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3 18:33:09
2024年,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突破萬億元大關,智能家電市場規模達8100億元。智能家電呈現出四大趨勢:政策“助攻”消費升溫,“以舊換新”促進綠色智能家電需求釋放;AIGC技術提升智能彩電語音操作體驗;空調向空氣管理“大師”進化,智慧化升級顯著;具身智能消費品涌現,如搭載機械手臂的掃地機器人。
每經記者 陳鵬麗 每經編輯 楊夏
空調不再需要掏出遙控器手動調節風速、出風方向,一鍵便可自動感知天氣、溫度、室內空氣質量等多環境參數,化被動為主動為用戶調節溫濕風凈鮮的空氣參數,讓室內始終保持人體最舒適的空氣狀態;冰箱也不只能儲存食物,還能智能提醒食物的保鮮期,根據食材推薦菜譜;掃地機器人學會了“撿襪子”,還學會了“爬臺階”??
在AI(人工智能)催化下,智能家電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24年,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307億元,較上年增長12.3%,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智能家電產業前景預測與戰略投資機會洞察報告》顯示,預計2024年智能家電市場規模達8100億元。
這背后的推動力是: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在家電行業落地應用,同時家電消費市場在“國補”政策的推動下,加速回暖,綠色智能的需求得到充分釋放。那么,當前智能家電有哪些新的趨勢?“AI+”時代下,用戶體驗有哪些質的躍變?
如果要問,2024年,哪個行業受益“以舊換新”政策最多?那答案或許是:家電行業。
來自奧維云網(AVC)的推總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家電全品類(不含3C)零售額9071億元,同比增長6.4%,刷新了2019年8910億元的紀錄,創下歷史最高值。奧維云網方面直言,若沒有去年9到12月“國補”的拉動,2024年多數品類將面臨“內卷縮量”的結果。言下之意,“國補”是推動去年家電大盤零售額增長的核心原因。
奧維云網監測數據稱,“國補”政策實施后,家電線下市場呈現三階段式爆發增長。政策試水期(第35周到36周):政策初啟動,線下零售額同比增速開始顯著提升。蓄力穩定期(第37周到39周):最高增速提升至86.2%。國慶爆發期(第40周到41周):線下渠道迎來了爆發性增長。線上渠道的趕超期則集中在去年“雙11”前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同樣印證了這點。自去年8月份“以舊換新”政策頒布以來,2024年9—12月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月度同比增幅分別為20.5%、39.2%、22.2%和39.3%。
今年1月16日,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李佳路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稱,2024年有3600多萬名消費者使用補貼資金,購買了8大類家電產品超過6000萬臺,帶動銷售額超過2600億元。在以舊換新8大類產品中,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達到90%以上,有效促進了綠色發展。有20多個省份根據當地居民的消費實際,將凈水器、洗碗機等綠色智能家電納入補貼范圍,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去年10月底,華帝相關人士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稱,“國補”對廚電高端產品的拉動更明顯。在更早前的8月,奧維云網(AVC)副總裁何金明也曾向記者表示:“本輪‘以舊換新’(政策)能促進換新需求的集中釋放,另外對于產品結構改善也會非常明顯。中高端產品的結構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一級能效、水效等高能效產品銷售預期大幅增加。”
奧維云網監測數據稱,2024年8月至12月,空調、冰箱、彩電和洗衣機的線上、線下市場均價同比有明顯提升。價格戰激烈的彩電行業在2024年也罕見出現了零售“量跌額升”的情形。去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微降1.8%,但零售額卻同比大幅增長15.7%。
東海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以舊換新”的背后是產品創新。以2024年“雙11”為例,家電消費中的綠色智能趨勢明顯。據京東數據,大促期間,省電空調、掃地機器人、零水壓智能馬桶等品類成交額顯著增長。另據蘇寧易購,大促期間,空調、冰箱、洗衣機、視聽產品“以舊換新”增長均超2倍。
天風證券也認為,去年下半年起,家電行業就在政策推動下,開啟了結構性轉變與行業格局的變革之路。受國補影響,大家在挑選家電產品時,對高性能、綠色、智能、健康的產品更加青睞。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拋開“國補”政策因素,智能家電的市場規模也在持續增長。據摩瀾數智發布的《智能家電市場研究報告》,2024年,全球智能家電市場規模為530.4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內,該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17.4%。
