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看不見的減碳:A股“范圍三”碳排放披露不到3%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7 23:28:50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清晨時分,江蘇省泰州市永安港的江霧尚未散盡,十余臺吸糧機已張開鋼鐵觸手。玉米、大豆等糧食被觸手吸入后,通過傳送帶帶入封閉廊道,在全密封傳送系統中奔涌,最終到達船艙。

受訪企業供圖

這是金龍魚(SZ300999,股價31.22元,市值1693億元)的原料在港口進行船舶中轉的作業場景。這種轉運方式,省去了過去“落地再裝車”的冗余環節,也成為供應鏈減碳的一種“看得見”的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供應鏈上“看得見”的碳數據。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的統計顯示,A股2024年全行業對“范圍三”(產業鏈、價值鏈的碳排放)的披露率僅有2.78%。

從低碳轉型入手,構建綠色供應鏈,是當前許多上市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供應鏈減碳“看不見”

“這兩年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在選擇供應商伙伴的時候,會關注企業的綠色發展現狀,特別是碳排放。”益海嘉里金龍魚可持續發展總監崔新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這是金龍魚的雙重角色:當其作為供應商時,金龍魚是客戶綠色供應鏈上的一環;另外,金龍魚也會對其供應商提出綠色發展的要求。

多方信息顯示,打造綠色供應鏈已不再是“布局未來”,更多是“放眼當下”。

對不少行業而言,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包含種植(開采)、生產、加工到最后的零售以及消費等環節,而這些環節都將誕生不可忽視的溫室氣體排放。

即便到目前,一些行業相關的碳數據,特別是供應鏈各個節點的碳足跡,依然難以被完整地精確測算。

以糧油食品行業為例,其供應鏈網絡復雜,涉及計算的產品原料范圍廣、數量大、流程多。比如豆油,若產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或者供應鏈條上的其他環節的場景不同,都會產生新的核算過程和核算結果。

而僅核查一個產品的碳足跡,就會產生很大的數據量。一個鏈主公司面臨眾多產品,要獨立完成整個供應鏈的碳足跡核查,在客觀上存在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少企業的做法通常是“選擇性忽略”。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的統計顯示,A股2024年全行業對“范圍三”的披露率僅有2.78%。

事實上,要構建綠色供應鏈,供應鏈上的碳足跡難以被一筆帶過。以食物生產和消費為例,組成這條產業鏈的碳排放加在一起,數字十分驚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Food Waste Index Report2024》(《食物浪費指數報告2024》)揭示,每年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食物被丟棄,并且食物浪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總量的8%至10%(包括損失和浪費所產生的排放)。

餐飲業面臨減碳挑戰

上文所述的金龍魚原料在港口轉運的作業場景,提供了一種供應鏈減碳“看得見”的方法。

據記者了解,傳統的轉運方式需要將麻袋糧垛堆疊在倉庫或露天場地,等待重新填裝到卡車或者船舶等交通工具里。不難想象,每逢雨季,擱置在露天場所的糧食即便被工人披上“雨衣”,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受潮霉變。這種形式的糧食損耗,也將帶來直接的碳排放增加。

金龍魚日前披露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公司創新研發“儲糧四項新技術”,從糧情測控系統、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四大環境更新升級,提升作業效率,降低單位能耗。目前該技術已覆蓋全集團所有倉庫。

不同運輸方式的碳排放差異較大,其中,鐵路單位貨物運輸碳排放僅為公路的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水運碳排放更低。崔新宇介紹稱,金龍魚根據具體業務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鐵路、水運在中長距離干線運輸上的節能環保優勢和公路的集散短導優勢,推進這三種運輸方式的聯運模式。

餐飲行業面臨類似的挑戰,也摸索出了類似的經驗。為應對糧食或食物損耗,行業的普遍做法是,在倉儲、冷鏈、包裝和運輸等環節采取措施。

海底撈(HK06862,股價18.02港元,市值1004億港元)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門店端,公司通過重構用餐習慣、優化加工流程等措施,減少食物浪費;在供應鏈端,集中加工、調整包裝規格等操作,降低了過期浪費。未來,海底撈計劃引入AI(人工智能)預測需求、動態庫存管理等數字化手段,進一步減少食材浪費,實現“減浪費”與“減碳”目標的深度聯動。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謝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相比于追求全鏈條碳足跡的實時追蹤,更現實的做法是聚焦在可操作的環節入手。

