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大模型時代的媒體人:如何堅守新聞真實性與專業性?AI技術將如何重塑新聞生產與傳播?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6 15:34:31

◎“在大模型時代,權威專業的新聞報道將更加重要,重塑內容專業性將成為新聞媒體機構的使命和出路。未來的新聞生產將會進一步分化,即時的事件性報道和資訊類報道將主要由AIGC完成、由人類審核,權威專業的新聞報道和深度報道將由人類記者完成、由AI輔助。通過內容強化與讀者的鏈接,打造機構品牌與記者個人品牌,將成為媒體發展的關鍵。”

◎“這個世界,始終有人要去揭示真相,受眾對于真實信息的需求永無止境。所以媒體人擔任一個社會守望者的角色是不能改變的,對于新聞行業的熱情以及專業的素養也是不能改變的。有了這樣的底蘊,就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包括技術的沖擊、規則的變革以及傳播方式的創新。”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梁梟    

1854年5月24日,塞繆爾·莫爾斯用他發明的電報裝置從華盛頓發出一道跨越時空的呼喚,“上帝賜予我們什么?”這聲疑問穿越了物理的距離,直達巴爾的摩。

自那一刻起,新聞的疆界被徹底重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被緊密連接在一張巨網之中。信息傳播的船舶和驛馬被遺棄在歷史的塵埃里,取而代之的是無形的電波和幾乎實時的傳播速度。

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科技的發展不斷重塑著傳媒業態,也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如今,在ChatGPT等大模型技術的沖擊下,新聞行業再次站在技術變革的風口上。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對新聞行業有哪些影響?新技術變革下,傳媒行業有哪些變與不變?傳統媒體如何實現AIGC轉型?針對人工智能對內容領域的影響,我們應該樂觀還是悲觀?

8月13日,在騰訊研究院主辦的一場戶外跨界對話欄目《仲夏六日談》第三季第三期節目中,騰訊新聞運營總經理黃晨霞,FutureLabs未來實驗室首席專家胡延平,每日經濟新聞的董事長、總編輯聞達(劉學東),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總顧問楊健圍繞“大模型時代的傳媒行業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和探討。

作為較早開始嘗試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行業的應用媒體,聞達分享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每經)在大模型科技浪潮下的技術轉型和視頻轉型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映射出在技術浪潮下媒體從業人員的探索、焦慮與進步,同時也為內容生產未來走向帶來新的啟發。

“雖然傳統媒體面臨挑戰,但它們在深度報道、權威性和品牌信任度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我期待傳統媒體在融合過程中,能夠堅守新聞的核心價值,繼續發揮其獨特的社會功能,與科技創新相輔相成,構建一個更加健康、開放和多元的媒體生態。”楊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變革:技術驅動的新聞生產與傳播

“大模型時代的到來,給各個行業都帶來了影響和沖擊,其中新聞媒體行業首當其沖。”談及本期話題的策劃背景,楊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這波大模型浪潮,從業人員有普遍的焦慮情緒,擔心錯過這一輪的技術迭代更新,但是新聞媒體行業又有著自身的特殊屬性在,它與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智能技術能否適配,怎樣結合,是需要關注的重點,非常有討論的價值。

而騰訊研究院也一直對“AIGC對新聞業的影響”這個話題有所關注,之前出品過《人工智能時代新聞業的謝幕與重生》《拐點時刻?AIGC時代的新聞業》報告,并且持續追蹤AIGC給新聞業帶來的新變化、新趨勢。

“除此之外,我們還關注這些問題:AIGC帶來的技術變革之下,傳媒業有哪些變與不變?傳統媒體如何實現AIGC轉型?如何成為AIGC時代的‘超級個體’?未來新聞專業的教育重點是什么?等等。”楊健表示。

從身體語言和簡單的信號傳遞,‌到文字編碼傳播、電報的發明,‌再到電子媒體和互聯網的誕生,‌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速度,也重塑了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傳播形態。

