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0 14:33:14
4月10日,“2025中國移動云智算大會”在蘇州舉行。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稱,公司可調度算力資源已占全國六分之一,未來將強化云智算,圍繞算力多元化等三方向布局,構建AI全棧服務。他還提到AI規模效應深化,使用成本降低,任務成算網主要承載內容,算力回彈效應加速顯現,未來3年智能算力規模增長超2.5倍。
每經記者|楊卉 每經編輯|陳俊杰
4月10日,以“由云向智,共繪算網新生態”為主題的“2025中國移動云智算大會”在蘇州舉行。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提出,中國移動的可調度算力資源已經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未來還將在算力網絡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云智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楊杰還提到了信息消費的一些新變化。在他看來,未來AI智能體的數量將超過人的數量;到2030年,智能網聯汽車在新車中占比將超過80%;到2030年,80%的人類將每天與智能機器人打交道,未來機器人數量也將超過人的數量。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算力基建成為運營商的主攻方向。
據楊杰介紹,在搭建智算基礎設施方面,中國移動圍繞“算力多元化、算網一體化、全域AI化”三個方向布局,算力服務器規模超100萬臺;建成13個全國性、區域性智算中心節點,打造多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智算規模超43 EFLOPS;并網21家智算中心、3家國家級超算中心、3家量算中心,可調度算力資源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楊杰還透露,未來中國移動將在算力網絡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云智算,聚力“四個重點方向”,構建涵蓋算力、工具、模型、應用等的“AI全棧服務”。具體來看,在打造融合型算網基礎設施(AI IaaS)方面,中國移動計劃建設超大規模的“算力工廠”,推動萬卡級、千卡級智算中心的倍增擴容。同時開展十萬卡智算中心研究,建設“集中化+分布式”推理算力資源,形成“中心集約、邊緣泛在、中訓邊推、訓推一體”的智算體系。
“網絡樞紐”方面,楊杰提出,未來中國移動還將加快天地一體、智能融合、通感一體等6G特性的現網應用,強化800G和1.2T超高速下一代網絡的試點落地,拓展低空網絡、航空網絡、衛星網絡,支撐“人機物”的全域連接。
此外,楊杰還提出要打造自助式工具平臺(AI PaaS),以“人人都能夠訓練自己的大模型”為目標,面向模型訓推全環節,提供模型預訓練、對齊精調、性能評測、量化部署等端到端開發支持。面向大規模訓練和高并發推理等重點場景,沉淀萬卡并行、異構混訓、斷點續訓、推理加速等能力,同時提供數據采集、清洗、標注等服務。
在打造一站式模型服務(MaaS)方面,中國移動提出要做“AI領域最強集成商”,提供“云-邊-端”大中小模型串聯,以及文本大模型、圖像大模型、編程大模型等多類型模型并聯的服務。打造語言交互、圖像理解、視頻生成等AI通用能力,沉淀邊緣智能、隱私計算、量子信息等共性能力;構建智能客服、辦公助理、醫療助手等智能體庫。
面對經濟社會的“AI+”發展需要,楊杰表示公司將推進全量產品AI化。舉例來看,面向個人娛樂、智慧家居、健康養老等場景將加速AI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信息消費“新三樣”的布局落地。面向工業、交通、能源等領域,將構建AI+工業質檢、AI+車路協同、AI+低空智聯等“自動駕駛”級解決方案。
在楊杰看來,隨著以數智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算力成為新基礎設施和基礎能源,人工智能成為新生產工具,推動經濟社會從“互聯網+”“5G+”向“AI+”加速轉變,為算網基礎設施演進帶來新機遇、提出新要求。
楊杰指出,目前AI的“規模效應”正在持續深化,主要體現在技術能力的規模效應以及經濟效益的規模效應上。值得注意的是,隨著AI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應用,AI使用成本將顯著降低,每年下降約10倍。在“兩個規模效應”驅動下,AI任務成為算網基礎設施承載的主要內容,到2030年在全網流量中的占比將達到64%。這一變化將對算網基礎設施架構創新提出迫切需求。
楊杰還提到,算力的“回彈效應”也在加速顯現。他指出,未來3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增長將超2.5倍,年均復合增速近40%,推理算力需求將超過訓練算力需求。“未來3年,推理算力年復合增速將達到訓練算力的近4倍。到2028年,推理算力規模將超過訓練算力規模。”
值得關注的是,楊杰還預測了未來信息消費“新三樣”(AI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的火熱程度。楊杰指出,未來AI智能體的數量將超過人的數量;到2030年,智能網聯汽車在新車中占比將超過80%;到2030年,80%的人類將每天與智能機器人打交道,未來機器人數量也將超過人的數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