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4-09-20 10:19:34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煒 張艷玲 竇悅恒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一路風雨兼程,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總有一些故事被人銘記。1980年6月18日發生的“向陽摘牌”應該算一件。這一天,四川省廣漢市向陽公社頂著巨大壓力在全國第一個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恢復了鄉級人民政府建制,成就了向陽“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的美名。
自此之后,踏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廣漢市向陽鎮在時代的浪潮里搏擊,抓住了鄉鎮企業大發展的機遇,挺過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披荊斬棘,起起伏伏,歷經磨煉成長為成都平原上名副其實的工業強鎮,民營經濟活躍,規模以上工業年總產值超100億元,年上繳利稅超過1億元。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我們再將目光聚焦當年的改革先鋒向陽,在為其取得的工業成績喝彩的同時,我們更想一探其現代農業的發展態勢、廣袤鄉村的發展變遷和廣大農民的生活變化。
向陽鎮同花社區為我們提供了極佳的觀察樣本。這個涉農社區離向陽場鎮約5公里,面積5.55平方公里,除400多個場鎮居民外,1000余戶村民組成的一個個林盤院落,星羅棋布于農田阡陌之中,大部分仍保留著成都平原傳統村落的形態。
8月下旬,太陽炙烤著成都平原。記者在高溫酷熱中走進同花社區蹲點采訪,從村民的講述中,一個獨屬于同花的逐夢章節漸漸清晰……
致富能手,泛黃獎狀中的舊時光
在正式蹲點同花社區之前,記者專門去了趟向陽鎮農村改革陳列館。這個位于向陽鎮政府樓上的陳列館不大,卻用心收集了諸多第一手的文檔資料、親歷者講述的影像資料。如同穿越了時空一般,那個特殊時期四川及廣漢以極大的政治勇氣醞釀“向陽摘牌”的前前后后在眼前浮現。
據親歷者回憶,摘下“人民公社”牌子后,向陽以農工商聯合公司作為鄉的經濟組織,把生產隊改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生產合作社。在這種改革創新精神的指引下,廣漢農村的體制改革也隨之由淺入深,由單項的、局部的改革,發展成為綜合的、比較協調配套的改革。1982年,廣漢縣委召開農村勞動致富經驗交流會,大張旗鼓地表彰了勞動致富的先進鄉、村、社和典型戶,農民生產搞得熱火朝天。
巧合的是,記者到同花社區的第一天,就見到了當年的致富能手。2020年,按照四川村級建制調整改革部署,原同花村和廣興居委會合并組建同花社區。為了了解新同花的老故事,記者拜訪了同花社區的老黨員鄧長林和劉元芬夫婦。一番寒暄之后,87歲的鄧長林講起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1961年高中畢業后,回到廣興當過毛澤東思想宣傳小組組長,后來又到學校當過老師,1981年廣興恢復鄉政府建制后到鄉政府工作。”回顧自己這一生,鄧長林顯得平靜淡然。不過說起“向陽摘牌”,老人仍然忍不住唏噓。
