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22 22:08:44
11月22日晚,梅花生物宣布以105億日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收購協和發酵旗下的食品氨基酸、醫藥氨基酸及HMO業務及資產。此次收購旨在增強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線,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交易完成后,梅花生物將新增多種氨基酸新品類和新菌種,同時獲得全球多市場的氨基酸原料藥注冊證及HMO生產能力。梅花生物稱此舉符合公司2024年加速海外布局的戰略目標,有助于應對國內市場競爭壓力和提升國際競爭力。不過,梅花生物也面臨海外銷售的不確定性風險,如歐盟對中國賴氨酸的反傾銷調查可能影響其出口銷量及盈利能力。
每經記者 張明雙 每經編輯 陳俊杰
11月22日晚,梅花生物(SH600873,股價10.55元,市值300.97億元)公告稱,公司擬以105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5億元)收購Kyowa Hakko Bio Co.,Ltd.(協和發酵株式會社,簡稱協和發酵)旗下的食品氨基酸、醫藥氨基酸、母乳低聚糖(HMO)業務及資產。
梅花生物表示,交易完成后,不僅為公司帶來一系列創新產品,還將新增海外生產和經營實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梅花生物在2023年報內,將“為海外建廠做好人才儲備”“產能布局上完成海外選址考察”列入2024年經營計劃。
本次交易標的為協和發酵旗下食品氨基酸、醫藥氨基酸及HMO(母乳低聚糖)業務,包括多個位于全球各地生產經營實體的全部股權和資產,以及從協和發酵日本總部剝離的相關生物菌種和專利等資產。
依據專業機構出具的財務盡調報告,標的資產模擬獨立運營后,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總資產415.97億日元,凈資產 19.95億日元,2023年營業收入163.52億日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48.90億日元;2024年6月底總資產434.99億日元,凈資產4.78億日元,2024年上半年營業收入84.93億日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25.54億日元。標的資產負債主要為股東借款及銀行貸款,依據交易協議約定,麒麟控股(日本上市企業,持有協和發酵100%股權)和協和發酵承諾在交割前完成借款清償,所以交割時標的凈資產將回正并接近總資產水平。
本次交易的基本購買價格為105億日元,雙方同意在交割前視情況進行調整并確定實際交割價格。
梅花生物認為,本次交易將為公司在多個方面帶來提升和擴展。
技術能力上,公司將新增多種氨基酸新品類和新菌種,如精氨酸、組氨酸、絲氨酸、瓜氨酸、鳥氨酸和羥脯氨酸等,并獲得十余種氨基酸的發酵菌種及相關專利;業務結構上,公司將延伸產業鏈,不僅能增加下游高附加值醫藥氨基酸產品的發酵和精制能力,還將獲得包括但不限于GMP(良好生產認證)和全球多市場的氨基酸原料藥注冊證;產品結構上,公司將通過本次交易引入合成生物學精密發酵平臺生產三種HMO產品的能力,并獲得相關知識產權體系;產業布局上,公司將通過交易獲得多個國內外生產經營實體,實現產業出海戰略落地,本次交易符合公司戰略發展要求。
“本次交易加快了公司海外布局步伐。”梅花生物明確表示,交易完成后,將在全球范圍內對現有的供產銷全業務鏈條實施整合。
梅花生物是一家通過合成生物技術規模化生產氨基酸的企業,生產的主要產品包括動物營養氨基酸、鮮味劑、醫藥氨基酸、大原料副產品等。
自2023年以來,梅花生物的經營業績正在承壓。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降0.63%、8.99%,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27.81%、7.65%。收入減少及凈利潤下降主要因產品價格下降導致,2024年三季報顯示,公司蘇氨酸、飼料級纈氨酸、賴氨酸等產品銷量增長,但主要產品味精、黃原膠及淀粉副產品市場銷售價格下降,從而導致主營業務收入減少及毛利減少。
而梅花生物的境外收入占比正逐步提高。2021年—2023年,公司境外收入分別為62.29億元、86.50億元和84.7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27.68%、31.18%和30.87%;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約35.69%。
在2022年報中,梅花生物就已提及,全球氨基酸行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中國,各家均在積極開發海外市場,搶占全球市場份額,以此緩解國內供應壓力。如何合理地運用競爭手段和方式,快速的搶占海外市場份額,是中國氨基酸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因此,梅花生物制定的2024年經營計劃,就包括強力打造后備人才庫,為海外建廠做好人才儲備,產能布局上完成海外選址考察等。通過收購協和發酵旗下業務和資產,梅花生物將新增海外生產和經營實體,加快海外擴張的步伐。
不過記者注意到,梅花生物的海外市場銷售存在不確定性風險。歐盟委員會于2024年5月23日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賴氨酸(lysine)發起反傾銷調查,本次調查的產品為賴氨酸及其酯、鹽和飼料添加劑。
梅花生物提示風險稱,若海外對相關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則會直接影響中國產品在海外的競爭力,或是對公司征收的反傾銷稅高于行業其他企業,一方面直接影響公司相關產品出口銷量,另一方面由于外銷減少可能使內銷競爭更為激烈,進一步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