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6 22:06:56
每經特約評論員 綦魯明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發展不僅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水平,也決定一國經濟的就業吸納和科技創新能力,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國內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服務業恢復向好基礎不牢固,面臨更大增長壓力,諸多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服務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一,近年來服務業投資持續在低位徘徊。多年來,服務業增加值在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持續提高,2024年底達到56.7%,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近幾年來服務業投資增速卻持續放緩。2024年服務業投資增速出現持續下滑現象,6~12月份這一指標陷入連續負增長區間,到2024年底一度下滑到負1.1%。服務業投資增速下滑,不僅從需求端影響了投資的增長,也從供給端降低了服務業的生產能力和發展后勁,從而影響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服務業投資的較快增長,形成扭轉經濟下行趨勢的重要力量。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規模仍相對有限,與制造業的融合水平亟待提升。從國際上看,西方發達國家依靠核心技術研發、高端品牌塑造等生產性服務業,一直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占據高端位置,掌控著全球貿易規則的話語權。2023年美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至80%以上,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55%左右。G20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致在40%~50%。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為三分之一,占服務業的比重不足六成,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制造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載體,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服務對象。當前研發、技術服務、數據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因具有分工深化、技術溢出效應,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的創新源泉。但這些生產性服務業與解決制造業技術問題的現實需求仍有較大差距。此外,隨著工業4.0的深入發展,制造業物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在企業內外的流動,成為企業競爭的新賽場。但物流專業化現代化水平不高,致使我國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長期偏高,不僅制約了物流業自身的發展,也影響了制造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這反映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還不充分。
第三,生活性服務業仍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生活性服務業與居民最終消費緊密相關。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有助于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有助于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有利于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從我國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趨勢看,未來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等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仍將是吸納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穩定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加速階段,養老、健康照護等服務尚存在較大缺口,相關服務產業有較大增長潛力。近年來,運動健身、文化旅游、數字信息等服務消費增長勢頭良好,已經并將繼續成為相關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拉動力。全社會對生活性服務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而生活性服務業的有效供給相對不足、質量水平有待改善。
第四,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仍偏弱。2023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金額7.1萬億美元,其中,歐盟國家占比33.8%,美國占比14.3%,中國占比僅5.6%。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此外,我國服務貿易逆差規模較大,2023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達到1708.8億美元。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均是我國服務貿易的短板。國際旅游接待是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主力軍,但仍屬于勞動密集型,附加值較低。而我國服務貿易進口則多是高附加值的運輸服務、保險服務、特許權使用費等,高端制造業對進口國外的生產性服務一直有較高的依賴程度。因此,發展好自己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最終改變我國貿易結構的必然選擇。
四點對策建議
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今后應加大改革和創新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要持續擴大服務業重點領域投資。保持服務業增長的關鍵是要保持服務業投資的穩定增長,做大做強服務業的底盤,提高服務業增長的后勁。應加大養老服務產業的投資,支持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大交通通信業的投資,提高通信效率,緩解出行困難。加大對文旅景點基礎設施的投資,提高文旅景點質量和便利程度。加大對醫療設施的投資,更好地滿足百姓看病的需要。破除各種顯性或隱性壁壘和障礙,最大限度地放開社會資本參與服務業投資,同時還要降低投資成本,支持民營資本更好參與更多領域的服務業投資。充分發揮財政補貼、稅費減免、場地供給等政策工具作用,支持一些特殊行業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第二,大力提升服務業創造優質供給的能力。應搶抓本輪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契機,高水平組織實施國家級“兩業融合”試點和制造服務業發展專項行動,鼓勵并支持研發、設計、金融、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服務品質,培育服務品牌。鼓勵發展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數字金融、在線研發等新業態,壯大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推進數字技術賦能服務業。深入推進服務業綠色化轉型,引導商貿、物流、交通運輸等行業大幅節能降碳,鼓勵綠色環保技術研發應用和原材料、產品使用推廣,鼓勵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環境綜合治理托管等綠色服務新模式。穩步推進信用評價、資產管理及相關檢驗監測等服務新業態。
第三,積極促進服務消費持續增長。沒有服務消費增長的拉動,服務業投資和生產能力增長就缺乏持續的動力。要千方百計鼓勵支持服務消費,依托數字技術發展無接觸交易、智能結算、即時零售等創新模式,進一步拓展服務消費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化的消費體驗,充分釋放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更好銜接消費與服務業供給。適度放寬中高端醫療、休閑度假、文化旅游、家政服務等服務消費準入限制和價格限制,促進服務消費擴容提質。完善優化休假制度支持文旅消費,進一步帶動交通運輸、文旅景點的投資和生產;支持會展、培訓、演講、演唱等消費,進一步帶動展館、場館等的投資和生產。
第四,深化對外開放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對標國際高標準服務貿易規則,加快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經驗案例。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建立健全相應管理制度,有序擴大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開放。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的作用,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服務外包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數字服務出口發展能級。用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來華觀光、參與各類商務活動,著力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我國旅游業的美譽度和國際知名度。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