“餐飲企業通過引入智能物流系統優化運輸路線,減少空駛與繞路現象,有效降低了單位配送過程中的碳排放。同時,利用AI進行銷售預測和庫存管理,可以大幅減少食材浪費,降低不必要的采購、運輸和冷藏能耗。”謝安說,“這些不僅是運營效率的提升措施,實質上也已成為企業當前最現實、最具可操作性的低碳路徑之一。”

推動真正的協同減排

從供應鏈減碳的做法“看得見”到供應鏈減碳的數據“看得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今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公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名單,首批納入鋰電池、光伏、鋼鐵、電解鋁等10類重點產品,而這些產品均為市場需求迫切、外貿壓力嚴峻、減排貢獻突出、產業鏈供應鏈帶動明顯的產業。

緊接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認監委)在3月17日發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

相關政策和制度逐漸完善,標志著企業未來的碳足跡核查以及認證工作將有了準繩和標尺,碳數據透明度將大幅上升。

“范圍三”數據的披露方面,在A股上市公司中,金龍魚較早進行了探索。

崔新宇表示,公司從2021年就開始進行產品碳足跡的核查工作,目前已有30個產品獲得了第三方核查的碳足跡證書。具體的產品碳足跡核查模式是按照目前通用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核查計算符合《ISO14067:2018溫室氣體排放-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與指南》。

金龍魚《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報告期內,公司“范圍三”共排放861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較上年減少10.2萬噸。此外,公司還披露了階段性目標:到2029年,與67%的供應商(涵蓋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上游運輸和配送)緊密聯系,使其設定減碳目標;到2050年,“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減少90%。

