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0 16:56:10
4月上旬,債市再度“升溫”。基金公司、理財子公司及保險資金紛紛增持各類債券。此舉源于市場預期降息降準步伐將加快,推動債券價格上漲。銀行則借機逢高套現,儲備信貸資金以支持未來貸款投放和經濟刺激政策。
業內人士指出,“寬貨幣”預期是資金涌入債市的主要原因,同時信用債信用利差收窄趨勢吸引多方資金參與。然而,如何平衡長期限債券持有與負債端穩定性仍是機構面臨的挑戰。
每經記者 陳植 每經編輯 張益銘
截至4月10日14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徘徊在1.64%附近。自4月以來,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下行約20個基點。
記者獲悉,上周基金公司買入約1251.5億元各類債券,包括增持約166.4億元國債、428.5億元政金債與706.5億元信用債。在國債期限選擇方面,基金公司主要增持7至10年期政金債與7年期以上的國債。
與此同時,上周理財子公司也買入約497億元各類債券,保險資金則增持約274億元地方政府債。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通過微信向記者透露,本周以來,理財子、基金與保險公司仍在繼續增持各類債券。究其原因,是市場預期全球貿易環境變化將導致降息降準步伐提速,帶動各路理財資金看好未來債券價格上漲(債券收益率回落)的前景。
華西證券經濟學家劉郁表示,過去一周,債市收益率持續下行,表明外部貿易環境變化讓市場看見“寬貨幣”落地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3日美國政府出臺新關稅政策當天,基金公司的各類債券凈買入額達到851.7億元,創下年內單日增持第二高的紀錄。
面對理財子、基金公司與保險資金的增持行為,銀行則選擇借機逢高套現獲利了結。上周,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國有大型銀行分別賣出1860.6億元和1541.5億元各類債券。
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認為,這與未來銀行將加大貸款投放有著一定關系。隨著全球貿易環境變化,國家將出臺一系列提振內需政策,銀行先通過出售債券等方式儲備足夠信貸資金,配合國家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加大信貸投放,助力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健發展。
浙商銀行FICC團隊認為,近期債券收益率下行,并非短線交易資金驅動,而是增量資金入場。就第三方基金銷售狀況而言,一季度后基金申購明顯增加,推動更多配置型資金重新進入債市。
4月10日午盤,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徘徊在1.64%附近,較3月底的1.86%回落約22個基點。
這背后,是受外部貿易環境變化影響,4月起理財資金積極進入債市,推動債券收益率中樞水準下行。
這位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驅動上周以來基金、保險與理財資金增持各類債券的關鍵因素,是市場對“寬貨幣”預期再度升溫——尤其在外部貿易環境變化的影響下,市場預期降準降息步伐或將快于預期,導致資金對債券的配置偏好“水漲船高”。
市場對“寬貨幣”的預期升溫,也迅速反映在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
中國貨幣網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11時,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DR001)與7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DR007)分別徘徊在1.6084%和1.6750%,較3月底的1.8038%和2.1888%均有所回落。
圖片來源:中國貨幣網
“這進一步鞏固了基金、保險與理財資金對寬貨幣的預期,驅動他們增持債券的意愿上升。”這位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在他看來,上周以來,基金公司、保險與理財資金主要增持信用債與同業存單等固收類品種,是因為這類固收類資產的利率相對更高,具備更高的息差保護效應。
記者注意到,4月8日,商業銀行發行的一年期同業存單加權利率為1.73%,較當天10年期國債收益率高出約7個基點。
數據顯示,上周農商行賣出約380億元的7至10年期政金債的同時,買入619.1億元同業存單。
隨著基金、保險與理財資金積極進入債市,部分理財子公司也感受到買入高收益優質債券的難度相應加大。
前述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本周以來,他們計劃繼續增持高收益信用債,但債券交易中介告知,目前他們看中的信用債都有數個潛在買家,除非他們能調高買入報價,否則賣家寧可“待價而沽”。
他告訴記者,為了抓住“寬貨幣”行情所帶來的波段交易機會獲利,他們只能將買入報價抬高5至7個基點,力爭盡快完成買券交易。
“由于寬貨幣預期引發資金持續流入債市,本周以來,不少信用評級相對較低的高收益信用債也面臨理財子、保險與基金公司等多種配置型資金的買入競爭,個別信用債需加價約10個基點才有望達成交易。”這位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直言。這背后,是“寬貨幣”預期令眾多資金看好未來一段時間信用債的信用利差有望大幅收窄。
財通證券債券分析師孟萬林認為,受外部因素擾動影響,若資金寬松與配置型資金逐步回歸,信用債的信用利差將具備進一步壓降的空間。考慮到信用利差的壓降趨勢,持有3個月信用債的投資回報將超過1%,且呈現久期越長、投資回報越可觀的特點。
民生證券固收團隊認為,若按4月5日的信用債的信用利差狀況,對比去年8月初的歷史低點,未來1年期以上信用債的信用利差仍有最多80個基點的壓縮空間。
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出于投資安全性的考量,當前不少理財子、基金公司仍青睞增持中短期信用債。但是,這意味著他們押注信用債信用利差壓降所獲得的實際收益有限。
Wind數據顯示,受上周大量資金加倉中短期優質信用債影響,截至上周末,中短期高信用評級信用債的信用利差已收窄至約1個基點。
“本周,我們也在考慮是否增加拉長久期策略,在信用債信用利差收窄過程中獲取更可觀的收益。但是,如何讓長期限債券持有到期倉位與負債端資金穩定性相匹配,又是一個新挑戰。”前述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感慨說。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