正如欄目嘉賓的對談中,胡延平所提到,從過去到現在,媒體被重新定義了三次,從媒體、自媒體到“超級個體”的階段,每個人既是生成者又是受眾,內容本身也被重新定義了三次,從新聞資訊到UGC再到AIGC,而AIGC還不是終點。

“所以在這些技術發展到新方向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媒體和個體在未來的無限可能,如今每個媒體都完全是一種新的形態,信息傳播的通路也是全新形態。”胡延平表示。

作為一家財經智媒,在時代變遷和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每經一直在積極探索轉型之路。在對話中,聞達分享了每經在技術轉型和視頻轉型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據聞達介紹,每經的AI戰略始于2019年,2020年更是定義為每經技術轉型元年。這一年,為了覆蓋整個市場并產生足夠的影響力,每經與紅棉小冰合作,推出了人工智能快訊系統,利用AI技術將4000家上市公司全部覆蓋,并生成快訊。每經AI戰略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的認可,被評為2020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

隨著受眾對視頻內容的需求不斷增加,每經在2021年迎來視頻轉型元年,通過技術創新,將文字轉化為視頻、音頻和海外傳播,實現了內容的多樣化呈現。同時在這一年,每經推出了7×24小時、全球首個無人值守的每經AI電視,為觀眾提供了更加豐富和便捷的資訊服務。

在轉型過程中,每經也一度面臨媒資資源不足,以及如何兼顧創新探索與日常采編工作平衡等各方面的挑戰,是通過“螞蟻搬家”的精神和AIGC技術,實現初步轉身。2022年,每經推出雨燕智宣AI短視頻自動生成平臺;2023年,每經全面構建智能媒資庫。

據聞達透露,經過技術轉型,每日經濟新聞發稿量增加了10倍,但人力成本幾乎沒有增加。如今,每經也開啟了新一輪的變革轉型,將用AI打造一批“超級個體”,在每經今年的20周年慶典上,至少推出20個記者IP。

從每經的轉型路可以看出,大模型帶給媒體行業的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對此,有著二十多年新聞媒體從業經歷的楊健談及自己的感悟:長期以來,新聞工作者需要進行繁瑣的資料搜集工作,然而AIGC工具的出現使這一過程大為簡化。據楊健提供的騰訊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國內外有高達80%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嘗試過AIGC工具,其中60%的人表示未來會使用這些工具。

楊健特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總結道,媒體與科技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有三個特點:首先是新聞傳播的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廣,實現了實時、跨平臺的傳播;其次是內容生產的效率提升。“過去我做新聞時,需要花大量時間綜合資料。像報道北京申奧的新聞,就需要統計各國申奧歷史,有多少個國家申過多少次,失敗過多少次,以幫助受眾理解事件的背景。現在,通過大模型,不僅能輕松獲取數據,還能提供豐富的呈現形式,使內容生產更加高效和直觀。現在,像騰訊新聞、每經等平臺也通過算法推薦、AI輔助內容生產等方式,實現了內容的高效生產和多樣化輸出。”楊健表示。

第三是影響力的變化。在楊健看來,傳統媒體階段,一個媒體能夠影響到的人可能也就幾萬、幾十萬,現在到了算法推薦,以及未來人工智能階段,一個媒體的影響力可以跨越種族、國界、地緣,讓大家都在一個同樣關注點上。在這樣一種狀態的時候,它一瞬間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能量體,但這種狀態如何能夠因勢利導,轉化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而不是說一種對秩序的沖擊或者是破壞性,也是需要特別關注和思考的。

挑戰:真實性與專業性的堅守

在技術變革的同時,新聞媒體也面臨著如何堅守真實性和專業性的挑戰。自媒體的興起和流量為王的趨勢導致了信息真實性的問題,一些自媒體為了追求流量而編造事實,對新聞行業造成了沖擊。在技術裹挾下,新聞理想主義會變得更濃還是更淡?身在轉型浪潮中的新聞媒體,又將如何應戰?

