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5 15:37:55
◎2025年開年,白酒企業迎來“停貨潮”。多家酒企傳出停貨或產品升級換代消息,涉及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部分酒企停貨旨在挺價,也有酒企是常規動作。
◎專家認為,控量保價短期能助經銷商清庫存、提價等,但長期效果還需看酒廠情況。預測2025年上半年,控量保價將成常態化趨勢。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每經編輯 葉峰
2025年開年以來,白酒酒企似乎迎來一場“停貨潮”?
據《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1月以來,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股份、山西汾酒、習酒、今世緣等酒企紛紛傳出停止部分產品供貨或產品升級換代的消息。
“一直以來,酒企停貨都是酒企自管自控、保價控量的一套管理方式和操作方法。”黑格咨詢集團董事長徐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不過,相比前幾年,今年酒企停貨涉及的面更廣、涉及的名酒企業和企業數量更多。
前不久,中國酒業協會在2025年酒業市場走向預測中明確提到,茅臺、五糧液等高端白酒品牌,開始選擇更為謹慎的市場策略。通過控制市場投放量,這些品牌有效緩解了供需矛盾,避免了價格的大幅波動;也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使得高端白酒在消費者心中始終保持稀缺性和尊貴感,為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基礎,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在庫存高企、價格倒掛的當下,酒企主動調整策略,是否真正對市場供需產生影響?這個“控量保價”招式能夠帶來持久效應嗎?
暫停接收訂單、產品迭代升級
酒企“停貨潮”來襲?
幾天前,有媒體報道稱,習酒核心單品53度習酒·窖藏1988(2020版)500mlx6產品訂單停止接收;山西汾酒兩款核心大單品青花20、老白汾酒10兩款產品多地已停止供貨,未來將全部升級為五碼合一的新版產品。
記者第一時間聯系習酒、山西汾酒,欲詢問停貨的具體情況,截至記者發稿,均暫無相關回應。
一位成都酒行的終端商告訴記者:“對于習酒停止接收(窖藏1988)訂單不太清楚,不過之前有聽說習酒·窖藏1988要更換包裝。”
無獨有偶。此前,洋河股份、瀘州老窖也均被報道停貨。據瀘州大成濃香酒類銷售有限公司相關通知,2月19日起暫停接收瀘州老窖老頭曲500ml裝產品訂單與發貨,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洋河酒廠股份公司發布的相關通知顯示,洋河品牌海之藍、天之藍產品停止向各線上平臺供貨。記者注意到,目前在電商平臺上,天之藍52度520ml*2瓶的折后售價為758元;海之藍52度480ml*2瓶裝禮盒版折后售價為319元。
事實上,從今年1月以來,已有多家酒企陸續傳出停貨動作。其中,備受關注的是“第八代五糧液在全國多個地方已暫停供貨”消息,旺季主動停貨帶動了一波價格回漲。隨后,“因產品迭代升級,停止接收第三代珍十五(含無獎)產品銷售訂單”“今世緣暫停接收42度500ml國緣四開、對開銷售訂單”等消息也頻頻爆出。
“這是行業周期調整。酒廠供給側調控或關閉‘水龍頭’,給渠道緩壓,有利于行業穩定。”某券商食品飲料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在上述券商分析師看來,這波“停貨潮”背后還是有所不同的。有的酒廠是以“挺價”為目的的停貨;也有的是酒廠旺季后的常規動作。
前者停貨主要是因為社會庫存累高,希望幫助市場渠道加快現有庫存消化,從而保持價盤穩定、做好淡季市場建設。后者則是常規動作,例如洋河海之藍、第三代珍十五(含無獎)等產品是迭代升級前的正常停貨,瀘州老窖特曲60版系列產品停貨,則是出于對市面上庫存管控的要求,系正常的銷售動作。
放慢節奏,保市場、保利潤
控量保價將成上半年常態化趨勢
記者注意到,酒企開年的這波“停貨潮”背后,實際上是酒企的一場量價博弈。
一直以來,每年年初都是酒企停貨的密集期。當下,白酒行業邁入深度調整期,存量競爭之下,庫存高企、價格倒掛始終懸在酒企頭上,成為白酒產業的年度熱詞。
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與2023年同期相比,2024年上半年有超60%的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商表示庫存增加,超30%表示面臨現金流壓力,超40%表示實際銷售價格的倒掛程度加劇,超50%表示利潤空間縮減。
徐偉告訴記者:“這波停貨潮,短期內會犧牲一部分銷量、業績的達成;但另一方面,對經銷商清庫存、控量提價,恢復常規利潤,恢復經銷商信心、市場信心,以及銷售價格的回歸,都將帶來積極作用。”
前述券商分析師也指出,控量短期內是可以保價的,但還要看酒廠的社會庫存和渠道的可承受程度,以及酒廠費用投放、酒廠費用管控的體系等。目前,名酒廠的大單品價盤已經企穩;名酒的開發品,非名酒價盤仍有下探空間。
“有的企業下游渠道和經銷商庫存壓力巨大,短期的控量和停貨,并不能有效解決庫存大的問題。”徐偉認為,保價控量可能要3~6個月才可能達到效果,但如此長周期的不發貨、不賣貨、不回款,可能很多廠家扛不住這個“空貨期”。
徐偉預測,至少在2025的上半年,控量保價將成為白酒行業的常態化趨勢。“因為每個企業都不想崩盤,所以現在大家都認可主動放慢節奏,提價控量,保市場,保經銷商利潤,保終端利潤。”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