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融媒體中心 2024-09-04 20:17:10
“這片再生稻長勢不錯!”日前,國內水稻專家程式華頭頂烈日察看再生稻長勢。連日來,內江隆昌市持續高溫,程式華專家團隊特意來到四川省再生稻重要產地隆昌,走訪了解高溫天氣對再生稻長勢和產量的影響。
水稻專家實地了解高溫天氣對再生稻的影響
其中,云頂鎮方田村是水稻專家關注的點位,這里也是隆昌市打造的5個千畝再生稻綜合示范區之一。
種植再生稻,是一種特殊的水稻種植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水稻收割后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通過施肥和培育,使其重新發苗、抽穗并成熟,從而實現“一季收兩茬”的目標。這種模式,省去耕地、育苗、插秧等環節,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糧食產量。
水稻專家察看再生稻出穗情況
資料顯示,2023年,隆昌市再生稻高產試驗田畝產量最高達420.73公斤。
“今年我們將深挖潛力,實現再生稻單產提升25公斤的目標,并力爭在蓄留面積26萬畝的基礎上再增加0.2萬余畝。”隆昌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邱生花對隆昌再生稻發展充滿信心。
隆昌市再生稻高產背后有何秘訣?它將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30多年的種植歷史
“蓄留再生稻是隆昌不少農戶一直以來的習慣,隆昌種植再生稻已有30多年的歷史。”邱生花介紹,隆昌淺丘地形帶來充足的光照,為再生稻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
內江市農科院副院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內江綜合試驗站站長陳勇說,隆昌是川南再生稻次適宜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33萬畝以上,其中再生稻蓄留面積約26萬畝。近10年來,隆昌市再生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省前列。
技術示范到點到位
易春貴系云頂鎮的農技員,農技推廣工作他一干就是30多年。工作期間,他為當地村民帶去接地氣、有效果的多種農作物種植栽培技術,是村民心中的“全掛子”。
云頂鎮有24500畝水稻,再生稻就有20000畝。因此,再生稻成為易春貴重點講解示范的內容。
再生稻長勢良好
為了讓農戶更直觀地了解再生稻,易春貴爬坡上坎、走村入戶,面對面告訴村民種植要點,手把手做好栽種示范指導。
“要想再生稻收成好,選擇高產優質且抗病蟲害、抗倒伏的品種很重要。”易春貴經常提醒農戶要選好種子。
課堂在農戶家里,教室在田間地頭。易春貴總是不厭其煩地向農戶強調再生稻規范化栽培,特別是行窩距、水肥管理等方面,并現場示范。密植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栽種水稻時,密度不能低于1萬株,因為這是增加再生稻有效穗的前提和保障。另外,肥料要施足,要適時收割并高留稻樁。
易春貴耐心講解,農戶認真對照操作,有了理論基礎,加上實踐的體會,不少農戶對再生稻的生長特點和栽培技術逐漸熟知、掌握。
“經專家田間測產,云頂鎮的再生稻畝產量200—400公斤,連續5年創再生稻次適宜區高產紀錄。”易春貴說。
易春貴的工作,折射出隆昌市落實再生稻栽培技術推廣示范到點到位。像他一樣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技術能手,隆昌有168名。
多種要素助力加持
除云頂鎮外,隆昌市還重點打造了“中稻+再生稻”千畝展示片5個、百畝示范片2個、30畝以上高產示范點27個,全市再生稻面積增加;同時,對示范點位田塊進行重點管理,定作物、定地塊、定技術員,落實高產、關鍵技術指導,確保再生稻產量提升。
方田村“中稻+再生稻”千畝展示片的試驗田邊,不同的水稻之間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晶兩優5438,育秧日期3月8日,栽插日期2024年4月13日;花優707,育秧日期3月8日,栽插日期2024年4月13日。”
水稻試驗田
“在這片試驗田里,我們試種了25個水稻品種,都是同一天育秧,同一天栽插,以便直觀地判斷各品種的優劣,為后期選種提供依據。”隆昌市農業農村局糧油股負責人魏林向記者介紹。
目前,內江市農科院育成的多個優質水稻示范品種(比如甜香優115、內5優39),已在隆昌示范片區取得成效。
選優品種與培育品種同樣重要。隆昌市整合水稻綠色高產高效行動、中稻再生稻產業集群、創建國家農業產業示范園區良種推廣等項目,采購優質水稻品種44.84噸,發放給各鎮(街道)農戶種植。在全市大力推廣栽種“稻香杯”優質稻內6優103等優質稻品種。
隆昌市還整合中稻再生稻產業集群、水稻綠色高效高產及相關涉農項目資金2800萬元,統一采購優質水稻品種,保障肥料要素,不斷完善示范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給予再生稻生產扶持。
“撿”來的錢
云頂鎮方田村的鄭昌綠今年種了4畝水稻,8月初收割后,全部蓄留再生稻。
“今年的再生稻長得還可以,發苗數多、芽頭整齊,期待10月份有個好收成。”鄭昌綠表示,預計再生稻畝產量300公斤,按往年的市場行情估算,可增收4000多元。
在胡家鎮黃金村1組種糧大戶何才芬眼里,再生稻就是“撿”來的錢。
2016年,何才芬和老公從西藏回到家鄉隆昌種植水稻。“今年我們蓄留了70多畝再生稻。”采訪中,何才芬表示種植再生稻省人工省時間,收益還不錯。
目前,隆昌中稻收割已全部完成。據測算,可蓄留再生稻面積達26.21萬畝,預計可實現農民人均增收500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