3月7日,奧維云網(AVC)研究創新部副部長劉冀元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關于智能家電的界定,行業內尚未形成明確的規范與標準。但目前看,彩電在智能化方面相對發展較快,尤其是AI的應用。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統計,2017年中國智能電視滲透率為17.4%,2020年中國智能電視滲透率為67.5%,現階段,中國智能電視滲透率已遠超世界平均水平,說明我國智能電視在技術和國民接受度方面占有巨大優勢。2021年,中國智能電視激活用戶規模為5.53億戶,同比2020年增長117%,增速十分迅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國內彩電的智能化滲透率之所以能快速提升,是因為硬件產品前些年一直朝著高、大、智(高清、大屏、智能)的方向發展。早在2014年左右,彩電廠商已經在嘗試把彩電當作“手機”來做,往電視里“塞進”各種操作系統、App(應用程序)。
同時,與白電相比,黑電有更多具備附加值的變現場景,具有更強的娛樂屬性、情感屬性與交互屬性,這些同樣使得智能彩電的滲透率快速提升。
近兩年,AI技術加速滲透到各行各業。智能大屏也是AI技術滲透最深的行業之一,而AI技術也的確讓語音控制、音視頻服務體驗獲得實質性提升。
中國銀河證券在研報中直言,作為普及度極高的音視頻入口,智能電視接入AI技術具有較高的便利性,相關企業的反應速度也較快。2024年,海信自研了星海大模型;長虹自研了云帆大模型;小米電視接入了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
2025年春節,DeepSeek火爆全網,長虹、創維、TCL等彩電企業相繼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據各家公開信息,接入DeepSeek大模型,可讓電視的個性化內容智能推薦、語音交互、視覺體驗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望改善用戶的交互體驗。
奧維云網消費電子研究組認為,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消費者的客廳生活將迎來更為深遠的變革。智能電視將不僅僅是娛樂設備,更將成為家庭生活的智能管家。通過對用戶生活習慣與環境數據的持續學習與分析,電視能夠主動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生活服務,如根據用戶作息時間自動調整家居設備狀態、根據家庭成員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等。
2014年左右,智能家電在中國,乃至全球都還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智能”也僅是連接的代名詞。但在之后的十余年,智能應用案例快速增長,消費者對智能家電的意識覺醒。來自GfK的數據顯示,2021年,智能家電在全球家電市場的份額占比已達24%,即使在2022年、2023年全球家電大盤整體下滑的態勢下,智能家電也保持了增長。
在這個過程中,家電廠商對于“智能”的理解不斷深化,從一開始簡單堆砌智能技術的“炫技”,到現在回歸以用戶為核心、“以人為本”的產品開發邏輯。
劉冀元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提到,最初的智能家電主要是通過WiFi(無線網絡)連接,用手機遠程控制。最近幾年,語音控制、廚電聯動等功能的產品都有一定的滲透和增長。另外,空調在自動識別用戶位置、活動狀態和環境參數,動態調整風向、風量和溫度等方面有改進;冰箱在菜譜推薦、食材選購直鏈等方面進步顯著;洗衣機在洗滌程序、主動提醒等方面,廚電在自動定時、智能菜譜、智能控溫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升級。
具體到空調這個品類,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在大模型的“撬動”下,2024年智能空調線上、線下銷量占比均有較明顯的提升,帶智能WiFi的智能空調2024年線上銷量占比超過81%;線下銷量占比高達90%。換而言之,“智能WiFi”已基本成為空調產品的“標配”。2024年,帶智能語音功能的空調掛機銷量同比增長明顯。其中,線上智能語音掛機銷量同比增長62.41%,線下銷量同比增長83.12%。
此外,記者還留意到,自搭載大模型后,空調的智慧化升級有個顯著的特征是:從智能單品變身全屋空氣管理“大師”。
今年3月1日,美的首款搭載DeepSeek語音大模型的空調新品——美的鮮凈感空氣機T6正式宣布全面上市。該空氣機可深度融合空調使用場景,進行深度學習推理和決策,主動優化室內空氣質量。
AWE研究院數據透露,2023年,智能家電單品傳感器搭載量同比激增217%,單臺高端冰箱已集成23類傳感器,構建起食材管理、能耗優化、人機交互的完整感知閉環。當傳感器精度從百分比邁向百萬分率級,當單一檢測升級為多模態交叉感知,家電正從“電器”進化為具備環境認知、用戶理解、自我優化的智能生命體。
今年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掃地機器人頭部企業石頭科技和追覓均展示了搭載小型機械手臂的掃地機產品。石頭科技的Saros Z70機械手配備3D TOF傳感器和RGB攝像頭,能夠識別并抓取重量不超過300克的地面物品,并將其分類收納到指定區域。追覓的掃地機器人也配備了夾爪機械臂。
石頭科技總裁全剛當時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稱:“展望未來,機械手臂可以持續進化,可以實現諸如輔助越障、上下樓等功能,且歸位物品的種類拓展至重量和體積更大的物體。更長遠看,掃地機器人還可以進化為家庭服務機器人形態,實現疊衣服、切菜等更為多元的功能,讓我們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認為,家電行業在進入萬物擬人化時代,家務機器人等具身智能消費品值得關注。東海證券也提醒,AI融合新品類在軟件算法、硬件設計等方面顯著升級,換新之外仍有滲透率提升空間,關注掃地機、AI陪伴等消費類機器人的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