不少上市公司在ESG相關報告中,或多或少會提到供應鏈降碳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實施、如何打通全鏈條,并無具體操作路徑。同時,收集到的數據要滿足相關標準,并非朝夕之功。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清晨時分,江蘇省泰州市永安港的江霧尚未散盡,十余臺吸糧機已張開鋼鐵觸手。玉米、大豆等糧食被觸手吸入后,通過傳送帶帶入封閉廊道,在全密封傳送系統中奔涌,最終到達船艙。 受訪企業供圖 這是金龍魚(SZ300999,股價31.22元,市值1693億元)的原料在港口進行船舶中轉的作業場景。這種轉運方式,省去了過去“落地再裝車”的冗余環節,也成為供應鏈減碳的一種“看得見”的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供應鏈上“看得見”的碳數據。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的統計顯示,A股2024年全行業對“范圍三”(產業鏈、價值鏈的碳排放)的披露率僅有2.78%。 從低碳轉型入手,構建綠色供應鏈,是當前許多上市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供應鏈減碳“看不見” “這兩年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在選擇供應商伙伴的時候,會關注企業的綠色發展現狀,特別是碳排放。”益海嘉里金龍魚可持續發展總監崔新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這是金龍魚的雙重角色:當其作為供應商時,金龍魚是客戶綠色供應鏈上的一環;另外,金龍魚也會對其供應商提出綠色發展的要求。 多方信息顯示,打造綠色供應鏈已不再是“布局未來”,更多是“放眼當下”。 對不少行業而言,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包含種植(開采)、生產、加工到最后的零售以及消費等環節,而這些環節都將誕生不可忽視的溫室氣體排放。 即便到目前,一些行業相關的碳數據,特別是供應鏈各個節點的碳足跡,依然難以被完整地精確測算。 以糧油食品行業為例,其供應鏈網絡復雜,涉及計算的產品原料范圍廣、數量大、流程多。比如豆油,若產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或者供應鏈條上的其他環節的場景不同,都會產生新的核算過程和核算結果。 而僅核查一個產品的碳足跡,就會產生很大的數據量。一個鏈主公司面臨眾多產品,要獨立完成整個供應鏈的碳足跡核查,在客觀上存在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少企業的做法通常是“選擇性忽略”。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的統計顯示,A股2024年全行業對“范圍三”的披露率僅有2.78%。 事實上,要構建綠色供應鏈,供應鏈上的碳足跡難以被一筆帶過。以食物生產和消費為例,組成這條產業鏈的碳排放加在一起,數字十分驚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Food Waste Index Report2024》(《食物浪費指數報告2024》)揭示,每年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食物被丟棄,并且食物浪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總量的8%至10%(包括損失和浪費所產生的排放)。 餐飲業面臨減碳挑戰 上文所述的金龍魚原料在港口轉運的作業場景,提供了一種供應鏈減碳“看得見”的方法。 據記者了解,傳統的轉運方式需要將麻袋糧垛堆疊在倉庫或露天場地,等待重新填裝到卡車或者船舶等交通工具里。不難想象,每逢雨季,擱置在露天場所的糧食即便被工人披上“雨衣”,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受潮霉變。這種形式的糧食損耗,也將帶來直接的碳排放增加。 金龍魚日前披露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公司創新研發“儲糧四項新技術”,從糧情測控系統、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四大環境更新升級,提升作業效率,降低單位能耗。目前該技術已覆蓋全集團所有倉庫。 不同運輸方式的碳排放差異較大,其中,鐵路單位貨物運輸碳排放僅為公路的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水運碳排放更低。崔新宇介紹稱,金龍魚根據具體業務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鐵路、水運在中長距離干線運輸上的節能環保優勢和公路的集散短導優勢,推進這三種運輸方式的聯運模式。 餐飲行業面臨類似的挑戰,也摸索出了類似的經驗。為應對糧食或食物損耗,行業的普遍做法是,在倉儲、冷鏈、包裝和運輸等環節采取措施。 海底撈(HK06862,股價18.02港元,市值1004億港元)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門店端,公司通過重構用餐習慣、優化加工流程等措施,減少食物浪費;在供應鏈端,集中加工、調整包裝規格等操作,降低了過期浪費。未來,海底撈計劃引入AI(人工智能)預測需求、動態庫存管理等數字化手段,進一步減少食材浪費,實現“減浪費”與“減碳”目標的深度聯動。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謝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相比于追求全鏈條碳足跡的實時追蹤,更現實的做法是聚焦在可操作的環節入手。 “餐飲企業通過引入智能物流系統優化運輸路線,減少空駛與繞路現象,有效降低了單位配送過程中的碳排放。同時,利用AI進行銷售預測和庫存管理,可以大幅減少食材浪費,降低不必要的采購、運輸和冷藏能耗。”謝安說,“這些不僅是運營效率的提升措施,實質上也已成為企業當前最現實、最具可操作性的低碳路徑之一。” 推動真正的協同減排 從供應鏈減碳的做法“看得見”到供應鏈減碳的數據“看得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今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公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名單,首批納入鋰電池、光伏、鋼鐵、電解鋁等10類重點產品,而這些產品均為市場需求迫切、外貿壓力嚴峻、減排貢獻突出、產業鏈供應鏈帶動明顯的產業。 緊接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認監委)在3月17日發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 相關政策和制度逐漸完善,標志著企業未來的碳足跡核查以及認證工作將有了準繩和標尺,碳數據透明度將大幅上升。 “范圍三”數據的披露方面,在A股上市公司中,金龍魚較早進行了探索。 崔新宇表示,公司從2021年就開始進行產品碳足跡的核查工作,目前已有30個產品獲得了第三方核查的碳足跡證書。具體的產品碳足跡核查模式是按照目前通用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核查計算符合《ISO14067:2018溫室氣體排放-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與指南》。 金龍魚《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報告期內,公司“范圍三”共排放861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較上年減少10.2萬噸。此外,公司還披露了階段性目標:到2029年,與67%的供應商(涵蓋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上游運輸和配送)緊密聯系,使其設定減碳目標;到2050年,“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減少90%。 不少上市公司在ESG相關報告中,或多或少會提到供應鏈降碳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實施、如何打通全鏈條,并無具體操作路徑。同時,收集到的數據要滿足相關標準,并非朝夕之功。 翻譯 搜索 復制
供應鏈 金龍魚 農產品加工 養雞 超級品牌 預制菜 A股 減碳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产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首页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精品女性视频 | 在线日韩亚洲电影aⅴ | 亚洲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