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4 20:32:46
2025年4月24日,成都市統計局發布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一季度,成都GDP增速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消費領域亮點紛呈,文化、演藝、體育等體驗式消費崛起。同時,成都入境游火爆,航空口岸接待外國人同比激增70.18%。此外,成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搭建廣闊舞臺,吸引優質企業落地。
每經記者|謝陶 石普寧 每經編輯|唐元
4月24日,成都市統計局發布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在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的當下,成都再次曬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一季度,成都實現6%的GDP增速,6.0%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1%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3%的工業投資增幅,161.6%的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狂飆……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重要的內生動力之一,成都一季度消費實現了多領域的“開花”,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勃發的背后,離不開“一張票”“一群人”和“一個舞臺”。從這三個關鍵詞出發,可以窺見怎樣的城市轉型發展邏輯?
在一季度交出的“成績單”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0%,比上年全年加快2.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限額以上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同比激增22.2%,遠超平均水平。這也反映出,帶有強烈體驗式消費屬性的文化消費正在強勢崛起。
這背后,一張張看似普通的“票”——無論是電影票、演唱會門票還是體育賽事門票,正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
電影市場是這一趨勢的生動體現。開年以來,“成都造”現象級IP《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的能量堪稱炸裂,為成都乃至全國的電影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回看今年春節檔,《哪吒2》成為絕對的票房黑馬,助推成都整體電影票房達到2.1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上。
反過來看,這也為“成都造”影視內容提供了肥沃的市場土壤,構成了數字文創產業生態的重要一環。這種由內容生產到市場消費的閉環,正是城市文化軟實力與經濟活力相互賦能的生動體現。
目光轉向演藝市場,成都的熱度更是有增無減。2025年一季度,全國大型演唱會市場同比增長7.3%,而成都以31場的演出場次,延續了去年全年舉辦超2.3萬場演出、吸引千萬觀眾、票房收入近26億的強勁勢頭。其中,大型演唱會平均超50%的跨城觀眾占比,清晰地勾勒出“跟著演唱會去旅行”的消費新圖景。
同時,限額以上體育娛樂用品零售額的同比大增,顯示出體育消費的明顯驅動。大型體育賽事帶來的“聚合效應”尤其值得關注:從常態化的“看臺海洋”,到即將到來的2025年世界運動會,成都的大賽日歷持續“加更”。
體育賽事,特別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賽,其價值早已“溢出”賽場。以2024年成都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杯為例,近10萬人次觀眾帶動3.8億元消費,其中超過四分之三是跨城觀眾,且以年輕群體為主。
針對演出市場和體育市場的火爆,成都的策略同樣是系統性的:2025年,成都“將發揮ATP250成都網球公開賽、2025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等體育賽事的帶動作用,推動體育消費規模達到800億元以上”。
在6.0%的GDP增速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4375億元,同比增長6.1%。這一以服務經濟為顯著特征的增長態勢,深刻揭示出一個核心驅動要素:城市的繁榮與活力,越發體現在“人”的匯聚、互動與流動。
正是這“一群人”:無論是常住市民,還是往來穿梭的游客、商務人士,都構成了經濟社會運行最為基礎也最為活躍的單元,他們的足跡,共同書寫了“用腳投票”的消費實績。
第112屆全國糖酒會、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2025世界文化名城產業促進會……今年,多項國際盛會在成都舉辦,吸引著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游客、專家、企業家等人群。
顯而易見的是,不同群體匯聚形成的巨大人流量,直接轉化為了重點商圈客流、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關聯產業的收入增長。
其中,“文旅+”已然成為拉動城市消費的強勁引擎。春節假期的數據佐證了這一點:成都在多個平臺的旅游熱門目的地榜單中名列前茅,接待游客近2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172億元,均實現同比增長。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這樣“一群人”:成都邊檢站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入境游火爆,航空口岸接待外國人35.4萬人次,同比激增70.18%,其中泰國人、馬來西亞人最愛來成都。
為了更好地承接和服務這群人,特別是國際游客的消費需求,成都正積極優化軟硬件環境。數據顯示,一季度,成都累計落戶首店148家,開展首展首秀首發活動超50場,49家“即買即退”商店升級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持續釋放消費潛力。
與此同時,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成都空中門戶作用還在不斷加強。今年一季度,成都雙流、成都天府兩場旅客吞吐量超21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更是大增24.5%。
近期密集新開的直飛國際航線如迪拜全貨機航線、馬德里航線、檳城航線等,正不斷織密連接全球的網絡,為人員和商品的跨境流動提供堅實保障。
無論是文旅消費的火熱“出圈”,還是演藝、賽事的一票難求,都離不開這座城市為所有的消費及市場主體打造出一個持續生長、不斷開放的舞臺。這是成都一季度消費亮眼數據背后不可忽視的底色——躬身搭建舞臺,贏得客似云來。
在成都加速邁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過程中,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與不斷提升的對外開放水平則構成了這個舞臺最為重要的主體部分。而這正是成都產業迭代發展、消費穩步升級的關鍵所在。
開年以來,成都舉行2025“蓉品出海”政策機會清單發布活動,精準助力企業出海;召開全市對外開放發展大會,加快高標準打造綜合性交通物流平臺;舉辦2025成都國際友城合作與發展大會,集中簽署友好合作協議12項,用“真金白銀”拋出“橄欖枝”,吸引優質企業落地。
舞臺的一側,成都持續擦亮“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品牌。2019年起,成都加碼營商環境建設,已連續6次發布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
去年9月以來,成都又創造性地在全市全覆蓋推進“進解優促”工作,拿出真招實招為企業紓困解難,不斷增強發展信心。這是過去一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7%,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的關鍵所在。
針對產業基金、空間載體、科技創新等創業者、投資者最關心的要素保障,成都面向市場推出了一系列獨具引領力的政策措施,包括統籌打造總規模3000億元以上的產業基金體系,提供超1000萬平方米的載體空間,最高提供1000萬元的單個創新團隊資金支持等。
而成都搭建的舞臺,從未止于面上,而是深深扎根市場主體的具體需求。
記者觀察到,目前,成都的惠企服務已延伸到為企業開拓市場搭建專門的供需對接機制。如新成立的成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自去年11月啟用以來,就以專業力量服務全市381.22萬戶的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千方百計為企業拓市場、降成本、給場景、搭平臺。
以文創產業為例,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環境及產業土壤,成都文創市場主體發展迅猛。2018—2024年,全市規上文創企業從1552家增長到3000余家。2024年,成都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2800億元,迸發出充沛的發展動能,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穩步提升。
得益于一個個舞臺的“搭建”,今年一季度,成都在多領域跑出“加速度”,一個個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好項目紛至沓來:成都進出口2065.2億元,增長11.9%,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80%,拉動全省外貿增長9.1個百分點;全市引進重大項目331個、總投資2959億元,分別完成開門紅進度的255%和153%;外商直接投資(FDI)6.38億美元,穩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可以看到,這座城市始終瞄準的是——搭建一個更加廣闊、更具活力、高度自由的舞臺,不斷拓展消費與市場主體的空間,其背后則折射出成都在城市轉型的關鍵階段對于全新發展動能的探索與渴求。
現階段,數據的背后,或許更需要堅定遵循惠民惠企、對外開放的發展邏輯。唯有此,才能贏得客似云來,并在此扎根、生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