回憶起這段歷史,原本在一旁靜靜聽著的老伴兒劉元芬走進里屋,拿出一個小口袋,小心翼翼地打開里外兩層,里面規規整整疊放著好幾本紅彤彤的榮譽證書。“劉元芬同志,在‘一九八九’年度工作中,被評為‘致富能手’。特發此證。中國共產黨廣漢市委”“劉元芬同志,你在一九九一年‘雙學雙賽’活動中,榮獲‘種植能手’光榮稱號……”記者從老人手里接過泛黃的證書,鄭重地念出上面的文字。短短幾十個字,似乎有著魔力,將這位已經82歲的老人拉回到意氣風發的光輝歲月,眼角的皺紋里塞滿了驕傲和自豪。
“老頭子在鄉里工作,我一個人帶著4個女兒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我們全家分到一畝七分地,我就帶著女兒們種起了果樹。就憑著這個小果園,我成了縣里第一批‘萬元戶’,獲得過不少榮譽,還入了黨,十里八村沒有不服氣的。”
“現在干不動了,家里的一畝七分地十多年前就包出去了,如今有機器幫忙,一個人就能種幾百上千畝地,種法不一樣了。”劉元芬感慨。
“同花社區人均只有八分地,現在絕大多數農戶的承包地都流轉了,白天進廠晚上回村,掙錢的路子多了。”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同花社區第三黨支部書記劉伯華說,他家6畝地也都流轉了,每年有近5000元土地租金收入。
種植大戶,堅守中調整新方向
“水稻馬上就要收割了,平均畝產1500斤沒問題。”同花社區種植大戶、復星家庭農場主肖洪吉邊走邊說。
肖洪吉是位回鄉種地的“80后”新農人,黝黑的皮膚,健壯的身軀,話語間透露出他的干練和自信。2014年,26歲的他開始返鄉跟著父親種糧。10年后,肖洪吉已經獨當一面,在同花社區及周邊兩個村流轉了900畝農田種糧。同時他還經營著農機合作社,對外提供社會化服務。
2020年,看準了鄉村休閑采摘的流行勢頭,肖洪吉成立了復星家庭農場,搞起了70畝采摘園,全部實行智能一體化滴灌,根據季節種植了桑葚、李子、水果玉米、紅薯和花生等,一年四季都有可供游客觀光采摘的農產品。
“現在向陽鎮基本沒有可以大面積流轉的土地了,我也不想再擴大面積了。”肖洪吉認為,做精采摘園是未來的重要著力點。豐收在望,這一陣肖洪吉正在忙著檢修收割機,他去年購置的烘干機也將大顯身手。
同樣忙碌的還有土九果家庭農場的楊建平。他和妻子經營了17畝葡萄園大棚。這段時間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時候,他和妻子吃住都在園子里。
記者來到葡萄園時,在天上掛了一整天的太陽總算落了下去,躲過日頭的顧客開始陸續上門了。忙過一陣,天漸漸黑下來了,楊建平和妻子總算得空坐下來和記者聊一聊。他們并不是土生土長的同花人,2006年,楊建平40歲,和妻兒帶著全部的家當搬到了這里。在這之前,他們一家生活在雅安市漢源縣桃坪村的大山里,靠種菜和水果養活一家人。因為家鄉成了庫區,按照異地移民搬遷政策,他們和其他9戶鄉鄰被安排到了如今的同花社區,分了地也分了房。
在這里安家后,楊建平先后在向陽鎮的鋼廠和紙箱廠里干了好幾年,后來因為工廠搬遷,工作沒了。他和妻子商量后,決定重拾舊業,2012年開始流轉土地種菜。
“開始幾年掙了點錢,后來越種越不行,蔬菜價格波動大,種了多茬后病害也越來越嚴重,2017年索性把菜地改成了葡萄園。”楊建平說,為了種好葡萄,他到過不少地方學習,拜了好幾個師父。
“葡萄園挨著蔣家河,用水有保障,但就怕發大水。2019年8月蔣家河發大水,葡萄園被淹,2021年夏天又被淹了一次,當時這一片全都是水啊,心都涼透了。”楊建平用手比劃著,仍然心有余悸。
“搞農業就是這樣,除了人勤快,還要老天爺幫忙。”58歲的楊建平黝黑精瘦,看起來精力旺盛,說話時常常帶著笑,被生活磨礪得堅韌而平和。他一邊將剛剛剪下的一串串葡萄遞給妻子裝箱,一邊盤算著這一季的收成,他給記者做出了一個手勢,那意思是凈掙10萬元不在話下。
河灘地上,火鍋公園橫空出世