在聞達看來,人類本身具有一種獲取信息的本能沖動。這種沖動源于好奇心。而如今,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信息傳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對真實性的追求愈發強烈。

“如今互聯網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發聲。一旦某個觀點或想法得到眾多受眾的關注,就有可能迅速傳播開來。實際上,一些導向可能存在嚴重偏頗甚至不實,但人們因為好奇而去追逐它,信息真實性往往被淹沒在互聯網的喧囂之中。這是我們作為傳統媒體人非常擔憂的方面。”聞達提到。

因此他認為,越是在這種情況下,“真實性原則”是傳統媒體、主流媒體一定要堅持的原則。因為人們仍然渴望了解事實的真相、政策的真相和事件本身的真相。

“‘新聞決定影響力’不僅體現了我們作為媒體人的情懷,更是我們作為社會守望者的使命與擔當。在實際工作中,每經也秉承‘專業、深度、故事、傳播’的八字編采原則。對于財經媒體來說,要有專業性,否則做不出有深度的稿件,但是現在僅僅擁有專業性和深度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學會講故事,學會自身傳播。”聞達表示。

黃晨霞也提到,對于媒體行業而言,其核心價值觀和根本宗旨并未因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新聞資訊信息的對稱性扮演著時代的守夜人或燈塔的角色,持續的信息的對稱性,成為推動社會持續實現平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推手,所以雖然技術一直在變革,新聞的道和理想主義的根結沒有改變。

“在大模型時代,權威專業的新聞報道將更加重要,重塑內容專業性將成為新聞媒體機構的使命和出路。未來的新聞生產將會進一步分化,即時的事件性報道和資訊類報道將主要由AIGC完成、由人類審核,權威專業的新聞報道和深度報道將由人類記者完成、由AI輔助。通過內容強化與讀者的鏈接,打造機構品牌與記者個人品牌,將成為媒體發展的關鍵。同時,通過吸納AIGC技術的特點與優勢,未來也會涌現全新的新聞類型和業態。”楊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未來:人本元素與AI融合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技術的變革,新聞的形態和傳播方式將繼續演變。不過,無論怎樣變化,新聞作為信息傳播和公共輿論的重要載體,其核心價值和社會功能始終不變。

因此,對談中的四位嘉賓一致認為,未來無論AI技術如何發展,人類的精神、人本價值、人文關懷和主體精神都是不可替代的,這些要素顯著超越了AI的能力。

胡延平提到,人類的精神生活場域,從根本上來講取決于每個人自己。即使成為“超級個體”,并不意味著超越了人類,或者僭越于他人之上,從根本上來講是人賦予AI精神和靈魂,而不是AI對人的異化,所以AI是給予人能力的工具。

因此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應該將人本原則融入AI之中,而不是簡單地將AI技術強加給人類。每個用戶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的感知能力,能夠捕捉信息中的微妙差異,這種感知是現有技術難以完全度量的。

聞達則指出,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的媒體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即時性,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都將大幅提升。然而,面對這些變化,媒體行業的從業者們正經歷著從焦慮到恐慌的情緒轉變。

不過他也提到,盡管技術的沖擊帶來了不確定性,但技術的發展為每個個體提供了平等的機會。“技術的本質是平權的,它為人們提供了達到高水平知識的可能,只要有激情和決心,不論年齡大小,都可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快速接軌,并結合自身經驗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聞達表示。

聞達還特別強調了媒體人對于新技術的不斷學習和適應的重要性。他提到:“任何時候跟上技術更新的腳步都不晚。”在變革的浪潮中,媒體人需保持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和好奇心,以便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

對于未來,楊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預測,新聞形態將更加多元化和融合化。傳統媒體與新興科技的結合將進一步深化,新聞生產將更加依賴數據驅動和智能化工具。同時,沉浸式體驗、互動性內容以及跨平臺傳播將成為媒體發展的新趨勢。

“這個世界,始終有人要去揭示真相,受眾對于真實信息的需求永無止境。所以媒體人擔任一個社會守望者的角色是不能改變的,對于新聞行業的熱情以及專業的素養也是不能改變的。有了這樣的底蘊,就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包括技術的沖擊、規則的變革以及傳播方式的創新。”聞達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日經濟新聞 AIGC 大模型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 特黄V片欧美高清在线 | 日韩动漫精品一区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福利高清久久 |