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4 13:42:22
必須承認,3米層高早就該來了。這實際上是我國居住環境與國際接軌的體現。要知道,像日本、德國這樣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住宅層高普遍也在2.9~3.2米。在新生代身高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住宅層高確實應該有所提升。
每經評論員 薛暉
3月9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稱,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同時也在修訂《住宅項目規范》,其中一項內容是將住宅的層高標準提高到不低于3米。
消息一出,網上一片歡騰。網民們在為此欣喜的同時,也在猜測該標準何時能夠推廣落實。而房地產企業則在心里盤算,這一標準的實施會不會增加成本。
先來看成本方面,答案是肯定會增加。當下,我國普通住宅的平均層高為2.8米。從2.8米提升到3米,別看僅僅增加了20厘米,建筑成本卻會因此增加2%~3%。另一個更需重視的難題是:假設一個樓盤限高100米,按照2.8米層高規劃可以建35層,但按照3米層高就只能建33層。同樣的限高條件下,多建多賣兩層房子,對開發商來說誘惑極大;反之,少建兩層,損失不容小覷。這個賬算下來,恐怕比前面提到的兩三個點的建筑成本增加帶來的影響更大。
因此,別小瞧這漲高的20厘米,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關部門在建安成本、容積率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全面考量。
誠然,3米層高是“好房子”戰略進一步深化的體現。這20厘米的增加意義重大,它不僅意味著空間更加寬敞、光線更加充足、視野更加開闊,還能讓許多新科技得以應用。比如,鋪設地暖管線時不用擔心空間被壓縮;頭上可以放心吊頂,既美觀又能暗藏新風管道。有了足夠空間,還能進一步提升全屋智能化水平,像“會思考的空調”“會聊天的燈光”等,都不會因空間狹小而受限。
沒錯,好房子離不開新科技。大陽臺、架空層、風雨連廊、立體植被等,不僅需要新設計,更依賴新科技和新材料。這些設計和技術固然很好,但造價也高。所以,像3米層高、大陽臺、架空層、風雨連廊等這些“好房子”的元素,雖然十年前就已出現,但過去僅應用于豪宅。如今若要將它們作為普通住宅的標配,就需要在政策層面為企業“減負”。
簡單來說,就是要思考增加的建筑成本該如何消化,減少的建筑面積該如何彌補,新材料、新技術、新設計所衍生的成本又該如何處理。過去這些應用于豪宅,可以通過高房價來消化成本。但以后普通住宅也要采用,該怎么辦?
實際上,部分地方主管部門已經展開探索。例如,有的地方出臺政策規定架空層不占容積率,大陽臺贈送一半面積等。這是官方在讓購房人得到更多實惠,也讓開發商能夠更好地銷售樓盤。
按照這個思路,在層高提升之后,還需要在設計施工規范中進行更多調整。比如,增加地下空間面積并留給開發商,以彌補他們的損失。如果能夠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無疑將實現政府、房企、購房人之間的三贏局面。
最后,必須承認,3米層高早就該來了。這實際上是我國居住環境與國際接軌的體現。要知道,像日本、德國這樣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住宅層高普遍也在2.9~3.2米。在新生代身高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住宅層高確實應該有所提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