穿村而過的蔣家河“愛鬧騰”,自嫁到同花起劉長敏就常聽村里的老人說起。“一個之字形,一漲水,水就往外沖,河道兩岸的沙石停下腳來,堆積出成百畝荊棘叢生的河灘,年年都被淹,村民只敢在這灘涂上種點應季蔬菜,可惜了。”3年前,干練爽快的外來媳婦劉長敏被推選為社區黨委書記,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盡快完成老書記還未完成的治村大事——讓母親河變得溫柔寧靜,把那片難以下腳的爛泥灘治理好。
其實,這些年村里并不是沒有想過辦法。本村土生土長的企業家黎幫德就被動員回鄉投資建設,十多年來他陸續投資千萬元清淤、修路、種樹,還建起了小橋、涼亭、水中小島和森淼茶樓及民宿,為蔣家河畔增添了不少生機。不過黎幫德心里清楚,要徹底改造這片爛泥灘,自己的力量還太微薄,需要“非常之策”。
最近一年多,同花社區成了不少火鍋愛好者的“打卡地”。原來讓同花人頭疼不已的河灘地上,竟然生長出一座火鍋公園。低洼的河灘被整體抬高,不僅絕了水患,而且被建設得如同公園一般綠樹環繞、流水潺潺、曲徑通幽。“在這樣的環境里,吃一頓火鍋,還有什么解決不了的……”作為村子的當家人,劉長敏真是太自豪了。
向陽鎮鎮長賀少紅告訴記者,蔣家河火鍋公園項目是廣漢市委、市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布局項目之一,占地面積265畝,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已投入運營,形成火鍋經營業態5100平方米,可解決300余人就業,預期年產值達3000余萬元。
那么,在眾多產業中,為何會選中火鍋呢?“這背后可是大有說頭。”廣漢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睿楊告訴記者,外行可能不知道,廣漢是實打實的一座“火鍋城”,從牛油到香辛料,從火鍋食材到火鍋鍋具,從牛油底料到方便火鍋,廣漢擁有完整的火鍋食材產業鏈,2023年火鍋全產業總產值達155億元。
“在廣漢的百億火鍋產業版圖中,向陽占有一席之地。”賀少紅介紹,成都北出四川的關鍵要道都經過向陽鎮,不知從何時起,來自川西高原的牦牛、川東地區的黃牛都到這里交易、屠宰,如今向陽已經成為年屠宰量10萬頭的“西南第一牛市”,“靠牛吃牛”,牛雜火鍋逐漸成為向陽一絕,其中川味火鍋的必點菜——鮮毛肚是王牌。
在向陽鎮辦廠的老板倪天宏就是向陽毛肚火鍋的“發燒友”,2022年6月18日,他在蔣家河火鍋公園開了第一家火鍋店——桐花里花園火鍋,上下兩層2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多人就餐,正式從制造業跨界到餐飲業。“根據客人需要,我們店里的毛肚按個賣,絕對是鮮、香、嫩、脆,讓你欲罷不能!”作為店長,倪天宏的妹妹倪天菊對自家火鍋很有信心。
今年,在劉長敏的提議下,桐花里花園火鍋和復星家庭農場搞起了聯動。“森淼茶樓喝茶,復星農場采摘,火鍋公園吃火鍋,業態豐富了,同花社區才能留住游客,大家互相借力,何樂不為呢。”劉長敏在這些鄉村新業態的發展中主動承擔起了中間人的角色。
以前,看著向陽鎮上一座又一座工廠,后加入向陽的同花人總覺得自己發展的步子慢了。“人家是搞工業,我們‘老廣興’是搞農業,那差距能不大嗎?”這樣的論調,這幾年卻不流行了。“現在,是城里人羨慕我們呢,鄉村產業的發展潛力大得很吶!”同花社區5組組長羅生良說出了不少村民的心里話。
城鄉融合,同花占了“上風口”
一首歌謠道出了當年的辛酸:“有女莫嫁同花郎,吃的稀飯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門,走的泥路彎又長。”如今的同花社區哪里還有一點貧窮落后的影子。易家巷子伍家芳大姐家的院子里,就停著三輛車,一輛小汽車、一輛迷你代步車、一輛貨運車。“我們一家三口人,各有各的用處。”她笑道。
