很大空間,受到種豬供應、基因迭代和母豬場更新替代率等因素影響。”何昕陽說。
飼料在養殖成本里占比最大,基本上達到60%。但何昕陽認為,神農集團降成本與基因改良關系很大,“在降本過程中,飼料成本占比雖然重要,但現場的養殖管理更注重基因、注重營養。我覺得飼料在降本當中大概占到三四成”。
如果龍頭企業的行動代表了行業最領先的一種戰略選擇,那么養豬“出海”的意義就顯現出來。
去年12月3日,新希望發布《2024年員工持股計劃》,擬籌集資金總額上限為4251萬元。特別之處在于,對象范圍為公司(含子公司)海外業務相關核心員工。而業績考核則直接定下了2025年海外營業收入增長不低于10%的目標。
自去年以來,牧原股份“出海”動作頻頻,先是與當地農業公司合作建“豬舍”,后是直接成立全資子公司。最新進展是牧原股份已經遞交了港股IPO申請。牧原股份在接待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當前公司越南團隊正在熟悉當地市場及產業發展狀況,公司會根據未來戰略發展需求制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業務發展方式及目標。
神農集團是否也準備養豬“出海”?
何昕陽這兩年跑了很多國家,比如馬來西亞、巴西等,但他對“出海”養豬保持謹慎。
“前年7月份,我們收到馬來西亞政府的邀請,做了很多調研,也請了專業第三方機構了解海外市場的投資情況。調研后發現,出海需要明確目標、方向,做好規劃,特別是組建海外團隊。因為海外政策文化、營商環境和國內差異大,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何昕陽表示,現在養豬“出海”之所以熱衷越南,是看重越南豬肉消費市場,其市場規模是除日本、韓國、中國外的第四大。
神農集團會持續通過第三方公司等方式,對海外市場、政策、法規等做綜合評估,再由企研團隊研究以何種業務形態進入海外市場。
在何昕陽看來,生豬養殖類端口可能是主要突破點,這要評估國內養殖成績在海外的競爭力,以及供應鏈能力。
“我們是云南本土養豬大戶,地理位置上更適合走向東南亞周邊國家,也有合作方找過我們,但我們比較謹慎,對陌生市場需要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做充分調研和內部能力評估。”他說,走出去最快的方法可能是找本土企業合資,“神農集團有國際化背景,未來出海是戰略考量的必然選擇,我們會持續關注同行,積極探索”。
長期來看,神農集團也在思考如何實現長周期的業績破局,一個思路是全產業鏈發展,從飼料到養豬,再到屠宰,最后到終端食品市場。
4月28日,神農集團全資子公司云南神農動物營養科技有限公司竣工投產儀式在昆明石林舉行。該項目的成功投產,標志著神農集團飼料生產基地全面投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該公司發現,石林飼料生產基地占地面積約44畝,建有現代化、標準化廠房及先進的生產設施,年設計飼料產能18萬噸,是云南省最大的預混飼料、教保料生產工廠。記者注意到,該飼料基地的設備很新,且智能化程度很高,比如中控室已經能全自動化監測生產環節,一般一個工作人員就能操控。
神農集團飼料生產基地實地探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盡管飼料市場也很“卷”,但何昕陽表示神農集團不會去“卷”價格。“神農一直都沒有‘卷’價格,我們的理念以品質和高質量為先,未來的核心能力是原料控制能力以及神農特有的商業模式,比如我們的服務。”他表示。
而終端食品,神農集團2024年年報提到進一步探索深加工業務,神農集團澄江食品廠以“神農放心肉”為主要原料,專注生產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質美味深加工肉制品。同時,魔芋制品等創新零食也已列入研發計劃。
“整個行業都在探索如何實現終端價值最大化,發揮品牌價值。神農有一定的基礎,從2002年就開始有相關業務。我們現在總結經驗,終端團隊需要更精心、更有活力,摒棄固有的傳統低端思路。”何昕陽表示,神農集團的食品端產品、理念、團隊都還需要打磨,會持續聚焦云南市場深耕,“實現終端價值不是簡單的事,我們要走出舒適圈,學習先進模式,面對未來,實現終端價值,形成區域相對競爭力,這是評價終端業務是否成功的標準”。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