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2024-12-07 14:02:35
北京時間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并通過我國“羌年”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羌年慶祝表演(資料圖)
羌年是羌族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羌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明,是羌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新創造的寶貴財富,是民族記憶的留存,更是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羌年集羌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歌舞藝術、傳統技藝、節慶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于一體,是羌族文化全方位的展現,見證著羌族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時代變遷中的不斷發展。2008年,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保護以羌年為代表的羌族文化,四川省于2008年10月批準設立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區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縣、理縣、茂縣和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為核心區域,兼及毗鄰的阿壩州松潘縣、黑水縣和綿陽市平武縣的部分相關區域,涉及7個縣,102個鄉鎮,971個村寨,總面積23225.83平方公里。
羌年慶祝表演(資料圖)
2019年1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列其中。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向葵曾專門寫文章,從震后“羌年”的保護與實踐,看系統性保護體系的建立。他特別梳理了國家和四川省在羌年保護上采取的主要保護措施,包括創造有利于代際傳承的條件和氛圍,確保羌族非遺的代際傳承,確保羌年文化空間的可持續性,助力社區和群體的經濟增收,促進以社區為中心的多元行動方之間的合作,利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羌年的可見度,開展多學科研究,開展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等內容。
與此同時,各地非政府組織也積極參與羌年保護工作,比如傳承人引領羌族民眾自覺參與羌年傳習實踐活動,協會與民間社團自發開展羌年保護工作,民營企業與合作社為羌年存續提供助力。向葵認為,正是在這些行之有效的舉措之下,賦予了羌年永續傳承與發展的基礎條件。
羌年慶祝表演(資料圖)
今年11月1日,第七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4羌年慶祝活動在茂縣舉行。活動當天,來自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和綿陽市北川縣等地的表演團隊在茂縣古羌城進行了慶祝羌年文藝匯演。隨后,還在古羌城景區舉辦了千人壩壩宴,邀請參加活動的嘉賓和游客一起吃羌族“團年飯”,感受羌族“銅火鍋”“九大碗”“洋芋糍粑”等“茂縣味道”的美味。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表示,經過多年的深耕,羌年慶祝活動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有機地融入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成為“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生動實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