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5 19:36:27
12月5日,太保壽險宣布通過港股通購入中遠海能H股996,000股,使“太保系”持股比例達到5.04%,這是其年內第三次舉牌港股上市公司。4日,新華人壽因增持海通證券H股至5.02%而再次舉牌,年內共三次舉牌。年內7家保險機構共舉牌19次,創下四年新高。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張益銘
12月5日,太保壽險發布舉牌公告,11月29日公司通過港股通買入中遠海能H股股票996,000股觸發舉牌,“太保系”持股比例占該上市公司H股的5.04%。這已經是“太保系”年內第3次舉牌港股上市公司,根據今年8月2日公告,“太保系”曾舉牌過華能國際電力股份H股和華電國際電力股份H股。
另一家大型險企新華人壽年內舉牌次數也多達3次。12月4日公司公告,新華人壽增持海通證券H股后,約占該上市公司H股股本的5.02%。根據11月15日公告,新華人壽還舉牌了上海醫藥A股和H股,以及國藥股份A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年內舉牌快速升溫,截至12月5日中保協、各家保險公司發布的舉牌公告,7家保險機構舉牌上市公司多達19次,是2021年以來一個增持“小高潮”。業內人士分析稱,低利率環境下,險資適度提升權益投資配置比例,有望增厚投資組合業績。此外,在新會計準則下,險資增配穩定分紅的高股息資產,平衡FVTPL和FVOCI資產配置比例,可獲得相對穩定的較高投資收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截至12月5日,險資舉牌已經多達19次,涉及7家保險機構,這一數據較此前幾年大幅回溫,達到四年來新高。記者根據中保協披露的舉牌公告統計,2021年險資舉牌次數僅為1次,為近年來最低點,2022年至2023年舉牌次數有所回升,但每年舉牌次數仍僅為個位數。
從年內19次舉牌來看,涉及7家保險公司,其中長城人壽和瑞眾人壽舉牌次數最多,今年以來分別為6次和4次,大型上市險企新華人壽和“太保系”各自舉牌了3次,此外,紫金財險、中郵人壽、利安人壽各自舉牌1次。
業內人士在受訪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在利率下行市場環境下,配置一定比例的權益資產,提升長期投資收益率,以滿足負債成本要求,同時強化以高股息股票為主的權益類資產的絕對收益導向,提升投資收益的穩定性。
從行業分布來看,被舉牌公司涉及公用事業、環保、交通運輸、醫藥,此外還涉及銀行、電力設備、零售等多個領域,顯示出險資在投資布局上的多元化趨勢,其中H股標的13起,A股標的7起,新華人壽舉牌上海醫藥同時涉及A股和H股。
華創證券分析認為,從舉牌行業分布情況來看,險資青睞商業模式成熟、盈利能力穩定、持續分紅的價值型標的,貫徹落實監管對中長線資金價值發現、價值挖掘的功能定位。
從會計處理方式來看,舉牌并持續增持的,如瑞眾增持龍源電力,長城增持綠色動力環保、大唐新能源、秦港股份等,預計優先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并以權益法計量。在此會計計量方式下,只要被投企業實現盈利,舉牌方即可穩定地按照持股比例計入投資收益項目,貢獻業績增長。其他僅觸及舉牌線的舉牌事件或計入FVOCI類股票資產,以其穩定的分紅現金流貢獻險企投資服務業績。
業內分析認為,此輪險資舉牌延續高ROE與紅利風格特征,契合耐心資本尋找長期穩定現金流的邏輯。
如新華人壽就近期舉牌兩家醫藥類上市公司表示,作為醫藥領域的上市公司代表,國藥股份、上海醫藥兩家公司都具有高股息率特點,穩健性、成長性較好,契合險資長期投資理念。據悉,上海醫藥與國藥股份對應2023年分紅比例30%、40%。
根據新華人壽披露的舉牌公告,截至2024年11月28日,新華人壽權益類資產賬面余額為2913.9億元,占公司三季度末總資產的19.86%。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在受訪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股票市場上升階段,舉牌上市公司不但可以帶來較高的二級市場收益,而且還能夠分享上市公司在利潤增長期的分紅。險資舉牌升溫首先是看好資本市場,其次是保險資金今年增量較大,需要尋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都較好的投資標的。同時,新會計準則有利于險企追求長期收益的權益類資產。
從2023年開始,上市險企已逐漸全面施行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非上市險企需在2026年全面施行,一部分非上市險企已提前切換準則。
在新會計準則下,大多數權益資產被計入交易類資產(即FVTPL),公允價值波動直接影響凈利潤,因此會造成凈利潤的波動加大。為了在新金融資產會計準則下降低市場波動對于凈利潤的影響,業內人士表示,將提高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的比例,在該分類下,金融資產市價波動并不計入凈利潤而是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股息收入可計入凈利潤,但買賣差價不能計入凈利潤。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一方面,可通過增配高股息股票,平衡FVTPL和FVOCI資產配置比例,獲得相對穩定的較高投資收益;另一方面可增加長期股權投資占比,參與優質上市公司利潤分享。”一位壽險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3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4.06%。保險業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3.12%,同比增加0.2個百分點;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為7.16%,同比增加3.88個百分點。
在股票配置方面,截至三季度末,人身險公司股票配置余額2.18萬億元,占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的7.55%,同比增長17.24%;財產險公司股票配置余額1506億元,占財產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的7.05%,同比增長14.89%。
值得一提的是,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股票配置余額環比分別增加2414億元、136億元,占比環比分別增加0.54個百分點、0.56個百分點。
方正證券分析師認為,政策組合拳提振信心,積極引導險資入市,增強險資轉向權益類資產的意愿。今年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完善機構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治理配套機制,推動與上市公司建立長期良性互動。
金融監管總局人身保險監管司司長羅艷君9月27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繼續優化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政策,引導保險公司完善內部長周期考核機制,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此外,也有壽險機構高管對記者表示,在行業利差損風險壓力提升下,轉向浮動利率產品成為行業一致預期,以分紅險投資策略為例,需要更加注重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既要確保資金的安全性,又要追求一定的收益性。“分紅險賬戶可適當提升權益類資產占比,在穩健、長期價值投資的大前提下,承受一定波動,增厚投資收益。”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