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區融媒中心 2024-10-25 19:08:34
金秋十月,正是秋季蠶繭收獲的季節,內江市東興區的廣大蠶農也迎來了今年第六批晚秋蠶繭的豐收,看見一袋袋白花花的蠶繭被上稱、裝車,蠶農們的心里樂開了花。今年以來,東興區以科技為支撐,大力推廣小蠶共育、九批次滾動養蠶、僵蠶飼養等模式,通過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增效,蠶桑綜合年產值預計超7000萬元。
創新飼養模式
推動蠶繭產業提質增效
10月16日,在雙橋鎮雙流村蠶繭收購站點,前來售蠶的蠶農絡繹不絕,他們或背著裝滿蠶繭的背簍,或開著裝滿蠶繭的農用車,陸陸續續到站點售賣。一筐筐、一袋袋白花花的蠶繭堆滿了蠶繭站。站內工作人員也忙碌在收購臺前,對蠶繭進行著篩選、分揀、過稱、裝框、結算等工作,收購現場一片繁忙有序。
“這一批我養了一張多一點的蠶,大概有60公斤左右的蠶繭,按照劃定的繭級,一公斤大概有52元,大概有3000多的收入”。雙橋鎮豆芽村蠶農馮敬仙告訴記者,比起以前每年養七批,今年首次試點“九批次”養蠶,市場效益明顯增加,感覺生活更有奔頭。
“全區已全面推行小蠶共育和大蠶省力化飼養,現有的養蠶模式與傳統養蠶模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單張蠶投入200余元成本,平均飼養18天后就可賣繭,平均每畝桑園年養蠶達2張,僅蠶繭收益可達6000余元。”東興區蠶桑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增效,東興區創新推廣“小蠶工廠化、大蠶省力化、上蔟自動化”養蠶新模式,不僅飼養省力,還有效增加了蠶農收益。今年,東興區在全市范圍率先推行“九批次”滾動養蠶,全年養蠶由7批次提高到9批次,引進產量更高、經濟效益更好的蠶種——川山蜀水。截至目前,全區小蠶共育率實現100%,平均單產達52公斤,單張蠶繭效益同比提高11%。今年1至10月發種15177張,產繭720噸,蠶繭收入實現4066萬元。
科技示范引領
助推果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東興區,每年四、五月間,桑葚種植基地便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目光所及之處,是翠綠的桑樹林,猶如綠色地毯鋪在山間田野。桑樹林里,一簇簇桑葚,或紅或紫或黑,將桑枝壓彎了腰,讓人忍不住采摘品嘗。
東興區是國家“東桑西移”工程優質蠶?;乜h,栽桑養蠶歷史悠久。為進一步做大做強蠶桑這一特色優勢產業,東興區積極推行優質高產桑樹品種及高效栽培技術,打造田家蠶??萍际痉痘?。通過開展桑苗繁育、蠶桑病蟲害防治、桑園標準化管理技術培訓,深入做好桑品種引進、實驗、示范及推廣,提高優良桑品種覆蓋率。
目前,全區已經成功培育并推廣了無核大十、紅果2號、白玉王、嘉陵30號、臺灣長果桑、香金葚等11個優質桑果品種。這些桑果不僅豐富了市場供應,還提升了桑果產業的附加值,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今年,全區果桑產量1200噸,實現綜合產值1500萬元。
多元融合發展
延長蠶桑產業鏈新業態
桑樹渾身都是寶。在東興區,桑葉可以養蠶、制茶,桑果可以食用、藥用,桑枝還可以用來培育桑枝菌。近年來,東興區依托桑蠶資源優勢,充分挖掘桑蠶資源在果桑、藥品、保健品等領域的用途,延長和拓寬桑蠶產業鏈,推動桑蠶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日前,記者走進元一家農業有限公司菌菇大棚,清新的菌香撲鼻而來,一排排菌包擺放整齊,白花花的菌菇從菌包兩端“綻放”。
“這是桑枝食用菌,我們已經開拓了內江·中國農批城的銷售渠道,菌子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好。”公司負責人劉洪介紹,利用廢棄桑枝種平菇投資少、風險小、易上手且高產,一年可采摘8批。同時,公司還培育有羊肚菌、姬菇、袖珍菇等品種的桑枝食用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東興區僵蠶試點養殖成功,又為蠶農拓寬了增收之路。“僵蠶”又名“天蟲”,是以蠶幼蟲為原料的一味傳統中藥材,具有息風止痙止痛、祛風熱、化痰鎮咳、活絡通經的功效。僵蠶產業市場競爭小、養殖周期短、經濟價值高,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東興區桑蠶繭服務中心主任李燕霞介紹:“今年,東興區在永福鎮、雙橋鎮分別設立了僵蠶試點養殖基地。兩個試點基地桑園面積約500畝,配套標準化小蠶共育室1個,面積45平方米,中蠶房300平方米,標準化大蠶房1500平方米,僵蠶試點養殖基地已初具雛形。”
“通過對桑蠶產業的延鏈、補鏈,果桑、桑枝食用菌、僵蠶等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東興區桑蠶繭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東興區通過“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農戶”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桑葚干、桑葚酒、桑葚膏等產品加工技術,延伸蠶桑產業鏈條,示范帶動周邊鄉鎮發展蠶桑產業。同時,緊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以穩面提質、延鏈增效、多元開發、融合發展為核心,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多元發展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助推東興區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