這些年,伍家芳感覺,同花離城市越來越近了。她的感覺沒有錯,最近10年,兩條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交通大動脈改變了同花的經濟地理格局,一條是2015年全線通車的成都市第二繞城高速公路,正好將同花擁入懷中,從成都市中心出發不到1個小時,下了高速幾分鐘就進村;另一條是今年初通車的號稱全球最長的城市中軸線——成都天府大道北延線穿村而過。
更讓同花人激動的是,去年底川青高速鐵路部分貫通,正式投入使用的三星堆高鐵站就在村口。“走,我帶你們去看看三星堆高鐵站,漂亮得很呢!”劉伯華熱情相邀,騎上電瓶車在前面帶路,幾分鐘時間,一座極具三星堆特色的車站出現在眼前,站前廣場上矗立著三星堆標志性的青銅大立人,古樸而神秘。
“現在三星堆博物館是一票難求,每天接待游客超過3萬人,如果這其中有5%的游客能夠到我們同花來吃住,那就不得了了。”劉伯華興奮地說,現在正在修一條從三星堆高鐵站到三星堆博物館的一級公路,建成后從同花社區到三星堆博物館就10分鐘車程,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
精明能干的黎幫德也很看好村子的發展。今年,他又追加了投資,打算在火鍋公園里開一家私房菜館。“已經和村集體談妥合作方式,馬上就要進行內部裝修。”黎幫德說。
“等三星堆的游客來,我的葡萄就更不愁賣了。”楊建平也感覺近兩年村里已經有些人氣了,不過好日子還在后面呢。
“三星堆站4公里田野之中的院子,是我們建造的家。”曾成功操盤多個鄉村運營項目的陳奇用這句話打頭,介紹自己和丈夫經營的畫月民宿。今年6月,女兒高考完,陳奇和丈夫陳生把家從成都搬到了這里,打算未來10年用心經營,并且好好生活。
畫月民宿所在的向陽鎮高壽村與同花社區田挨田、土挨土,而畫月民宿正好在兩村交界處。“好多人都以為畫月是我們同花社區的,我可沒少給他們打廣告。”劉長敏打趣道。
“無界同花 鄉村公園”,同花社區的村史館里寫著這樣一句話。何謂無界?“同花現在跑到前面了,但我們不會關起門來只顧自己,而是要帶動周圍的村子一起發展起來,同花社區在地理上是有邊界的,但在心理上是沒有邊界的,我們樂于分享同花的資源。”面對記者的提問,劉長敏回答得十分認真。
“聽說了沒有,9月底,今年火鍋節又要搞起來了,這次可要弄巴適,人只會比去年多。”8月底,劉長敏來到桐花里花園火鍋店,提前吹風。看來,同花社區很快又要狠狠地熱鬧一回了。
在村史館,望著掛在墻上的規劃宏圖,劉長敏指著三星堆拓展區農旅融合項目二期位置告訴記者:“這里,將建起一座新型建筑,西南火鍋食材交易中心,很快就會開工。”
展望美好的未來,同花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每一個人都熱切地盼望著,盼望著四方來客,共同描繪新時代的繁榮同花。
1980年
向陽在全國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用“鄉人民政府”的牌子取代,掀起了農村改革新的浪潮
2007年
廣興鄉并入向陽鎮
同仁村和花橋村合并為同花村
2014年
多個家庭農場成立,土地規模經營提速
2020年
同花村與廣興居委會合并為同花社區
2021年
獲評廣漢市鄉村振興先進集體、四川省鄉村治理示范社區
2023年
川青鐵路部分貫通,建在社區內的三星堆站正式投入使用
首屆廣漢市火鍋文化藝術節在同花社區火鍋公園舉行
同花社區考核達標獲德陽市文旅名村稱號
2024年
穿村而過的天府大道北延線通車,實現40分鐘直達成都市中心
集體資產總額
2022年 411.52萬元
集體收入
2021年 57735元
2022年 67500元
2023年 110882元
人均年收入
2020年 19200元
2023年 24910元
鄉村建設
過去4年 村內硬化道路約3公里,實現村組主要道路硬化全覆蓋
鄉村旅游
過去4年 接待游客數量8萬余人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