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07 19:10:01
每經編輯 葉峰
周二(1月7日),A股三大指數今日集體反彈,截至收盤,滬指漲0.71%,深成指漲1.14%,創業板指漲0.70%,全市場成交額10891億元,較上日放量179億元。半導體板塊、芯片股漲幅居前,流感、中藥板塊跌幅居前。
集成電路ETF(159546)收盤大漲5.37%
芯片ETF(512760)收盤大漲4.41%
【上漲原因分析】2025國際消費電子展提振半導體板塊情緒;海外芯片板塊率先大漲;國產算力有望爆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推進算力建設、《珠海市電子化學品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擬打造光刻膠產業集群帶來利好
2025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25)于2025年1月7日至10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預計將吸引超過13萬名參會者。本次CES展會重點圍繞AI與消費電子產品、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的融合展開。芯片廠商預計將密集發布一系列新品,PC整機廠商也積極推進產品創新,推動AI PC產業加速落地。據悉,多款AI眼鏡有望亮相本屆CES展會,此外虛擬現實、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也將有眾多精彩展示。
北京時間1月7日上午,黃仁勛在國際消費電子展的主題演講上正式發布全新的RTX Blackwell系列GPU,核心產品是RTX 5090顯卡,性能是上一代Ada的三倍;RTX 5090/5080/5070Ti/5070售價分別為1999/999/749/549美金,定價超市場預期。同時,英偉達推出Llama Nemotron語言基礎模型,分為Nano、Super和Ultra三檔。此外,黃仁勛表示英偉達擁有多種計算網絡系統,能夠滿足全球幾乎所有數據中心的需求。
受CES 2025大會釋放的一系列積極信號影響,半導體板塊情緒得到提振。昨晚,海外芯片板塊已經率先大漲。歐洲芯片股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漲超7%,費城半導體指數漲幅近3%,眾多芯片股大漲。
基本面上,市場預期國產算力2024年四季度表現亮眼。訂單層面看,國產算力于2024年進入爆發期已經相對確定,交付和確認節奏只是短期催化,未來的需求持續和供應向好將有望支撐行情持續向上。
消息面上,1月6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式公布。作為國內關于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首個文件,文件明確推進算力資源科學布局、推進東中西部算力協同、推進算力與數據、算法融合創新等內容。
此外,珠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開征求《珠海市電子化學品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意見。其中提到,重點發展8英寸、12英寸硅片,碳化硅、氮化鎵、磷化銦等新一代化合物半導體襯底材料及外延片;前瞻布局氧化鎵、銻化鎵、銻化銦等第四代半導體材料。同時,重點發展勻膠鉻版光掩模版,KrF、ArF移項光掩模版,前瞻布局深紫外光(DUV)掩膜版。珠海發布征求意見稿,亦對集成電路與芯片板塊帶來利好。
【后市展望】國產半導體自主可控有望加速;半導體行業處于上行周期
展望全年,AI、信創領域等驅動預計持續強勁,同時消費補貼政策刺激疊加新一輪創新周期下,終端需求有望迎來逐步改善。根據TechInsights的預測,受終端需求改善和價格上漲影響,預計2025年全球IC銷量將增長17%,IC銷售額將增長26%,板塊或將開啟新一輪上行周期。
在AI算力大發展時代,半導體產業鏈將在國產替代及自主可控的加速推進下,帶來長期投資機會。近期中證全指集成電路指數和中華交易服務半導體芯片行業指數估值相對較高,近十年分位數近90%,擔心波動的投資者可以保持關注集成電路ETF(159546)、芯片ETF(512760),考慮短期回避,調整時再重新買入即可。
風險提示: 本速評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相關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行業或板塊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市場行情分析的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 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人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凈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人自行負擔。基金有風險,購買過程中應選擇與自己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投資需謹慎。 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